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經驗機器看思想實驗該怎麼讀

有些人認為談幸福純粹只是主觀感受,他們會說:「只要你覺得自己是幸福的,那麼你就是幸福的。」但羅伯特.諾齊克(Robert Nozick)並不這樣認為,並用「經驗機器」思想實驗提出挑戰:

經驗機器
假設有一台機器能夠透過刺激你的大腦,來給你任何你想要的經驗,譬如說:看電影、交朋友或是寫小說的經驗。在機器裡面,你會以為自己的經歷都是真實發生的。如果你擔心膩味,還可以定期更改你想經驗的歷程。此外,你也不需擔心機器外的其他人會不會過得很糟,因為其他人也有同樣機會進入同一種機器。在這些前提下,你是否要進入這台機器,在機器中度過一輩子?

這個思想實驗就像電影《駭客任務》或是《攔截記憶碼》,假定有一台強到能給你任何你想要的經驗的機器。然而,去假設有這樣的機器存在,目的不在於討論我們能否做出這樣的機器,而是討論一個基本的價值問題:「單純擁有美好的經驗,就是我們想要的美好人生嗎?」

釐清思想實驗想討論的議題很重要。因為人們有時候會糾結技術問題,讓思想實驗難以發揮功能。確實,如果我們在問的問題是:是否應該建造一座燃煤電廠,釐清現有的技術與代價,絕對是相關的考量。然而,當哲學家在問:「擁有正面經驗是否就能保證幸福」時,重點並不在於以我們現有的技術,是否能夠造出經驗機器。而是如果真有經驗機器,我們直覺上會怎麼選。

當然,去問在現實中我們是否做得出經驗機器,在一些脈絡下會是有趣的問題。然而,如果有人堅持我們必須先釐清「科幻片裡面的機器是否在現實中做得出來」才能看懂並享受電影,你大概不會想約他出去看科幻片。

思想實驗的一些細節

如同先前所提過的,經驗機器思想實驗的哲學目的,在於激發人們思考:「單純擁有各式各樣的正面感受,就能保證人生是幸福的嗎?」

想像經驗機器會提供給你各式各樣的正面感受,但代價是你必須犧牲與現實的連結。如果幸福就只是主觀感受,那麼在機器中體驗各式各樣的感覺,就是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我們所能追求的最幸福的人生。

然而,如果你直覺上認為這種說法怪怪的,你不覺得所謂的幸福人生就是躺在一台超級 VR 裡面暢玩一輩子。那麼你似乎得同意幸福不只是主觀感受。

在這裡,若有人質疑:「這台機器真的能給予各種人們想要的經驗嗎?」那麼我們可以說這種提問是弄錯方向了,就像下面這樣:

老師:假設現在班上有一個新同學...
小明:但是班上沒有新同學!

或者,有些人會詢問各種技術細節,像是:「要是這台機器故障了怎麼辦?」、「設計這台機器的人會不會在裡面植入恐怖的經驗?」、「這台機器是不是要把我的頭殼打開、接上電極才能刺激到我的大腦?」、「我在機器裡面會不會餓死?」然而根據以上說法,哲學思想實驗要討論的並不是這些技術問題。

以經驗機器為例,要讓思考重點正確地落在「假若經驗機器存在,人們會如何選擇?」上,我們必須排除種種技術考量,並保證以下兩件事情成立:

  1. 經驗機器真的會給人極大的正面感受。
  2. 人們只需要考慮機器中的虛擬生活是否極度幸福。

以下,我們可以看看思想實驗已有的設定是如何保證(1)與(2)。

確保(1)「經驗機器真的會給人極大的正面感受」的設定:

設定(A):只要進去經驗機器,機器便會給你任何你想要的經驗
目的:確保機器有能力讓你產生極大的正面感受

設定(B):進入機器後就不會發現自己在機器裡面
目的:確保進入機器的人不會因為「知道自己在機器裡面」而產生負面感受。

設定(C):在機器中可以隨心所欲更換經驗
目的:確保進入機器所得到的正面感受不會因為膩味而消退。

確保(2)「人們只需要考慮機器中的虛擬生活是否極度幸福」的設定:

設定(D):讓其他人也可以選擇是否進入機器
目的:確保我們在決定是否進入機器時,只考慮進入機器是否會為我們帶來更多的幸福,而不去考慮進入機器後,其他人是否會過得不幸福。

透過這樣的說明,相信你已經隱約發現要如何回應各種細節上的質疑了:

Q:「要是這台機器故障了怎麼辦?」
A:要是經驗機器會故障,那麼這台機器會因此無法給你極大程度的正面感受,然而這與設定(1)相牴觸。所以,我們必須必須經驗機器不會故障,以確保(1)的成立。

依此類推,我們必須假設「設計這台機器的人不會在裡面植入恐怖的經驗」,否則經驗機器就可能不會為人帶來極大的正面感受。

Q:「這台機器是不是要把我的頭殼打開、接上電極,才能刺激到我的大腦?」
A:如果這台機器必須這樣做,那麼人們在選擇是否進入機器時,就不只有考慮「機器中的虛擬生活是否極度幸福」,人們還考慮了「在進入機器前我的身體會受到多大的損傷」。

而這會產生混淆的風險,讓這個思想實驗無法真的測試出正面感受與幸福之間的關聯。為了避免混淆,我們應該假設「機器不需要透過侵入式手段就能刺激你的大腦,給你各種經驗」。

依此類推,我們應該假設「進入機器後不會餓死,身體狀況會很好地維持住」,否則人們在做決策時就會混淆不相干的技術因素。

經驗機器的理論後果

當然。這並不代表說,在哲學討論底下,不會有任何合理考慮令人猶豫自己要不要進去經驗機器。例如:除非你跟其他的人慾望可以搭配,否則你不能在機器中與其他進入經驗機器的人產生真實的互動。

假如小明的慾望與小美的慾望相牴觸,譬如說:小明想要當小美的男友,但小美想要單身。那麼,在機器必須給予人想要的經驗的情況下,機器有兩種選擇:

選項一:只給予其中一人想要的經驗,如:小美單身。

若是如此,小明就沒有得到他想要的經驗,甚至會得到他排斥的經驗,譬如說:追不到小美的經驗。而這種情況與當初「機器會給予想要的經驗」之設定相違背。

選項二:一方面給予小明成為小美男友的經驗,另一方面給予小美單身的經驗,兩個人的經驗開始分歧。

若是如此,小明與小美其實就是在玩單機,不是真正的多人連線。

既然兩種選項都不能成立,我們自然也不能讓這台機器擁有多人連線功能。換言之,在這台機器裡面的人,不能夠真的與他人互動,否則這樣的互動就有可能給予人所排斥的經驗。

諾齊克:人不會想要進去經驗機器

經驗機器的發想者諾齊克預測,人們的直覺會是傾向留在現實世界。他認為一般人想要留在現實世界的考量,是因為進入機器的人生缺少了幸福所需的某些要素,所以人們認為進入機器不是更好的選擇。

諾齊克提出了三個留在現實世界的理由:

我們要真的得到東西,而不只是體驗

想像你是一個登山愛好者,在機器裡面體驗到了爬玉山的感覺,而現實中你還是沒有去過玉山。這應該會讓人覺得有一點缺憾,似乎我們的願望只達成了一半。一個合理的解釋是:當你想要爬玉山時,你不會只想要彷彿身歷其境的體驗,還會想要自己真的爬上玉山。

當然,這個說法並沒有否認,在有些時候我們的確只追求感覺,而沒有展現對事物本身的追求。譬如說:當我們在天氣熱想要喝水時,我們想要的是涼快、解渴的感覺,至於是不是真的有喝到水,似乎不是那麼重要。因為水只是我們達成涼快、解渴感覺的一個手段,如果有其他手段可以讓我們有涼快的感覺,是否喝水其實沒有關係。(當然,如果你想要的是健康,那麼補充足夠的水分很可能就是必要的手段。)

