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怦然心動的「把妹課程」

.

當今社會號稱多元,但還是有少數價值觀成為霸權。說是霸權,並不是說這些價值觀試圖殖民和奴役你,而是說它們實質成為社會規範並帶來壓力。例如,人有沒有正在交往的異性朋友、有沒有跟異性結婚的打算,這不只是年夜飯的長輩話題,也是同儕的常見問候語。這些「親切的問候」讓非異性戀者覺得自己被排除,也讓單身異性戀陷入焦慮。

有些人從這類焦慮裡找到商機,「兩性專家」製作課程,這些課程以各種形式呈現,像網路文章、影片、收費工作坊等等,「兩性專家」聲稱可以幫助人們實現有異性伴侶的美好人生,或至少約到砲。性別刻板說交往時男人應該主動,因此多數課程主打「把妹」,教導消費者一套又一套的「把妹技巧」。當然,和人溝通、討人喜歡,讓自己受歡迎,這些都是很棒的能力,然而「把妹課程」真能讓你成為這樣的人嗎?這篇文章裡我將說明,「把妹課程」有特定話術,讓人高估它的效用,並且讓人難以確定自己其實沒學到東西。

「把妹課程」吸引人的背後

人總是為自己打算。我寫這篇文章,表現上是為了警告大家不被「把妹課程」欺騙,但其實是為了稿費。編教材、做課程的人也不例外,賣文書軟體教學的人會跟你說,學了文書軟體可以找到工作,卻不會說他教的文書軟體市佔率不到10%。

「把妹課程」的宣傳多半很吸引人,因為他們的課程內容看起來有道理,能讓你知道女生是什麼樣子、想要什麼,而且他們的課程內容看起來適用範圍也廣泛,學上一套,能應付90%女性。不過回頭想,不難從這些說法發現問題。

首先,許多課程內容看起來有道理,並不是因為符合事實,而是因為符合刻板印象。例如,這篇文章教男生「如何贏得女生青睞」,建議男生慎選約會餐廳,因為女生都喜歡拍照炫耀,並且會以餐廳價格篩選約會對象。許多刻板印象原本就充斥於我們的生活,因此消費者很容易就覺得這些課程內容讀起來很親切、很容易接受,對於課程中的論點也都會覺得「好像真的有那麼一回事」。

想想看,當初你需要「把妹課程」,不就是因為你對女生不了解嗎?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你發現自己覺得這課程有道理,因為課程對女生的描述跟你自己的預期一樣,那你不是應該要特別小心嗎?

許多人確實有「約會要由男生安排」以及「女生都喜歡炫耀、嫌貧愛富」的刻板印象,因此很輕易就能接受這類教材內容。但這跟那些內容能否讓你理解事實上女性是如何並準備好恰當應對,則是兩回事。

賣文書軟體教學的人不會跟你說這個軟體市佔率很低,製作「把妹課程」的人,則可能對你「誇大市場」。例如,這則影片教生理男性「性愛金句」,並在影片中反覆強調:女生性慾都很強,誰學誰有機會。但實際上「怎樣算是性慾強」、「有多少比例的女生符合這個標準」影片都沒提。此外,這個影片刻意隱去其他性傾向的女性,假設所有女生都是異性戀,讓男生認為不管遇到哪種女生,影片所教的「性愛金句」都適用。這些話術都誇大課程的適用範圍,讓人高估課程的效用。然而,因此獲得壞下場的,當然不會是「兩性專家」,而是被誤導的異男。

「把妹課程」裡的常見騙局

「把妹課程」的內容往往不符事實,然而,要發現這些教材內容有問題、學了沒效用,其實也不是那麼容易。因為「把妹課程」有一些配套措施來避免自己漏餡。

如果你常攝取「把妹課程」相關內容,應該對這個說法不陌生:「女生容易口是心非」、「女生說怎樣,跟她想怎樣,常常不一樣」。這類說法廣泛充斥在各種文章和課程裡,它的功能大致上有三個:

  1. 讓你覺得自己真的很需要把妹大師解譯女性發言。
  2. 讓你忽視「only yes means yes」,因此更容易成為性犯罪下的加害人。
  3. 當你施展「把妹技巧」而女生反應不如預期,這讓你覺得這是因為女生口是心非,而不是因為課程沒有效用。

