該如何回答「哲學到底能幹嘛」的沒禮貌問題?

南華大學哲學系今年即將裁撤,引起不少哲學人唏噓,感嘆社會不了解哲學的價值,甚至直指南華大學即將失去大學精神。

對於裁撤南華大學哲學系的評估和討論,我並不了解。不過可以確定的是,這個社會對哲學的價值確實沒有太正確的掌握,這不管對哲學還是社會,都是遺憾的事。不過在我看來,最有條件改變這個現況的,其實是哲學人本身。

哲學的價值需要說明

我喜歡哲學,但我不認為哲學有不證自明的價值,在我看來,哲學的所有好處幾乎都可以說明跟分享。

哲學有價值,我認為是因為它能帶來一些好效果。這些好效果當中有一些比較不公共,意思是說不是每個人都有辦法享受,例如哲學能為我帶來趣味,對你來說則未必,而這不代表你有什麼問題,我覺得現代舞很無聊,相信你也不會因此說我有什麼問題。這些好效果當中有一些相對比較公共,例如哲學教育能增加思考和溝通能力、哲學家的研究有助於釐清概念。

然而,即便哲學教育對思考和溝通能力有幫助,這並不代表說,要培養同樣的思考和溝通能力,非得要動用哲學不可。而即便哲學家的研究成果對於人們的思考有幫助,這也仰賴哲學家主動和社會說明這些成果,不然它們只是只有哲學家會看的論文而已。

換句話說,哲學的那些比較公共的價值,通常要嘛仰賴哲學人的說明,要嘛可以被取代(或許你認為哲學教育對思辨能力有不可取代的幫助,不過要讓這一點在社會上建立,一樣仰賴哲學人的說明),或者兩者兼具。

結論就是:要讓哲學獲得應有的重視,必須仰賴哲學人提供給社會的說明。在現在的台灣,坦白說,這件事情不好做,因為社會對哲學不只是不了解:

  • 有些人低估哲學,認為哲學是無意義的空想,或許對於愛好者來說有娛樂效果,但無法產出有用的成果,也無法帶來有用的訓練效果。

  • 有些人高估哲學,認為哲學能幫助一個人改頭換面,找到安身立命的方式,帶來生命的意義。

這兩種情況,都阻礙哲學受到應有的重視。第一種讓人覺得哲學無用,第二種造就了一些懷著真心進入哲學系隨後失望的大學生。應有的重視,在我看來是恰如其分的重視,不高也不低。

社會對哲學的誤解,以及由此而來的異樣眼光和不平等的對待(逢年過節尤甚),讓哲學人頗有壓力。在這壓力底下,把別人的不識貨歸咎於素養不足,是常見的心理反應,也是效果很好的圈內取暖主題。但是,如果哲學人對「哲學有其價值」和「圈外人素養不足」太有自信,可能會比較不常意識到:要改善這些情況,讓哲學受到應有尊重,這其實仰賴自己對社會提供的說明。

對於哲學價值的爛回應

然而,至少在我觀察到的範圍內,面對社會對哲學價值的低估,哲學人的抱怨比說明多。而且老實說,有些抱怨並不是非常有道理,例如說,在被問到學生出路的時候,回答說「我們不該把大學當成職業訓練所」或「看待學術不該那麼功利」。

首先,你無法合理地要求高中生,為了公平對待哲學系,在選擇校系時降低「未來工作考量」的比重。對於絕大多數年輕人而言,他們有好理由把找到合適的工作當作重要的事情之一,而且他們沒有欠哲學系一個註冊名額。

再來,若純粹抱怨那些不讀哲學的人「功利」,意思其實跟抱怨他們「不理解或不欣賞哲學的價值」差不多。理論上來說,我好奇做出這種抱怨的人,是否真的認為一般人都應該要理解和欣賞哲學,並且為這個宣稱準備好初步論證?實務上來說,如果你沒有論證,要怎麼說服別人去對哲學做出正確的判斷?

總之,面對社會不重視哲學、哲學系被裁撤,哲學人除了抱怨,更該腳踏實地說明哲學到底有什麼用,讓社會恰如其分地尊重哲學。恰如其分是重要的,當社會錯誤地低估哲學,對哲學和哲學人都不公平;當社會錯誤地高估哲學,哲學人也不該裝作沒事一樣享受好處。舉例而言,若高中生在面試時說,自己之所以想念哲學系,是因為認為哲學能讓他改頭換面,找到安身立命的方式和生命的意義,在這種時候,你是否願意冒少一個學生的風險,跟他溝通他對哲學可能的誤解?