我們想要真的成為某種人,而不只是體驗

想想你進入了機器後,你的經驗會由機器決定,這意味著當你今天想要成為一個紳士時,機器會直接灌輸給你成為紳士的各種體驗。雖然這讓你體驗了有禮貌與風度的人所經歷的各種事情,但是在這整個過程中,你並沒有真的改變自己的性格。所以,這台機器不能真的讓你變成你想要成為的那種人,只能讓你體驗成為某種人的感覺。

我們想要跟真實互動,而不只是體驗

一旦你進入機器裡面,你就像是永遠進入VR一樣,不會再跟外在世界有什麼互動了。正如我們先前所探討過的,這台機器無法讓你跟外面的人,或者是其他進入機器的人產生真實的互動。而這點似乎令人難以接受。

雖然機器能夠為我們帶來極大程度的正面感受,但因為一個在機器中度過的人生,缺乏人們所重視的真實要素,因此稱不上幸福人生。這也是為什麼諾齊克主張我們會傾向留在現實世界。

經驗機器 vs. 快樂論

假如你正如文章開頭所述,認為「幸福就是主觀感受」,這代表你是一個幸福的快樂論者(hedonist)。快樂論者主張幸福的人生就是充滿許多愉悅,同時沒有什麼痛苦的人生。

然而,如果諾齊克對於經驗機器的解釋是對的,那顯然快樂論就是錯的:單單擁有快樂的主觀體驗,不見得稱得上是幸福。

你大概可以想到快樂論者不會這麼輕易投降。而這些想幫快樂論翻案的進路大致可以分為兩種:

進路(A):主張人們之所以選擇留在現實,是因為某些偏誤或混淆,而不是因為進入機器真的比較不幸福。

進路(B):修改快樂論的主張,讓快樂背後的真實基礎,成為影響幸福程度的因素。

不過這文章已經很長了,以後有機會,再跟大家分享。

小結

以上,我解釋經驗機器思想實驗的設計理念,以及我們如何透過這個理念來回答各種對實驗細節的提問。同時,我也說明諾齊克的經驗機器案例,如何被用來攻擊「幸福就是主觀感受」的說法。

如果你覺得諾齊克的說法很有道理,那顯然你不會是個快樂論者。然而,假若你是「幸福就是主觀感受的」鐵桿支持者,那麼你也許可以想想這個思想實驗會有什麼不可排除的偏誤,或者怎麼樣修改快樂論才能迴避「經驗機器式」的攻擊。

參考文獻

Nozick, R.,1974, Anarchy, State, and Utopia, Oxford: Blackwell, pp.42-45
Felipe De Brigard, 2010, “If you like it, does it matter if it’s real?”, Philosophical
Psychology, 23:1, 43-57, DOI: 10.1080/09515080903532290

哈囉,感謝投稿,我是這篇文章的編輯,以下是我的意見:

1.

請把正文裡的所有標點符號改成全形

2.

我不太確定這個論點是不是合理。選擇進入機器是在進入機器之前,以快樂論者來說,並不是只有進入機器之後的體驗重要,進入機器的程序體驗也同樣重要。

我覺得你先列條件,再用條件排除不當詮釋的做法很明確清楚。不過以我對一般人說明經驗機器的經驗,我覺得這個做法的效果應該有限。我估計如果一個人本來就不了解思想實驗在幹嘛,他可能也難以理解你這個做法在幹嘛,甚至可能會誤以為你是先預設了結論在強辯。

當然你可以說,你的做法是寫給懂哲學的說明者看,讓他們有方便的公式可以發想自己該如何說明。不過如果這段文字的角色真是如此,你得讓讀者知道這件事。

3.

在這裡出現的諾齊克,距離第一次出現有點遠,可能需要重新介紹一次。例如「經驗機器的發想者諾齊克」。

4.

快樂論距離第一次出現也有點遠。寫到這裡,我建議你乾脆調整一下文章結構,讓快樂論在這裡才出現。

5.

