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哲學寫作到公共書寫——你有所不知的筆戰sop

分類:哲學

沒錯,好的哲學作業也可能會是好的筆戰,因為它們需要的條件幾乎相同:明確的立場、有邏輯的舉證、清楚的敘述和總結。

身為哲學系的研究生,我餬口的工作之一,是批改大學部學生的作業。哲學系的作業題目形式通常滿明確的,像「我們應該╱不應應該…」、「…是對╱錯的」等。舉例來說,我上學期收到的作業就包括「懲罰曼寧(Chelsea Manning)這類的吹哨者(whistleblower)是錯誤的」、「我們不應該宰殺動物以便滿足我們吃肉的口腹之慾」。

即使只是拿錢辦事1,我仍對到手的作業有期待。我期待論述顯示出明確的立場:「我贊成…」、「我反對…」、「我將論述…」、「我認為…」。我也期待看到支持這些立場的理由。這些期待不管是對於哲學作業還是公共論述,都是基本要求,但並不是所有學生都能完成它們。

劃界:你「不」討論什麼,就跟你要討論什麼一樣重要

要寫出一篇宣示並捍衛自己立場的文章,首先必須劃定討論的範圍;畢竟一篇文章字數有限,不可能窮盡所有議題、檢視所有論點。例如,我去年曾寫一篇文章討論「台大醫學系入學是否應該採計指考國文」,開頭就是

台大醫學系明年擬不採計指考國文成績,這是正確的決定。沒有明顯的證據顯示國文程度與醫術之間的關聯,更沒有明顯的證據顯示當前以文言文為主的國文教育,有助於醫病溝通。然而,保守人士或許會說,醫德很重要,而國文教育跟品德相關。上個月初所謂的「搶救國文聯盟」就有類似的主張:「古文範文逐年縮減,學生國文程度低落、品德教育堪憂」。這是錯誤的。國文程度不是品德的必要條件,也不是充分條件,甚至有沒有正相關都讓人懷疑。

這段的目的是先交代要討論的議題是什麼,緊接著宣示我自己的立場:「我認為台大醫學系不採計指考國文是正確的決定」。

支持採計指考國文的可能理由很多,基於篇幅需要,我必須先排除一些討論。我當初評估大概不太會有人認為以文言文為主的國文教育與醫術、醫病關係有關,所以就設法一句話帶過。當然,這也是這篇文章潛在的弱點。如果有新的證據證明當前國文教育跟醫術或醫病溝通能力有關,那篇文章後面的論述再有說服力都沒用。不過,對此我的態度就是:「拿證據來說服我吧」。

排除我「不」討論的東西之後,我就呈現本文的主題:「我承認醫德很重要,但我不認為這構成採計國文的理由,因為沒證據顯示國文程度跟品德有關」。此後我就交代我打算怎樣論述:

國文不是品德的必要條件;國文不是品德的充分條件;沒有足夠的理由相信這兩者之間具有相關性。

必要條件

那篇文章的第二段以及第三段主要的工作是「舉反例」。舉反例的目的,是為了降低宣稱「A與B相關」的可信度。有些人相信「A與B相關」的方式,是認為A是B的「必要條件」,亦即「沒有A就一定沒有B」。反駁這種信念的方式,就是找到一個「沒有A但是有B」的例子:

國文程度不是品德的必要條件:歷史上太多品德高尚的人,像辛德勒、金恩博士、德雷莎修女等,國文程度、古文閱讀的分量都不如任何一個華語世界的小三學生。即使前兩者在(偽善人士最重視以便突顯自己清高的)「私德」上有所爭議,這三個人在真正重要、值得的地方都展現了卓越的品德。或許有人會認為那是非華語人士,而華語人士非得國文好、古書讀得多才可能品德高尚。這也是錯誤的。堯、舜閱讀的古文想必不多,與當前國文教育的教材則更完全沒有接觸,但卻正好是許多崇尚古文的人推崇的聖人。

在這段裡面我總共舉了五個反例:辛德勒、金恩博士、德雷莎修女、堯、舜。這五個人的國文程度應該都不怎麼樣。前三者大概連一個漢字都認不出來;後兩者應該識字,但是絕對沒有讀過當今國文教育裡面選修或必修的任何一篇文章,包括被視為主要道德教材的四書。