確實,更多時候,社會低估哲學。但是我們也要想,對於這些低估,我們有好的回應嗎?

「哲學很有價值」、「哲學是所有其他學科的基礎」、「沒有哲學的大學就沒資格當大學」在沒有進一步說明的情況下,這些說法不是好回應,並且可能會讓人覺得哲學人只是自我感覺良好。

「哲學不對應到特定職業,因此未來不設限」不是好的回應,因為它是在迴避問題

「你以為哲學沒有用,但無用就是大用」要嘛只是耍嘴皮子,要嘛預設了只有哲學愛好者會認同的價值,缺乏說明力

「你知道嗎?法國新總統馬克宏也是念哲學的」在沒有統計數據的情況下,只能當作特例看。

以上這些說法是我常聽到的回應。這些回應若拿到哲學課堂上來討論,大概都存活不了多久,或至少需要大幅補充和修正。如果念哲學的人出了哲學系大門,就覺得跟一般人只要這樣講就可以,其實是在砸自己的招牌。

不然你想怎樣?

哲學人需要主動向社會說明哲學的價值。但是該怎麼說明?我的方法大概不是最好的,但是我通常會嘗試這三種方向:

哲學讓你更聰明

哲學訓練可以增加人的理解和表達能力。這即便沒有非常嚴格的實驗,也有不少間接數據。這些數據可以幫助哲學系給出比「未來不設限」更有建設性的答案:哲學能增加基本的思考和溝通能力,這不見得讓你就能勝任其他職業,但應該是所有需要精確思考和明確表達的職業所需的。這樣說明,也可以說明哲學系為何要鼓勵學生雙主修,這措施不只是為了逃避哲學沒出路的問題,而是發揮哲學的一種策略。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你覺得這個說明方向堪用,那麼,在面對社會對哲學價值的質疑時,你就更應該避免讓自己表現得缺乏說明力、責怪別人素養不足、缺乏人文精神。因為如果你這樣做,你為哲學帶來的形象,是跟這個說明方向背道而馳的。如果「訓練嚴謹的思維」是哲學可能有的價值之一,那麼,當哲學人在判斷哲學的價值的時候放水,這等於是在跟社會說,哲學的思維訓練是白搭的。

哲學協助社會進展

哲學的一些學術成果讓我們有更合適的方式去跟世界和社會互動。這些學術成果不見得人人皆知,但它們依然可能參與了重要的社會爭論,或作為推動社會改革者的思考工具。譬如,這幾年來,台灣的網路討論越來越常出現「你有言論自由,不代表別人不能批評你」這種說法,這說法可以為我們帶來好處,因為它合理,而且有助於討論。這樣說的人不見得必須知道這個論點可以追溯到哲學家彌爾(John Mill),但是也可以享有它帶來的進步和好處。當然,這種說明方向不見得是說服人去念哲學的好理由,但可能會是讓社會資助哲學研究的好理由。

有些人可能會認為,其實不用這樣說明,我們本來就不該如此功利地(又來了!)看待學術研究,就像很多最前沿的科學研究花了超級多錢,但科學家自己也坦承這些研究對社會不見得會有什麼幫助。根據這樣的精神,我們應該把知識當成目的而不是工具,知識本身就有價值。

我的回應很簡單:

  1. 很多科學計畫看不出來能賺什麼錢,但還是拿得到資金進行,這是因為科學在過去幾百年已經證明了它整體而言是划算的投資。
  2. 說「知識本身就有價值」的人,準備好為它做哲學上的初步辯護了嗎?

