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政策若涉及學生權益需多數學生同意

一般學校政策在決策學校相關政策時,學生通常只能夠提供意見,但是否接納學生提供的意見卻是由學校決定,但大多部分學校決議的未實施政策會有直接接觸的人員大多都是學生,因此若是在決議的過程中或是學校要執行會涉及到學生相關權益的事情能夠先讓多數在校學生同意在實施,可以有效的減少政策實施後學生的相關疑問與相關問題。
當然在學校執行政策時,不需要多數在校學生同意可以減少實施政策的時間,但執行後卻容易造成學生的困擾與相關對於政策不滿的問題;若學校在執行會涉及到學生權益的政策時,先經過大多在校學生同意,可以減少政策實施後所有可能造成的困擾與相關談論發生。學校若在實施政策前,若先經過在校學生多數同意,當然會讓執行政策的時間拉長,但也可以讓學生與學校的行政人員與教師們能夠更熱絡與更能了解彼此,也能夠同時讓學校知道學校的教育方針與教育方式是否有缺陷與能夠加強的地方,讓學校對於學生來說不再只是一個硬梆梆的地方,而是一個有溫度且在學生有困難與困擾時,能夠讓學生有個能夠提供良好意見與自己會自發性想與學校人員談論的地方。
當然上述,就大學來說會比較良好,但對於大學以下的學校來說,就會有許許多多所會面臨的困擾,像是學生對於學生的基本權益並未很了解,且就台灣傳統思維來說,學生只需要負責認真讀書其他事務並無需多加了解,讓大多處於大學以下的學生來說,光是學業與同儕之間的事情就夠多了,為什麼還要加入校方談論政策之中;對於大學以下任教的教師與行政人員也有很大機率會覺得學生的知識程度與他們差別太大,若執行政策還要學生同意,那不就像是小孩養小孩的傳統概念一樣,決定者在思考事情上並未完全能夠顧全大局,還要教導受事情影響的人。
藉由上述所說的可能性,當然會覺得大學以下的學校執行這套方法會有很多問題,但也會出現一個問題,學校中的行政人員與教師如何證實自己所吸收到的知識完全是正確的,若無法不就也可以讓學生參予政策決議與政策實施前先讓大多學生同意,因為學校既無法證實自己所吸收的知識是正確的,也就無法證實學生的想法都是錯誤的,也就不能以學生的知識性少於學校的行政人員與教師,而拒絕學校政策若涉及學生權益需多數學生同意的方法。
對於解決任何事情來說,講求的是適當性並非正確性。所以就現況學校執行政策的相關流程來說,尚有很大的缺陷,但大多部分的學校卻並未面對這些缺陷,似乎覺得這個問題是無解或是不想改變這個問題,但問題不處理依舊還在,對於政策的實施上,學生的反彈聲浪並不會減少,除非學校政策在實施下,學生同意學校執行這項政策,否則學生依舊會有意見,而學校卻又要另花心思決定是否要另決議時間與學生談論這項政策是否有缺陷,若把與學生談論的時間移至政策實施之前,也就不會造成後續的困擾和能夠在政策實施下學生都很滿意學校的處理方式。比起學校政策若涉及學生權益不需多數學生同意,還不如需要多數學生同意。

1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