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文哲失言有什麼負面影響?從異化觀點談女性遭受壓迫

.

若接頭訪問,要民眾舉出台北市長柯文哲的特色,「失言」必定在列。有支持者認為這是正面特質,表示真誠不官腔,然而若仔細檢驗,會發現柯文哲的「失言」大比例針對女性:

「蛤?女孩子考上台大醫科喔」
「陳以真年輕漂亮,適合坐櫃臺」
「日本的女生好看,是因為出門會先化妝,反倒台灣女生,不化妝就上街嚇人」

有些人著重性別平等,認為柯文哲應該鄭重道歉,不能總說「只是開玩笑」。本文支持此看法,以下我將說明,這些言論會如何異化女性、帶來壓迫。

異化女性的三種方法

在馬克思主義的脈絡下,異化(alienation)多半用來描述資本主義下的勞工境況:把人當作工具、剝奪人的本性。異化使得人與自己和別人變得疏離和陌生:勞工認為自己沒有價值、和資本家敵對、和其他勞工間的關係也變得冷淡。勞工異化不只是勞動問題,也對社會關係產生負面影響,讓人更難一起活出好生活。

社會上不只有勞工遭到異化。女性主義者傑格(Alison Jaggar)認為,在家父長體制下,基於文化、習慣以及刻板印象,女性也成為異化的受害者。傑格列舉了三種常見使女性異化的情況,並以此來解釋女性所受到的壓迫:性客體、母職、低估智識。

社會將女性視為性客體

性別刻板印象讓男女在交往關係裡遭遇不同對待。異性戀關係裡,生理男多被認為要扮演主動角色。在性事上,亦多以男性為主體,例如以生理男性高潮次數來計算性行為發生次數。而女性則被期待要照顧好自己的外表,而外表的美醜,多以是否能激起生理男性慾作為衡量基準。在台灣,這些期待具體呈現於各種對女人品頭論足的網路留言,人們甚至在跟外表無關的議題上,例如女性政治人物的政策新聞,都可以用外表攻擊女性。以傑格的說法:

女性必須花大量的時間和金錢在妝髮、節食、沙龍和迷人的服裝上。在平常時候,女性被期待要挑逗男人的性慾;在歡場這類的地方,女性則被期待要迷惑、激起男人情慾並滿足他們。1

資本家將勞工當作生產工具,導致勞工陷入被異化的困境。而女性被視為性客體,也是被當作取悅男性的工具,並陷入被異化的困境,讓女性容易受到外貌表現方面的批評,受限於必須依照善良風俗和男性慾望照顧好外貌的社會期待,難以展現自我。這些景況的實例,諸如柯文哲批評不化妝的女性「上街嚇人」;韓國明星雪莉在個人社群網站上發布的影片和照片,也曾因為不穿內衣,被網友批評為脫序和不夠清純。更甚者,有網路媒體以雪莉未穿內衣的新聞延伸作胸部保養廣告

無論是多管閒事給予女性妝容、服裝意見又或是「指導」女性如何保養自己的身體,都容易使得女性與自身產生疏離感,導致異化,這些意見和批評也無疑是對女性的壓迫。

社會要女性善盡母職

社會對女性的另一期待,是扮演好母親,生育和教養孩子。傑格指出,當女性無法決定自己要生幾個孩子或是該如何教養孩子時,就會導致異化,這不只使得女性感到被壓迫,同時也會讓母親與孩子的關係變得疏離、冷淡而不親密,因為這些互動方式,並非出於當事人真心選擇。2

基於以上,我們可以想見,中國從前施行過很長一段時間的一胎化政策,或許也有同樣的糟糕後果。在此政策下,女性不只無法決定自己要生幾個小孩,在重男輕女的傳統下,可能甚至得被迫以種種可怕的方式放棄女兒。同時,我們也應該察覺,坊間許多「專家教你養小孩」的網路文章或是廣告,不只可能無法給予母親實質幫助,還可能使得親子關係變糟。

社會低估女性智識

女性的智識或是能力被低估,也是常見使女性異化的情況。傑格認為,社會上普遍有低估女性智識的習慣,這使得女性容易猶豫是否要在公開場合發表自己的看法,害怕自己的想法被認為不值得表達。在學校裡,女性則害怕不被視作知識的擁有者,從而懷疑自己是否不該繼續留在學校。3

前述所提到的柯文哲,他之所以「失言」正是因為低估女性的智識,因此才對女生考上台大醫科大感驚奇。哲學家哈斯蘭格(Sally Haslanger)也曾分享過自己的智識遭低估的經驗

當我以優異的成績通過資格考時,很多人拿我來開玩笑。大家似乎覺得建議我抽血檢驗一下是不是女性,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在一堂邏輯哲學課程中,我被指定介紹一個歷史人物;課堂上沒有其它的(男)同學遭受這種待遇。後來我才知道,這是因為教授預設我一定會研究哲學史。4