哲學有趣

哲學很有趣——當然,並不是所有人在接觸哲學之後都會這樣覺得。但是事實上這個說法是我最常用的。身為直接投入市場的哲學人,我至今還保有的少數浪漫,大概就是想讓大家覺得其實也可以不考慮實用性,純粹享受哲學的趣味。在一些演講裡,我會直接這樣說:

「坦白講,今天要介紹的東西大概沒辦法直接用在你的生活上。而且它恐怕也沒什麼機會用在工作上。當然,它有機會對你帶來一些啟發,但說實在的不管什麼東西都有機會對你帶來啟發,這只是運氣問題。不過就算如此,如果你跟著我的說明一步一步聽懂,你可能會覺得它還滿有意思的。」

你可能跟我一樣覺得哲學很有趣,但你應該記得別人不見得這樣覺得,而且那很可能不是他的錯。

*作者朱家安,多年來面無表情地致力於哲學教育,雖然人稱「雞蛋糕腦闆」但其實不受兒童喜愛。著有簡單易懂的哲學書《哲學哲學雞蛋糕》以及同性婚姻爭論的論點分析書《護家盟不萌?》。
*感謝黃頌竹、洪偉、賴天恆、鄭皓中、陳冠廷以及烙哲學社群為本文初稿提供的諮詢建議。

1個讚

可以想辦法澄清一下這邊講的「責任」不見得是誰對誰錯的問題,而是誰在最好的位置、最有能力改變一些東西。

可能要想辦法澄清一下,這邊不是說有一個二分法。畢竟有可能可以被取代的東西,哲學系可以提供,但是大家不知道。

你可能要指出,哲學系關門跟招生人數有關。而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學校是否能夠維繫一個招生不足的科系,有很複雜的考量。(有可能有些人認為就算招生0也點竭盡所能維繫哲學系。)


此外有一個點可以稍微提一下,資源有限,資源需要分配。「知識很有價值」,那其他的學科不是知識?「只有哲學知識才是真理」,這過度自我膨脹。「哲學很有趣」,有趣的學科很多,為什麼需要贊助你的興趣?這類的東西。

標題「哲學讓你更聰明」可能會引來不必要的誤解
1.聰明的定義是什麼?
2.更好的溝通、表達能力就代表是更聰明嗎?

另外,哲學系所面對的問題大概是除了法律系以外,文科學生普遍面對著的問題(雖然問題出現的形式不一)。
因此對於「功利至上論」又或是「哲學系無用論」,或許可以用「文組無用論」來解?
何以文組學生面對著如此窘境,究竟臺灣社會出現了怎樣的問題,或者文組學生應承擔怎麼樣的責任?

改成街舞比較好

1

其實第二種我覺得不見得是「高估」,問題看起來比較像是「誤導」。因為這樣看起來哲學還是滿沒用的,畢竟如果我需要生命的意義,我有可能自己就能想到,這變成哲學變成像是宗教或是正面思考學的東西。

2

覺得這裡應該要把批評對象講清楚一點,否則很容易變成沒有目標的地圖炮。雖然說你沒有提到是誰,但是知情人很容易能看出是哪一篇文章。

而且這牽涉到你對該文章以及文章留言的詮釋,這應該說清楚對象比較好。譬如就現在提及的,只看「感嘆社會不了解哲學的價值」看不出有什麼問題,問題應該是在他們「感嘆社會不了解哲學的『某種不證自明的』價值」,只看第一段這會不太清楚。

3

這滿重要的,因為你後面其實沒有要回應「可取代性」的問題,而是把重點放在「哲學人應該說明哲學的價值」上,所以會建議不要用括號像是順帶一提一樣。

4

建議改成比較弱的「是否真的認為不理解哲學的價值是值得批評的事」。

5

這裡我覺得對南華的老師稍微有些不公平的地方是,他們不見得沒有在向社會說明,而是他們的系眼前就要被校長以「沒有對應職業」為理由裁撤,所以才會向社會呼籲,而不見得是抱怨。所以這裡建議改成批評比較弱的說法,像是:

總之,面對社會不重視哲學、哲學系被裁撤,哲學人除了對認為哲學有價值的人呼籲、抱怨,更該腳踏實地說明哲學到底有什麼用,讓社會恰如其分地尊重哲學。

6

除非有辦法抓到很好的批判對象,否則這裡建議改成條件句。以下是我隨便說的:

如果有念哲學的人出了哲學系大門,覺得跟一般人只要這樣講就可以,那是否又給了社會瞧不起哲學訓練的理由?