之所以提到這五個人,是因為我希望舉例有一些多樣性。我認為前三者的品德卓越,他們為了幫助別人、對抗不義付出了極大的代價。此外,辛德勒與金恩博士的案例非常值得進一步思考。可以去查一下,這兩個人的私生活絕對沒有超凡入聖,但是不影響他們在真正重要的地方展現卓越的品德。雖然這不是該篇文章主要的論點,但是或許可以用來暗示一下「修齊」很可能不是「治平」的必要條件。

至於堯與舜,我不是很確定他們是真的品德卓越,還是被記載為品德卓越。但我猜測支持國文與品德有關的人,很可能會認為他們是聖人;畢竟這是他們心目中的道德經典所記載的。2

如果這段的論述成功,我們就得接受「不讀國文好像也不會怎樣;有好幾個人國文程度不怎麼樣卻仍擁有卓越的品德」。

充分條件

另一種相信「A與B相關」的方式,是認為A是B的「充分條件」:「有A就一定有B」。要反駁這種信念很簡單,就是找到一個「有A但沒有B」的案例。

國文程度不是品德的充分條件:同樣的,歷史上有許多飽讀詩書的人士,品格的優劣讓人十分懷疑。不論是篡位的王莽、陷害岳飛的秦檜、致力惡化性別不平等的朱熹,國文程度、古文閱讀分量都不容否認。或許有人會說那些是古代外國人,但當代台灣社會也有類似的狀況。當前的總統、行政院長、〈狼來了〉的作者余光中都是崇尚古文、飽讀詩書的人士,但漠視民意趨向獨裁、動用國家暴力血腥鎮壓、企圖將鄉土文學入罪顯然都不是高超品德的展現。

在這段裡面我舉了六個反例。前兩個比較沒有爭議;就推崇國文的人所接受的標準,這兩個人壞透了。至於朱子、馬總統、行政院前院長江先生、搶救國文教育聯盟的核心成員余先生,我認為在面對真正重要的議題時,這四個人在道德上都有嚴重的瑕疵;要宣稱這幾個人「品德卓越」絕對會引起極大的爭議。

當然,推崇國文教育的人或許會認為朱子、余先生等人品德卓越,因此認為我在這裡的舉例沒有說服力。然而,這也正好是一個進一步思考的機會:如果推崇國文的人,依照他們的標準把以上幾個人歸類為品格卓越,我們真的願意讓這些人把下一代教育成接受他們標準的人嗎?

如果這段的論述成功,我們就得接受「國文好像不是萬靈丹,有一堆人滿口詩書禮樂仁義道德,但是行為讓人無法苟同」。

例外與舉證責任

光是談充分與必要條件是不夠的。有種東西叫做「例外」,而少數例外並不妨礙相關性。舉例來說,義務教育不見得會讓每一個人識字,沒有接受義務教育的人也有管道可以學習,但是一些例外並不妨礙義務教育對於識字率的正面貢獻。考慮這個可能性3,我寫了第四段:

國文程度與品德高尚沒有明顯的正相關:支持國文教育的人可能會主張說,的確「偶爾」有一些例外,但整體來說國文程度好的人品德會比較好。然而,當前檯面上的政治人物,特別是那些貪官污吏,多半都是過去高舉國文教育、強迫閱讀四書下的產物。相對地,即使降低了國文時數、文言文比例,在學運世代我們看見許多即使「沒禮貌」(「沒禮貌」是褒是貶可以自行解讀),卻為理想奮鬥、為人民福祉犧牲奉獻的人物。面對已經明顯超過「偶爾」的頻繁例外,舉證的責任自然落在那些宣稱有正相關的人身上。除非那些人能夠提出嚴格的經驗研究作為佐證,不然其他人沒理由接受他們的宣稱。