有些「兩性專家」則強調:「把妹」不要問女生。因為當人們越是不去實際理解女生的想法,就只能越依賴並相信「所有女生都是兩性專家所描述的那種女生」,而無從判斷課程內容是否屬實。

「把妹課程」常見的比喻是釣魚

如果你要釣魚,不會問魚怎麼釣他;同理,你要把妹,你也不該問女生。

然而,釣魚的人和魚確實有利益衝突,釣魚的人的目的是掠奪魚的生命,但是「人類找伴侶」並不是為了要奪走誰的生命,而是期待能發展一段親密的人際關係,因此,便不能不關照對方的感受。若只關注自己的慾望而不在乎他人,也有把人當作工具的疑慮。

若所有異男都認為女生常常口是心非,也信奉「不跟女生討論自己的異性溝通技巧」,那唯一能拯救這些異男的,就是其他異男和「兩性專家」。

有些「兩性專家」把女生分成好的和壞的,討論如何追求「好女人」、如何小心「壞女人」。也有作家教人分辨怎樣的女生「可以娶回家」。這種區分除了是厭女的常見做法,也有助於避免學員發現課程沒有用:如果你發現課程學到的東西用起來不如預期,只代表你碰到「壞女人」。

科學哲學家波普(Karl Popper)認為科學和偽科學的分野在於,科學理論有「可否證性」(falsifiability):科學理論至少在理論上有可能被證明為假,在波普的理想想像裡,科學家給好假說,設好實驗條件,如果實驗結果與假說預測的不符,而實驗本身又沒有其它問題,那假說就被否證了。與此常見的相反例子是算命,在否證主義者的理想想像裡,面對看起來像是反例的結果,算命師總是有說法凹回來。

否證論在當代已經不受主流接受,不過我們依然可以沿用其中洞見:如果一個體系讓人很容易有很多說法來避免你找到真正的反例,或者發現漏洞,那你有好理由降低對這個體系的信任。

整理一下上述線索。「把妹課程」教異男「女生常常口是心非」,讓異男難以藉由自然語言平鋪直述理解異性人類的想法,更進一步區分好女人和壞女人。如此一來,當你「把妹」結果不如預期,你會認為是因為自己誤判意思,或者是遇到壞女人,怎麼樣都不會怪到課程頭上。此外,「把妹課程」也教異男不要跟女性討論自己的異性交往技巧,所以,幸好你遇到這篇文章,否則一輩子都不會發現上述有什麼鬼怪。不嚴謹地使用波普術語,我們或許可以說,「把妹課程」的可否證性滿低的。

成為更糟的人

社會學家上野千鶴子這樣介紹「厭女」概念:以異性戀秩序來證明「男人是性的主體的體制」,男性將女性分類,那些無法喚起和配合男人性慾的女人就是「非女人」。1

「兩性專家」在課程裡將女生分類,效果上除了可以降低課程的可否證性避免漏餡,也可以讓異男培養感情,例如互相鼓勵與安慰,一起抱怨壞女人」,發現原來自己並不孤單。人是群居動物,能有讓自己有歸屬感的群體加入,當然是很好,不過最有動力規劃和經營這種群體的,往往是最能總中賺錢的人,不管是在宗教界還是「把妹界」都一樣。

讓我們暫時拋下功利,看一下自己能怎樣成為一個誠實的好人。一段良好的關係應該以「雙方為平等地位」為前提,但厭女情節會使人認為「男人才是主體」,因此,有厭女內容的課程並不值得學習,因為它實際上只會妨礙人和女生相處。

當然,相信「把妹課程」的異男不容易發現上述問題,因為他們往往也相信「女生會口是心非」以及「不該跟女生討論把妹技巧」。比起發現問題並改善,他們更容易遠離其他想要幫助他們的人,就像誤信邪教的人脫離自己原來的生活圈一樣。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消費者某天能夠幸運的自己發現「原來過去那些課程給我的傷害多於幫助」,他也會因為長期以來的不信任他人,而傷害了自己的溝通能力及與他人的友情,使得修復人際關係這件事變得困難重重。此時,好不容易從騙局脫身的消費者很可能又會因為需要一份歸屬感而再次誤入另一個推銷陷阱中,形成惡性循環。