[quote=“kris, post:1, topic:2085”]
這個社會對哲學的價值確實沒有太正確的掌握,不過在我看來,哲學人該為此負責。[/quote]

我同意天恆的說法。或許不要用負責,而是用「這個社會對哲學的價值確實沒有太正確的掌握,而我認為哲學應該要(而且也可以)做得更好。」會直接省去對於責任此概念所帶來的麻煩。

[quote=“kris, post:1, topic:2085”]
有些人對哲學有錯誤的刻板印象,認為哲學是無意義的空想,或許對於愛好者來說有娛樂效果,但在內容上無法產出有用的成果,也無法帶來有用的訓練效果。
有些人對哲學有錯誤的刻板印象,認為哲學能幫助一個人改頭換面,找到安身立命的方式,帶來生命的意義。

這兩種情況,都阻礙哲學受到應有的重視。第一種低估哲學,讓人覺得哲學無用;第二種高估哲學,造就了一些懷著真心進入哲學系隨後失望的大學生。應有的重視,在我看來是恰如其分的重視,不高也不低。[/quote]

我把這一段視為一個澄清的段落,旨在說明「哲學沒有在(要)做什麼」。不過至少第二個問題,也就是回答如何安身立命這部分,確實可能有些哲學(家)在做(且烙哲學也有文章)。當然你也可以簡單說一下你自己以前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告訴大家為什麼哲學並不總是能夠滿足這些學生。或許這樣更有澄清效果。

[quote=“kris, post:1, topic:2085”]
哲學的一些學術成果讓我們有更合適的方式去跟世界和社會互動。這些學術成果不見得人人皆知,但是考察歷史,它們可能協助了許多重要改革。這種說明方向不會是說服一般人去念哲學的好理由,但是如果有夠多佐證,可能會是讓社會資助哲學研究的好理由。[/quote]

我覺得這個說法可能搭配個例子來說會更有說服力。我一瞬間想到的是例子有二,一個是Mill的傷害原則;比較經典的案例,可以參照沃芬登報告(Wolfenden Report)。另一個可能是Rawls的公民不服從。

但這些例子可能都有些侷限性。沃芬登報告並不是直接援引傷害原則,而是開啟了關於「法律的限度」或「懲罰的正當性」議題的戰火,最著名的一場論爭,就是英國法哲學家哈特(H.L.A. Hart)與英國法官德夫林勳爵(Lord Patrick Devlin)的論辯。而Rawls的公民不服從理論,並不是直接地被美國六零年代民權運動所援用;相反地,他是「經歷過了」這些各種社會運動的那個年代而開始構思或回應這問題。也就是說,即使是那些與重大的社會事件的哲學概念,也不見得真的有那麼直接的幫助,可能是在事件結束之後才慢慢展開反省與討論(而產出或進展其理論)。當然,這些理論誕生之後,對於我們之後的其他相似的政治、社會事件或許也有一定的幫助。

我其實也對於這個話題很有興趣,以前有一篇寫到一半爛尾的文章(然後最近也沒什麼餘裕補完XD) 但如果對你這篇有用的話也是不錯~~

如果談公民不服從的話,老實說我覺得哲學系不太好談,這樣好像預設哲學系對任何近年的活動有任何(不用說實質…討論上的)參與和貢獻。

哈囉,感謝大家迅速提供意見!

#賴天恆:

以上照樣修改,謝謝!

以上兩點考慮目前的字數我覺得先不要放好了,感謝!

#鄭皓中:

我是認為,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理解和表達能力比較強的人比較聰明。這應該不太容易反駁。讀者可能會質疑說,哲學訓練能不能總體而言讓人變聰明,得考慮機會成本:如果為了念哲學,放棄了其他在變聰明這件事情上CP值更高的選項,那哲學訓練其實是在把人變笨:變得比你本來可以變得還要不聰明。不過這種理解方式太嚴格了,它讓下面這件事情成立:吃番茄不會讓人變健康,因為同樣的成本,吃茄子在變健康這件事情上CP值更高。

#洪偉

我覺得可以寫成高估,因為它蘊含哲學有某種哲學其實沒有,或實務上難以達成的好處。對一般人而言,帶來生命意義是一種好處,不管是哲學帶來的還是宗教帶來的都一樣。對我來說,宗教帶來的生命意義是壞的,因為宗教不符映事實,但是對我來說(下面這是有趣的地方),如果哲學能帶來生命意義,這種生命意義也會是好的,因為這代表這組生命意義能通過我接受的知識論判準考驗。