這段的目的就是要挑戰「雖然偶爾有一些例外,但是大多數國文好的人品德也好」。我的論證方式,比較不幸的,是繼續舉反例。確實,一定數量之內的反例無法「證明」國文與品德無關;但是例子舉多了,就會讓人開始懷疑「國文跟品德到底有沒有關係」——「這個是例外,那個是例外,有這麼多例外,你確定你原本的主張是對的嗎?」「你確定例外是少數嗎?」——當這種懷疑出現時,舉證責任就應該落回宣稱國文教育能帶來好品德的人身上:是他們要給我們理由去接受他們的主張;而不是要我們在沒有證據的前提下接受他們的主張。4

如果這段的論述成功,我們就得接受「在搶救國文的人提出嚴謹的證據之前,我們沒理由去相信國文與品德有關」。

簡單的回顧與結論

寫完論述,在結束整篇文章之前,寫個簡單回顧與結論是一件不錯的事情。這樣可以協助讀者弄清楚他是否有理解錯誤,以便更有效地評價這篇文章,例如

提升國文程度可能有很多好處,比方說…會有比較好的國文程度;但國文程度無關於品德。提升國文程度不會提升品德,拿國文程度篩選品德更是緣木求魚。醫德可能是對醫生來說最重要的價值,但除非有特別的論述指出即使其它的品德跟國文程度無關,但國文程度與醫德有特殊的關聯,不然我們沒有理由相信提升國文程度有益於培養醫德。既然醫術、醫病溝通、醫德都與國文程度無關,如果保守人士舉不出其它具決定性的理由,我們就只能承認這個科目就是多餘的,採計了只會徒增學生無謂的負擔。5

很明顯我在這篇文章裡面結論下得太強。我不應該說「國文程度無關於品德」、「提升國文程度不會提升品德」;我應該說「我們沒有理由相信國文程度跟品德有關」才對。後面其實也應該跟著改:「既然我們沒理由相信醫術、醫病溝通、醫德與國文程度有關,如果國文教育的信徒提不出其它理由,卻仍然要求我們採計國文,就是在要求我們做我們沒有理由去做的事情。簡單地說,就是無理要求。」雖然這跟原本結論所蘊含的實踐意義幾乎相同,但是精確一點會比較好。

此外,我這篇文章的結論沒有做「簡單的回顧」。這是寫作上的失誤。

好的哲學作業,也可能會是好的筆戰

以上大概就是我對哲學相關課程收到的作業的期待。我希望看到一個清楚的立場,有理由支持那個立場,不要東拉西扯。論述的方式有很多,但我認為質疑充分條件、必要條件、相關性、釐清舉證責任相當實用,是每個選修哲學相關課程的人都應該掌握的能力。

或許有人會認為撰寫哲學作業有點像在打筆戰。沒錯,好的哲學作業也可能會是好的筆戰6,因為它們需要的條件幾乎相同:明確的立場、有邏輯的舉證、清楚的敘述和總結。

NOTE

  1. 不是每所學校都會掰個什麼「師徒制」來把研究生當廉價勞工。
  2. 我希望可以從對方接受的案例出發,以便讓我的論述更為全面,避免一些「那只是你以為的品德卓越,那只是一些不懂華語的外國人;我們這邊的聖人國文程度都好得很」這類的歧見。
  3. 我自己其實有點懷疑這段的必要性。搶救國文那批人給我的感覺就是把國文當成萬靈丹,同時認為沒國文就是世界末日,因此搞不好他們根本就不會採取這種方式為自己辯護。不過確實有可能是我以比較不友善的方式去理解搶救國文的主張,而為了避免這個可能的過失我就寫了這段。
  4. 當然,我自己是很懷疑他們除了「自己說國文有助於提升品德」以及「有人說國文有助於提升品德」之外,有沒有辦法提出任何證據。或許他們應該去申請研究計畫,看看需要多少經費才能證明國文與品德有關。
  5. 這段文字的開頭算是在表達一些我的不滿,在論述上沒什麼幫助。如果那句話有任何價值,在於讓人進一步思考讀國文到底有沒有任何「讓國文變好」之外的好處。畢竟如果有一些人不認為國文變好本身有什麼好處,持續宣傳國文好棒棒無異於只對詩班傳道。
  6. 我一直覺得筆戰是個奇怪的名稱:幾乎沒人拿筆,更沒有人直接使用致命武器。

*感謝公民學院交誼廳提供寫作平台。
*作者為澳洲國立大學博士生,哲學家闖蕩天涯哲學講網站粉絲專頁編輯群成員。

本文轉載自 udn 鳴人堂,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1個讚

我看完後覺得,這篇文章的重點應該在「論證」吧!作業好像不是那麼恰當。畢竟還真的有些作業比較注重華美的詞藻(比如說抒情文、詩的寫作)。要不要直接把標題聚焦在論證,比如說叫做「好論證,如何好:你所不知道的哲學寫作SOP」?