小結

「把妹課程」有各種配套讓人高估其效果,消費者不但無法達成預期的目標「學習與異性相處的技巧」,反而容易朝著反方向前進,成為厭女者,不信任女性,從而覺得只有專家能夠「拯救」自己。如此反覆,「兩性專家」便成了厭女社會下的最大贏家。

NOTES

  1. 上野千鶴子,《厭女:日本的女性嫌惡》,聯合文學出版,2015年。

1

這段只是開頭,所以這個建議可能不是很重要。不過我懷疑這段講的因果關係準不準。至少我會覺得,把妹課程的存在是因為男性有很大的交往需求。把妹課程的特定內容設計樣貌,才是因為社會認為男性要主動。

2

這裡交代了把妹課程存在的另一原因。緊接在上段後面,可能令讀者困惑。

1和2會讓我覺得這個稿子沒有整理好,感覺是想到什麼就寫什麼。作為草稿,這個狀況當然沒關係,只是讓你知道一下。

3

覺得這裡沒有把內容扮演的角色顯示好。理想上,這段文字應該要有一個暗示的作用,暗示讀者說:你介紹誘因,是因為你要批評這些誘因。

若是我會這樣寫,你可以試試看寫你自己的版本:

當然,人想要上課去學某種東西,不代表課程真的對這些學習有幫助,甚至不代表人有理由學那些東西。在現代社會,最努力推廣「人應該學習X」的觀念的,常常就是販賣X方面教育的人。賣文書軟體教學的人會跟你說學了文書軟體可以找到工作,不會跟你說他教的文書軟體市佔率只有20%。賣演講教學的人會跟你說他可以把你培養成靠演講維生的講者,不會跟你說他自己也不是靠演講維生的。我相信許多花錢上「把妹課程」的男生其實沒理由這樣做,以下我將說明,讓你想參加「把妹課程」的那些誘因,其實並不建立在讓你培養相關能力上。

4

這樣進場有點突兀,或許可以先用比較生活化的案例,像算命。你目前舉的例子(紅花、上帝、沸點)在說明上效果會比較不好,因為難以聯想他們跟把妹課程效果的關係。

此外,有些人會認為「上帝存在」可以否證(或至少「上帝不存在」可以否證。這個例子有爭議,不是很好。

5

要這樣指控人家,可能需要證據或案例。

6

我覺得「一起罵女生」這個措辭比較難讓人接受。它可能可以出現一兩次,當作你對此現象的一種描述,不過要為這個現象取名,可能取其他名字比較好。

此外,「一起罵女生」聽起來就是厭女的一部份,區分好女人壞女人。我覺得這件事情值得點出來:把妹課程是藉由推廣厭女來讓課程效果不可否證。

7

之前跟你討論過整理論點的事情。我覺得這篇文章可以整理成只有一個重點:把妹課程如何避免學員認為課程沒效果(術語上講就是「如何讓自己不可否證」)。然後其他所有內容都是用來說明這件事情,包括:

  • 推廣厭女
  • 製造「女生總是口是心非」的氛圍
  • 以釣魚做比喻說明:「把妹」不該問女生
1個讚

謝謝修改,以下一些建議:

1

這篇文章70%的內容都在講可否證性(『「兩性專家」的推銷陷阱』也只是可否證性的進一步舉證),所以這裡不該講得像是這兩點是文章的主要內容一樣。

建議把文章態勢寫得像是:

  1. 隨意例子破題:把妹課程很糟,隨便都可以找到缺點,像是利用刻板印象誤導人。
  2. 主菜:這篇文章我們來主要談把妹課程一個重大缺點,就是它們其實不可否證。

2

這裡不該事先這樣列,因為這幾點只是一些你剛好想到的例子,並不是有系統性的陷阱分類。

3

我覺得目前文章的內容有點雜亂。有些部分需要再調整,不然看起來會很奇怪,例如:

這是文章介紹「兩性專家推廣厭女」的開頭,但這開頭幾乎沒有說明力。如果是我的話,會顛倒過來寫,先讓例子進場,再說明這些例子其實就是厭女。這種順率把你要推銷的知識內容放在後面,讓人更容易接受:

  1. 故事開頭:照著兩性專家的說法去做但還是失敗了,為什麼?
  2. 故事結尾:兩性專家會說:這是因為你碰到壞女人。
  3. 故事補充:進一步,「把妹」課程還會讓大家一起罵壞女人來凝聚向心力。
  4. 知識一:你失敗不是課程有問題,是你碰到壞女人。這話術讓課程的否證性變小。
  5. 知識二:以上這些觀念其實就是女性主義者說的「厭女」。

希望你評估以上的寫法,把文章再調整過一次。

4

考慮(3)介紹的寫法,我覺得也可以用你的三個例子來當作文章的賣點:

推廣厭女
製造「女生總是口是心非」的氛圍
以釣魚做比喻說明:「把妹」不該問女生

可以把文章寫成像是「把妹課程的三種常見騙術」之類的。

我調整了「吸引人」和原本的「推銷陷阱」段落。把原本的陷阱段落用「根本學不到東西的課程有什麼特色」取代,把陷阱做分類再放例子,希望有解決原本沒系統的問題。

覺得大部分的消費者不會問路人「照著兩性專家的說法去做但還是失敗了,為什麼」這個問題,他們會去問「兩性專家」。所以我沒有這樣改,而是先介紹人為什麼會被「把妹課程」吸引,接著提專家設計課程都是為了錢(也就是陷阱)

不知道怎麼同時做到「讓陷阱系統化」和「先寫例子」,所以我還是先寫了什麼是厭女,才寫例子……

但是有在一開始增加說明,希望這樣有增加說服力。

1

這兩點形式上不齊。第一點是對吸引力的診斷,第二點是對吸引力的描述。兩點展開應該是:

  1. 課程內容看起來符合常識,因為符合刻板印象。
  2. 課程內容看起來適用範圍廣,因為誇大、以偏概全、忽略少數。

2

a.
這個開頭太強了,就算有那兩點,你也不能說課程是「騙人的」。

b.
我還是覺得這個開頭沒有說明力。我們不能對還不知道什麼是可否證性的讀者說「沒有可否證性的課程是騙人的」這種話。

上一則關於先講故事再給說明的建議,就是為了避開上面這個困難。

c.
「沒有可否證性」和「推廣厭女」在形式上也不齊。前者代表消費者沒理由相信課程有效力,後者代表課程有道德問題。目前的寫法,在介紹他們進場時,可能會誤導讀者說,它們都是關於課程效力。

這是為什麼我在上一則建議裡建議你在介紹時把推廣厭女視為減少可否證性的手段。這會讓他們都變得跟課程效力有關。當然課程是否道德也很重要,但是以這篇的著重點,把道德當成附帶一提的東西會比較好,因為這樣可以避免異男讀者發現你是出於政治正確寫這篇文章,而不是為了他們的福祉。

已修正~

重新調整過了,在騙局段落只提:沒有可否證性。為了通順,拿掉一個例子。把厭女移到「成為更糟的人」段落。

有修正用字,把宣稱騙人的部分改弱。

  1. 如果把妹課程是把課程內容設計錯了(以作者所主張的正確標準而言),而作者心中確實也是有好的課程內容建議的話,那麼,與其勸說消費者不要去上課,好像不如勸說補習班怎麼改進課程的內容。畢竟市場與需求在那邊,斷人財路,應是最後不得已才合用的手段。

  2. 作個讀者,我會期待作者具體且多多舉出時下把妹課程的某些教戰守則「真正實例」,以此為靶來射箭,除了比較生動有力,讀者也比較容易抓到作者實質主張的真正優缺點,參與反思。

  3. 如果作者沒上過把妹課程,甚至連課程講義等都沒實際審閱過,那麼讀者們很自然會有的疑問是:本篇批判會不會奠基在對於課程內容的錯誤想像之上,或有以偏概全(以部分否定整體)的問題呢?

在看過那些文章影片之後,我把有問題的分類,再從中挑出常見的問題,目前用了六個例子,礙於篇幅大概無法繼續舉例,不知道你希望有幾個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