南華大學哲學系今年即將裁撤,引起不少哲學人唏噓,感嘆社會不了解哲學的價值,甚至直指南華大學即將失去大學精神。

我依照賴天恆的建議把責備程度調低了,這樣一來就算是地圖砲應該也沒有關係。

(或許你認為哲學教育對思辨能力有不可取代的幫助,不過要讓這一點在社會上建立,一樣仰賴哲學人的說明)

後來在句尾加了一句,因此就不太方便去掉括號。

是否真的認為人有義務要理解哲學的價值[quote=“WeiHung, post:5, topic:2085”]
建議改成比較弱的「是否真的認為不理解哲學的價值是值得批評的事」。
[/quote]

我改成「是否真的認為一般人都應該要理解和欣賞哲學」

照樣修改。

我不知道為什麼有些念哲學的人出了哲學系大門,會覺得跟一般人只要這樣講就可以。

我改成「如果念哲學的人出了哲學系大門,就覺得跟一般人只要這樣講就可以,其實是在砸自己的招牌。」感謝!

#陳冠廷:

稍微加了一些,感謝!

我想避開關於社會發展因果關係的宣稱,因為我沒有能力證成那些宣稱,我試著比較婉轉加了一些例子:

哲學的一些學術成果讓我們有更合適的方式去跟世界和社會互動。這些學術成果不見得人人皆知,但它們依然可能參與了重要的社會爭論,或者藉由成為人的思考工具,進而協助推動社會改革。這幾年來,台灣的網路討論越來越常出現「你有言論自由,不代表別人不能批評你」這種說法,這個說法是合理的,而且有助於討論,這是為什麼它受到歡迎,它的使用者不見得必須知道這個論點可以追溯到哲學家彌爾(John Mill),也可以享有它帶來的進步和好處。當然,這種說明方向不會是說服一般人去念哲學的好理由,但是如果有夠多佐證,可能會是讓社會資助哲學研究的好理由。

就「南華關系」的脈絡下,我擔心會有兩個問題:

一、哲學人應該負多少責任?

這文章似乎可以支持:

南華哲學系會被關掉,是因為哲學人說明哲學價值說得不夠好,所以哲學人自己要為此負上責任。

但其實也有可能是學校不夠有見地、社會不夠重視哲學人的意見造成的,那哲學人對這也有責任嗎?每次我們寫文章,都有人喜歡在那邊酸「哲學是有什麼用」,但真寫了文章跟他們說明,他們也不會去看--如果學校就是這些人在主導呢?

如果南華有可能有我們不太熟悉的處境(這裡有南華人嗎?),這文章的論點可能會被拿來支持這些抱有成見的人。

二、如果要解決「關系」問題,只需要「說明」嗎?

我覺得文章似乎暗示:要是哲學人有好好說明哲學的價值,南華哲學可能就不會被關掉。

但這樣的想法似乎很難通過實務的檢視。學校的論點挺實際,雖然「沒有對應的職業」聽起來有點蠢,但如果好好說可能會是這樣:「缺乏產學合作」、「沒有企業開哲學專業的缺」、「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興致做哲學研究者,或哲學在家工作者(而且就算有能力的,我們學校也不一定招的進來)」、「平均薪水少」。如果是這樣,就很難想像「好好說明」能夠解決這個問題。

譬如:

即便「哲學能讓我們變聰明」,哲學的專業技能依然沒有市場,老闆喜歡會思考的人,但是判斷會不會思考往往透過面試,而不是看你是不是哲學系畢業生,沒有其他專業依然免談。

老闆不見得希望「能讓社會發展」的人來到公司,因為當公司社會發展,結果就是:更高的成本。

建議

文章如果不是要解決「關系」的實際問題,而只是想說「有些哲學人對哲學價值的回答也太隨便了」,我會覺得該避免上面的不必要誤解。

可能可以補上類似這樣的句子:

這篇文章並非是為了要解決哲學系的生存困難問題,而是要提出:哲學人應該走出「哲學有不證自明價值」的象牙塔,正面回應社會對哲學價值的質問。

哲學價值被誤解的問題會發生,不單單是哲學人造成的,社會也需要暫時放下對哲學的成見。

誠然,即使哲學真有存在價值,光說明也不見得能解決實際問題,而是需要哲學界、產業界一起實際努力開創新的產業設施和市場。

1個讚

這算是借題發揮,但我覺得以下兩點很直得思考

有哪些有說服力的文章?我知道一定有很多文章,但有多少可以脫離朱家安的指控?