(當然SOP這詞可能會讓部分的人覺得有點負面啦XD)

1個讚

v2 朱家安修改版本,待作者確認

好論證,如何好:你不知道的哲學寫作眉角(標題)

我在澳洲國立大學讀哲學博士,我餬口的工作之一,是改大學部學生的作業,哲學系的作業題目形式通常滿明確的,例如「我們應該/不應應該…?」、「…是對╱錯」例如上學期我收到的作業就包括「懲罰曼寧(Chelsea Manning)這類的吹哨者(whistleblower)是錯誤的」、「我們不應該宰殺動物以便滿足我們吃肉的口腹之慾」。

即使只是拿錢辦事,我仍對於到手的作業有期待。我期待論述顯示出明確的立場:「我贊成…」、「我反對…」、「我將論述…」、「我認為…」。我也期待看到支持這些立場的理由。這些期待不管是對於哲學作業還是公共論述,都是基本要求,但可惜的是,並不是所有學生都能完成它們。

劃界:你「不」討論什麼,就跟你要討論什麼一樣重要

要寫出一篇宣示並捍衛自己立場的文章,首先必須劃定討論的範圍;畢竟一篇文章字數有限,不可能窮盡所有議題,即使聚焦於特定的議題,也不可能檢視所有的論點。舉例來說,我去年曾寫一篇文章討論「台大醫學系入學是否應該採計指考國文」,開頭就是

台大醫學系明年擬不採計指考國文成績,這是正確的決定。沒有明顯的證據顯示國文程度與醫術之間的關聯,更沒有明顯的證據顯示當前以文言文為主的國文教育,有助於醫病溝通。然而,保守人士或許會說,醫德很重要,而國文教育跟品德相關。上個月初所謂的「搶救國文聯盟」就有類似的主張:「古文範文逐年縮減,學生國文程度低落、品德教育堪憂」。這是錯誤的。國文程度不是品德的必要條件,也不是充分條件,甚至有沒有正相關都讓人懷疑。

這段的目的是先交代要討論的議題是什麼,緊接著宣示我自己的立場:「我認為台大醫學系不採計指考國文是正確的決定」。

由於支持採計指考國文的可能理由很多,基於篇幅—通常牽涉到寫作的意願,如果是作業的話字數限制,不是作業的話讀者的耐性—我必須先排除一些討論。我自己當初的猜測是:大概不太會有人認為以文言文為主的國文教育跟醫術與醫病溝通能力有關,所以就設法一句話帶過。當然,這也是這篇文章潛在的弱點。如果有新的證據證明當前國文教育跟醫術或醫病溝通能力有關,那篇文章後面的論述再有說服力都沒用。不過,對此我的態度就是:「拿證據來說服我吧」。

排除我「不」討論的東西之後,我就呈現本文的主題:「我承認醫德很重要,但我不認為這構成採計國文的理由,因為沒證據顯示國文程度跟品德有關」。此後我就交代我打算怎樣論述:「國文不是品德的必要條件;國文不是品德的充分條件;沒有足夠的理由相信這兩者之間具有相關性」。

必要條件

那篇文章的第二段以及第三段主要的工作是「舉反例」。舉反例的目的,是為了降低宣稱「A與B相關」的可信度。有些人相信「A與B相關」的方式,是認為A是B的「必要條件」:「沒有A就一定沒有B」。反駁這種信念的方式,就是找到一個「沒有A但是有B」的例子。