應該要寫(P2)、(P3),讓用詞一致。此外我確認一下,要駁斥快樂論,(P1)應該也必須對,是嗎?

6.

要替文章寫個結尾。

我已經按照建議把文章修改過囉!

再來一些意見:

1.

這個條件不完整。依照你的文意,完整的條件應該是「人們只需要考慮自己在機器中的虛擬生活是否極度幸福,不需要考慮其他人」,如果你覺得這太長,可以考慮一下怎麼修改比較好。

2.

這裡的句子不太恰當,如果(A)可以確保「經驗機器會給人極大的正面感受」,似乎就不需要(B)跟(C)了。

3.

我在這裡的意見跟我的上一則回應的意見類似。那些本來就不懂怎麼讀思想實驗的人,恐怕不會覺得他們的提問是基於混淆和偏誤。如果讓他們認為你在指責他們混淆和偏誤,他們可能會反過來認為你在設計提問時就不正當地預設了結論。

並且,人確實可以發想一個如同經驗機器一般的假設,然後旨在探討如何避免它故障。這是完全正當的提問方向,你會認為它不正當,只是因為你在討論倫理學問題,而不是工程問題。

我會建議你,比起說別人的提問混淆和偏誤,不如說他們的提問「把思想實驗要問的問題改變了」,或者「要問的問題跟哲學家不一樣」。

4.

建議把「一致」改成「可搭配」。S和M的慾望應該不算一致,但可搭配。

我修改完成了,
此外,針對回應的第一點,我的完整文意就是我原來寫的那樣,否則我不需要在下面提到:[quote=“Dasein, post:1, topic:2539”]
Q:「這台機器是不是要把我的頭殼打開、接上電極,才能刺激到我的大腦?」

A:如果這台機器必須這樣做,那麼人們在選擇是否進入機器時,就不只有考慮「機器中的虛擬生活是否極度幸福」,人們還考慮了「在進入機器前我的身體會受到多大的損傷」。
[/quote]

也就是說,(2)就是要排除各種可能混淆的因素,不只是排除其他人的考量就好。

嗨,我目前的看法是,覺得我上一則回應的(3)還沒有解決。在整篇文章裡,你不能預設怎樣的提問不適當╱混淆╱偏誤,而是要說明為什麼它們不適當╱混淆╱偏誤。並且,你的說明應該要讓大家理解為什麼哲學思想實驗可以忽略工程問題。

這方面,我覺得科幻的段落有一些幫助,我會建議你把那個段落寫得詳細一點(例如,事先回應那些「所以哲學論文就跟科幻小說一樣是寫假的嗎?」的疑問),並且把它往前挪,讓大家理解哪些提問方式會落在那個段落的守備範圍。並且把文章裡的其他段落潤飾一下,在你用科幻的段落說明哪些提問不適當╱混淆╱偏誤之前,不應該說那些提問不適當╱混淆╱偏誤,不然會被當成斷言。

哈囉,我覺得文章應該差不多了,兩個意見:

1.

希望你潤一下稿子,把文句改得更簡潔和通順,例如:

有些人認為幸福純粹只是主觀感受,他們會說:「只要你覺得自己是幸福的,那麼你就是幸福的。」哲學家諾齊克(Robert Nozick)不這樣認為,並用「經驗機器」思想實驗提出挑戰。

2.

你在前面說明思想實驗的功能時,用了「直覺」這個重要概念。現在這段說明經驗機器的結論,應該也要把「直覺」這詞加上去,讓讀者知道實際上這詞怎麼用、放在哲學討論裡會長什麼樣子,如:

經驗機器的發想者諾齊克預測,人們的直覺會是傾向於留在現實世界。他認為一般人想要留在現實世界的考量,是因為進入機器的人生缺少了幸福所需的某些要素,所以人們認為進入機器不是更好的選擇。

這是寫介紹性文章的一個技巧。

感謝提供意見,我已經修改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