如果哲學系要做到這點,任何科目通過的比例會如何?如果真的要弄到「我們保證拿到畢業證書的學生思考能力都超強」,那我猜每年能畢業的學生應該少到很可憐吧。


最後另一個借題發揮:

科學家完成了核融合技術,能夠乾淨、安全地發電。政府/民眾/反核團體反對使用。核融合技術無用武之地,因此,核融合研究沒用。

這個跟

政治哲學家提出了非常好的正義理論,能保障基本自由、均等機會、降低貧富差距。政府/民眾/儒/保守主義者反對使用。正義理論無用武之地。因此,政治哲學無用。

這兩者有何差異?

我自己確實是認為,如果哲學人當初有好好說明哲學的內容和功能,現在哲學系的壽命會比現況長。不過這個論點沒有直接出現在這篇文章裡。因此我會認為,即使這篇文章暗示了這個論點,也沒有悖離我的立場。

這篇文章的初期版本確實有暗示這個論點的效果,不過以目前把語氣改弱的版本來說我覺得沒有,即使有,程度也很輕微,所以我覺得應該不需要修改。

此外,對於舒緩洪偉的疑慮,我覺得洪偉提供的改法(主張社會應該要認真聽哲學人講)效果應該有限,因為:

  1. 比起要哲學人好好講,我們好像更沒有能力要社會認真聽哲學人講。這個建議在實務上很難達成。
  2. 就算加了這個段落,這文章的論點依然有可能會被拿來支持抱有成見的人。對他們來說,這篇文章的論點並不會因為連著一個看起來比較中立的結尾,就比較不好用。
  3. 這種補充方式讓我有被罵假中立的預感。

那我想到另一個改法,可能更簡單,就是第一段,明確脈絡,稍微討論一下「南華關系」的意義是什麼,讓「南華關系」的事件只是一個引子而非主要討論對象。

我的主要疑慮事實上可以簡單這樣說:如果在「南華關系」的脈絡下(特別是責任檢討的脈絡),有人認為「南華關系」的事件或歷史脈絡其實有我們沒提到的事,而這不是「認真說明」或「你那樣說明」就能解決的,那這篇文章提供的建議可能會被質疑沒做功課。

我加一句話看看好了:

南華大學哲學系今年即將裁撤,引起不少哲學人唏噓,感嘆社會不了解哲學的價值,甚至直指南華大學即將失去大學精神。

對於南華大學哲學系為什麼被裁撤,我並不了解。不過可以確定的是,這個社會對哲學的價值確實沒有太正確的掌握,這不管對哲學還是社會,都是遺憾的事。不過在我看來,最有條件改變這個現況的,其實是哲學人本身。

我們似乎不能合理斷言一個好的想法之所以不能夠在這個社會上實踐,是因為社會大眾反對使用。

政治理論的實驗室是社會,不像科學技術,只要在科學實驗室裡通過測試就絕對是可以保證運行的。

我很想說,南華哲學系關門是自找的,而且新儒家的學校倒一間是一間,對台灣啟蒙運動來說是好事。

我覺得你可以考慮寫一篇談論相關的來龍去脈。

四年前關系的行政流程我不清楚,但師資領域配額,乃至教師能力和課程安排,以及教師上課這些我是可以講一下。

我認為南華哲學系裁系被併所最主要原因在南華哲學系本身

行政部分我不清楚不講,裁系的行政過程我不知道也不講,我就只講我知道的:

在我念南華哲學系時(2004~2009)師資總共九位,師資類別分為四大群:
一、 中國哲學:在我大三前共四位(負責教授先秦老莊的陳德和、魏晉玄學的謝君直、唐朝和佛學的尤惠貞、宋明理學的陳政揚),大四時多一位(負責教授陽明心學的高瑋謙)
二、 德國觀念論:共兩位(負責教授黑格爾的顏永春、康德倫理學的劉滄龍,劉滄龍在我大四結束後到了台師大國文系任教,之後主攻謝林的陳士誠任教,不過陳老師也有專攻自由主義)
三、 科學哲學和邏輯:共一位(負責教授的謝青龍)
四、 其他的歐陸:大三前兩位,大四後一位(這裡流動率很高,包含楊凱麟、孫雲平、吳俊業、林遠澤、張國賢等等……都曾經在這裡任教過)