由於智識被低估,在職場上,女性容易被質疑專業能力,例如前北農總經理吳音寧在職期間,就屢遭媒體以及柯文哲惡意幼體化,以「少女」或是「誤闖複雜政壇的小白兔」形容之。

女性因為智識被低估,對公共事務發表意見時,很可能會受到批評甚至受到性羞辱,這使得女性較難成為意見領袖,也容易被質疑是否有能力學習特定領域的知識。不管這些言論是以批評、「好心的」建議或玩笑的形式出現,都容易使女性異化,讓女性低估自己的價值、懷疑自身能力。

停止異化、改變習慣

本文以傑格的主張,透過異化的概念來解釋和描繪女性遭受壓迫的情況。傑格強調,這些壓迫扭曲了女性的想法,但卻不單純只是心靈層面的問題,它是潛伏於我們的社會制度以及文化結構之中。5

因此,如果我們希望消除這些女性受到異化的現象,就必須從改變日常習慣以及文化開始,例如當政治人物「失言」時,如果我們能夠認真看待並指出當中歧視的部分就有助於減緩對女性的壓迫。只有徹底檢討,我們才有機會促成性別平等的落實。

NOTES

  1. Alison Jaggar .(1983)Feminist Politics and Human Nature.

  2. 同前註。

  3. 同前註。

  4. Sally Haslanger. Changing the Ideology and Culture of Philosophy: Not by Reason (Alone). 譯者:賴天恆(Ten-Herng Lai)

  5. 同註1。

文章主軸我覺得我有看懂,但我不覺得使用異化這個詞彙有幫助我理解為什麼女性遭受壓迫。文章中說「異化」指的是「本性遭到剝奪,而使得自己與自身以及旁人都變得疏離、陌生的情況」,這是什麼意思我還是看不懂。本性是什麼?它怎麼被剝奪了?為什麼剝奪本性會造成疏離陌生?還有像家父長體制、客體、主體、女性與自身產生疏離感……這些詞句對於沒有相關背景的人都不是很好懂。

或許是刻意要強調女性失去主導權,文中用了很多被動句,這我可以理解,但是因為文章中也用了很多台灣中文不常用的「是……的」句型、以及不必要的名詞,造成整體來說文章有點像翻譯的。例如:「被視作性客體會使女性出現異化的現象(異化女性/使女性異化)」、「外貌的美醜也多以是否能激起生理男性慾作為衡量基準(來衡量),女性因此被期待要是注重儀容、擅長打扮的(要注重儀容、擅長打扮)」、「女性則害怕不被視作知識的擁有者(被視作沒知識)」。

另外一個小建議:

因為詞性的排比,容易被誤讀成「女性的母職被低估」,建議加一個頓號。

謝謝投稿,下面是一些意見。

1

這裡好像有方便的例子是說,徐閉說過去ptt時期使用中性帳號,比較不容易被說教。另一個我想到的是,林立青曾經指出,發表類似言論,周芷萱和蔡宜文收到的攻擊留言比他自己多很多。可以考慮要不要用類似這樣的例子來讓讀者印象更具體。

2

這裡好像可以幾句話提一下一些大眾可以做的應對。例如指出,光是轉貼並表達不同意,或者轉貼並表達這是歧視,都有助於平衡言論生態。(如果你同意這種說法的話)

不太確定提到他們會不會害他們受到無端攻擊,所以用吳音寧當例子。然後在這節的最後一段,新增說明這會使得「女性不容易成為意見領袖」

同意這樣的說法,已修改,感謝建議~

感謝,以下是一些後續建議:

1

文中有些英文文法、不必要的被動態、形容詞後方不必要的「的」,例如下面。希望你潤一次稿子,看看能不能讀得更順一些。

以上述為例,或可改為:

將女性視為性客體,是一種對女性的異化,讓女性容易受到外貌表現方面的批評,難以展現自我。例如,柯文哲批評不化妝的女性「上街嚇人」;韓國明星雪莉在個人社群網站上發布的影片和照片,也曾因為不穿內衣,被網友批評為脫序和不夠清純。

2

我對馬克思的異化不熟,覺得這裡可以說明多一點,讓讀者掌握怎樣算是「自己與自身以及旁人都變得疏離、陌生」,以及這樣為何糟糕。

說明的時候,可以跟文章後續繼續介紹女性異化的三種情況時,使用一致的詞彙,這有助於讀者前後對照。

3

最一節的標題「小結」或許可以改成有資訊內容的句子,會有強調呼籲的效果。

1

有改了,但不確定有沒有改到全部,再麻煩主編幫我檢查,謝謝~

2

馬克思的異化那段有新增描述,後面的段落有幾個地方有配合這裡改用詞。

3

改了,但不確定有沒有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