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就是道德

考試委員蔡良文提議,為了減少公務員涉貪、涉弊,可以考慮在公務人員訓練教材中加入宗教哲學思維。有些支持「讀經班」的人也有類似的想法,認為讀了涉及禮義道德的文化教材就能夠讓人更有禮義道德。

這類的主張都預設了「德行的思想可以促進德行的行為」。蘇格拉底有類似的想法,他認為如果一個人會做不好的事,他一定在某方面是無知的,也就是說,知識就是道德。

但是「知識就是道德」是什麼意思呢?對於蘇格拉底來說,知識並不是對教條或是事實的了解,而是對於一件事情、一種現象的完整的了解。這種了解不是表面的,而是透過反覆地深入的反思才能達到的。

照這樣的想法,我們似乎有理由支持這樣的政策。但是,我們還需要思考,這些課程和訓練,真的是能讓我們得到那樣的知識的途徑嗎?

不妨想想:道德思考、反省有辦法教嗎?在教導特定道德觀和文化觀的時候,會不會除了「道德反思」以外,還教了一些反而阻礙道德反思的東西,譬如教條、家父長主義、宗教權威呢?

▌烙哲學
◎ 作畫:沃草
◎ 加入烙哲學一起抬槓: http://citizenedu.tw/

2個讚

人之所以會在道德上犯錯,撇除了是出於誤認道德內容以外事實而行為(例如將毒藥誤認為食物而餵食他人)的情形不談,可有兩類犯錯型態:

第一類道德錯誤:行為人誤認了道德規範的要求內容,卻以充足的道德實踐意志而去做了他信以為對的錯事。

第二類道德錯誤:行為人雖正確認知道德規範內容,卻因實踐意志薄弱而違反了道德要求。

果然,則人要避免於道德上犯錯,似乎應該先求減少自己對於道德規範的誤認(充實道德規範知識,增加道德規範的判斷正確率),再求強化自己的道德實踐意志。

但這又有以下問題值得思考、顧慮:

  1. 如果道德實踐意志不先強化,如何能有充足的道德意志去做「減少道德規範的誤認」的道德行為動機?

  2. 反之,若於減少道德規範誤認之前就先強化道德實踐意志,又如何能避免升高觸犯第一類道德錯誤的風險?

  3. 人的時間、精力等求知所需資源,都是有限的。將有限資源用於追求道德規範內容的知識,必將排擠掉原可用來追求非道德知識(如科學知識、藝術知識、技能知識等)及其他非道德活動(如休閒娛樂)的寶貴資源。那麼,我們到底要花多少比例的資源來追求道德規範知識,才能符合道德規範的要求呢?我們有理由遵循"道德知識優先主義"嗎?

  4. 如果3的答案是類似:「道德上的要求是,我們只需讓自己的道德規範判斷正確率達到,比如說,百分之八十以上即可,無須非得極盡能事地追求道德認知的正確性不可」。那麼,當我們已經達標(百分之八十正確率),再以充分的道德實踐意志而「總是去做我們相信自己應該去做的事」之後,我們做了我們誤信為道德上正確的錯事,我們仍應為此而負擔道德責任嗎?

《正蒙‧大心篇》「見聞之知,乃物交而知,非德性所知;德性所知,不萌於見聞」

康德: 「見聞之知,乃物交而知,非德性所知;德性所知,不萌於見聞」,磯哩咕魯~

阿草: 你在看啥?

康德: 一本中國古書,這段話在說德性不只不來自知識,甚至不來自於對現象變化的認識。

阿草: 那來自於啥麼?

康德: 希望不是來自於seafood

在荀子的思想中有提到化性起偽的概念。
人性本惡,需要透過教育來進行偽裝、外鑠。
人都會犯錯,道德的有無來自於對外在環境的認知,
所以才要從心去認知學習。
「堯舜與盜跖,君子與小人,其性一也。」
善之所以為善,惡之所以為惡,無它,積學隆禮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