到了2012年左右網站上顯示專任教師五位:陳德和,謝君直,尤慧貞,謝青龍,陳士誠,之後的幾年課程安排就變得亂七八糟了,教受德國觀念論的老師跑去教科學哲學,教授科學哲學的老師跑去教應用倫理,還曾經在粉絲頁上看到孔恩的課程帶學生到寺廟做志工的簽到單、學校的教務系統上顯示知識論由校外兼任老師任教等等……。

這裡的資料顯示這些師資安排則是以當代新儒家為主軸,到了2008之後幾乎每個不同的中哲時期都有一位老師,再來是兩位教師研究德國觀念論,我猜是因為牟宗三把康德當作科學的基礎,拿來整理儒家思想,並轉往倫理道德討論,雖然南華雖然號稱歐陸和中哲並重,但是英美分析哲學也會讀康德(不太讀黑格爾是真的,不過近年社群主義興起也連帶讓黑格爾重新回到分析哲學世界),只是讀的方式不同於當代歐陸的讀法,所以廣義來說也不是歐陸和中哲分別各半,而是單就當代新家學派的需求而設計。

德國觀念論學群:以康德為主,黑格爾為輔。我在猜想可能的原因是牟宗三把康德當作科學形上學基礎,從一心開二門類比並以良知自我坎陷論證儒家也能開展出科學,所以師資安排以康德為主,並獨立德國觀念論學群吧。

科學哲學和邏輯學群:我認為謝老師沒有那麼適合教哲學,因為一來他非哲學本科系出身,二來他對哲學問題掌握度不足,三來他投稿的期刊絕大多數是通識類的。他教書很認真是真的,但老師不適合在哲學系待那麼久,若要讓謝老師在哲學系待那麼久則必須有配套就是了,邀請中正哲學系的老師兼任一堂英美分析專業選修課,然後謝青龍老師帶基礎必修課也可以,但系上並沒有這麼做。

其他歐陸學群:一、當代歐陸:只有兩位老師是教授當代歐陸,後期只剩一位,要問一個學校當代歐陸強不強就問他們對海德格熟悉度到哪裡就知道了,要知道對於海德格熟悉度就問他們能否教授海德格前期和後期的差別就知道了(海德格橫跨現象學、存在主義、詮釋學,對於結構主義----後結構主義----解構這脈也影響蠻深的,再者雖然海德格不算後現代,但對其影響蠻深的),到了2011年孫雲平離開南華哲學系到中央哲學所任教之後大概(陳士誠和黃麗綺非專攻當代歐陸領域所以我做這種假設)就沒人可教受了,所以南華的當代歐陸基本上也是不強;二、古典歐陸;基本上當代歐陸和英美分析的區分始於分析哲學的弗雷格和歐陸現象學的胡賽爾,雖然有著不同研究方式,但兩者並非沒有研究古典哲學。

我在南華上課時(2004~2009)聽過比較誇張的說法和課堂:

一、 貶低英美分析哲學:
有老師在課堂上講說英美分析除了做人工智慧之外什麼都不能做,以及說過英美分析很可怕會擠壓到其他學派(英美分析哲學很可怕這裡好像是態度,印象有點模糊)等等……之類的。

這點來說我認為是亂批評,當代歐陸在背後酸英美的酸法是英美已經走向死亡,沒有新的東西,而有些東西好比心靈哲學頂多只是學術象牙塔討論的東西,或者更狠一點的還會說羅爾斯的東西不用哲學專業也看得懂等等……但並不會說英美分析哲學除了做人工智慧其他的什麼都做不了,因為隨便一個STS擺在那裡就不是如此了。(這裡我只是聽過這些說法而已,我對這種說法是抱持否定態度的)

二、 不給學生相關英美分析的資源:
曾經聽聞學弟說過謝青龍老師有要開設英美分析哲學導論,但系上不讓謝老師開設。

也就不管是否真有其事,以台灣哲學界的狀況就是英美哲學圈佔有台灣將近五成以上的資源,在大學部缺乏英美分析的資源的情況下,學生能接觸的只有不到一半的資源。這裡我認為大學部應該給學生更廣闊的視野才是,而不是限縮學生未來的發展。(這裡我在想是不是跟自由派和新儒家的論戰有關)

三、 貶低其他學派:
有一位老師批評現象學,某位老師說他向做現象學的學者問他們科學是什麼,他們答不出來,那種東西也不要念了等等……。

這種問法是沒有掌握時代背景,假設現象學回應科學回應的不好的話,那做為當代文明的兩大支柱,資本主義和自然科學,也有人會把民族國家那入,但民族國家受全球化的挑戰這又是另外的問題,那麼那些老師能否確實回應呢?尤其是新儒家?新儒家好像不行。

四、 沒有應用倫理師資硬開那些課和研究所組別(在2009那年還有應用倫理組):

這大概是要跟隨中央的腳步把應用倫理當作中哲介入現實的方式吧,但沒有專業的老師,而且說到應用倫理,他也是英美分析底下的一支,這要怎麼反對英美分析?然後中央我都覺得做很爛,因為應用倫理的出現是出自醫療倫理,而醫療倫理則是針對紐倫堡大審的不人道的人體實驗制定倫理守則,其一是中央沒有醫療倫理,其二是中央沒有掌握跨領域瑣碎知識,這就不用談要如何制定倫理守則了。沒辦法做出基本的倫理守則,要說把問題層次拉到形而上的層次那都是假的。而南華基本上就是爛很多的中央哲學研究所,在這個地方是連專攻的教師都沒有。

五、 對相關領域不熟卻開設全球化的課程:
全球化的課程,全球化和中哲的課程名,但這些東西基本上只是把社會學討論的以及部分英美政治哲學的東西拼貼剪取,好一點的老師只是用更有邏輯的方式重述一次,但也沒辦法在裡面鑲嵌中哲,差一點的就只是問題討論而已,但這些東西還只是社會學的,和我在哲研所念書時遇到專攻的老師完全不同。

六、 批評馬克思:
有些老師說馬克思主義就是沒有心只有物,所以中共才搞文革,把文化都丟了,他們搞文革造成失落的二十年,後來發現沒有心是不行的所以在改革開放後又想重新引進儒家引進他們的根,但就算如此他們也只是做門面而已。

對我而言這些東西只要唸過以賽亞柏林的東西就可以知道這些批評出自哪裡,而老師們也沒能確實掌握柏林甚至自由主義的批評方式,就連基本的形上學基礎都不熟才會有這些批評。

七、 批評社會主義:
還有老師在上課時提過,社會主義最重要的功能就是社會福利,宗教就有慈善功能……,言下之意好像宗教可以取代社會主義。

對我來說只要有念過保守主義,只要略懂政治光譜的就知道這兩者完全不同,功能完全不一樣,根本不能這樣畫上等號。

八、 批評其他學派和哲學領域:
有老師說過最後一流的學者去做科學哲學,倒數第二流的學者去做應用倫理,以及也有一位老師說過社群主義和自由主義的論戰在康德那裡就處理完了,那些人沒念懂康德之類的(康德這裡僅憑記憶)等等……。

系所明明就有開設科學哲學和應用倫理的課程……

九、 沒有相關哲學諮商相關師資也開設哲學諮商。

從上述看來南華的師資安排主要是要培養當代新儒家的學閥勢力而不是真心為了學生的視野和發展著想。至於新儒家的問題我想陳瑞麟老師有寫過兩篇論文,網路查的到大家可以參考看看。

1個讚

我曾經和研究所學長(後來留德念博班)討論過哲學的功用;
學長說哲學在英美國家是提供給其他學科檢證的工具,在歐陸國家是回應社會文化並帶領發展
我就先假設為真好了(我沒出國也不知道差異)
我待在南華的心得是他們連理解其他學科的概念和社會文化的能力都是缺乏的
近年(2014~~2016左右)我蒐集了不少鵝湖月刊社的學者的論文和社論,稍微花費一下時間粗略分析那些文章,基本上是連理解當下社會文化的能力都沒有。
好比說這篇;
https://www.haixia-info.com/articles/6742.html
像這類的文章出現,在台灣根本不會有人理,只會變成象牙塔裡的作文大賽

結論是沒有功用的東西還是淘汰比較好。

再回到這篇,若這篇要論述的話,以我的想法來說是建議不如搞清楚國外,尤其是英法德美加澳義等等…先進國家的哲學這門學科在社會分工的位置,之後再帶回台灣,指陳台灣因為卻乏哲學所以導致社會運作上出現了哪些問題,並進一步提出哲學可以改進甚至處理的方式。

若這樣論述應該會更具有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