有國文程度,但是沒有品德
國文程度不是品德的必要條件:歷史上太多品德高尚的人,像辛德勒、金恩博士、德雷莎修女等,國文程度、古文閱讀的分量都不如任何一個華語世界的小三學生。即使前兩者在(偽善人士最重視以便突顯自己清高的)「私德」上有所爭議,這三個人在真正重要、值得的地方都展現了卓越的品德。或許有人會認為那是非華語人士,而華語人士非得國文好、古書讀得多才可能品德高尚。這也是錯誤的。堯、舜閱讀的古文想必不多,與當前國文教育的教材則更完全沒有接觸,但卻正好是許多崇尚古文的人推崇的聖人。

在這段裡面我總共舉了五個反例:辛德勒、金恩博士、德雷莎修女、堯、舜。這五個人的國文程度應該都不怎麼樣。前三者大概連一個漢字都認不出來;後兩者應該識字,但是絕對沒有讀過當今國文教育裡面選修或必修的任何一篇文章,包括被視為主要道德教材的四書。

之所以提到這五個人,是因為我希望舉例有一些多樣性。我認為前三者的品德卓越,他們為了幫助別人、對抗不義付出了極大的代價。此外,辛德勒與金恩博士的案例非常值得進一步思考。可以去查一下,這兩個人的私生活絕對沒有超凡入聖,但是不影響他們在真正重要的地方展現卓越的品德。雖然這不是該篇文章主要的論點,但是或許可以用來暗示一下「修齊」很可能不是「治平」的必要條件。

至於堯與舜,我不是很確定他們是真的品德卓越,還是被記載為品德卓越。但我猜測支持國文與品德有關的人,很可能會認為他們是聖人;畢竟這是他們心目中的道德經典所記載的。我希望可以從對方接受的案例出發,以便讓我的論述更為全面,避免一些「那只是你以為的品德卓越,那只是一些不懂華語的外國人;我們這邊的聖人國文程度都好得很」這類的歧見。

如果這段的論述成功,我們就得接受「不讀國文好像也不會怎樣;有好幾個人國文程度不怎麼樣卻仍擁有卓越的品德」。

充分條件

另一種相信「A與B相關」的方式,是認為A是B的「充分條件」:「有A就一定有B」。要反駁這種信念很簡單,就是找到一個「有A但沒有B」的案例。

國文程度不是品德的充分條件:同樣的,歷史上有許多飽讀詩書的人士,品格的優劣讓人十分懷疑。不論是篡位的王莽、陷害岳飛的秦檜、致力惡化性別不平等的朱熹,國文程度、古文閱讀分量都不容否認。或許有人會說那些是古代外國人,但當代台灣社會也有類似的狀況。當前的總統、行政院長、〈狼來了〉的作者余光中都是崇尚古文、飽讀詩書的人士,但漠視民意趨向獨裁、動用國家暴力血腥鎮壓、企圖將鄉土文學入罪顯然都不是高超品德的展現。

在這段裡面我舉了六個反例。前兩個比較沒有爭議;就推崇國文的人所接受的標準,這兩個人壞透了。至於朱子、馬總統、行政院前院長江先生、搶救國文教育聯盟的核心成員余先生,我認為在面對真正重要的議題時,這四個人在道德上都有嚴重的瑕疵;要宣稱這幾個人「品德卓越」絕對會引起極大的爭議。

當然,推崇國文教育的人或許會認為朱子、余先生等人品德卓越,因此認為我在這裡的舉例沒有說服力。然而,這也正好是一個進一步思考的機會:如果推崇國文的人,依照他們的標準把以上幾個人歸類為品格卓越,我們真的願意讓這些人把下一代教育成接受他們標準的人嗎?

如果這段的論述成功,我們就得接受「國文好像不是萬靈丹,有一堆人滿口詩書禮樂仁義道德,但是行為讓人無法苟同」。

例外與舉證責任

光是談充分與必要條件是不夠的。有種東西叫做「例外」,而少數例外並不妨礙相關性。舉例來說,義務教育不見得會讓每一個人識字,沒有接受義務教育的人也有管道可以學習,但是一些例外並不妨礙義務教育對於識字率的正面貢獻。我不是很確定支持國文教育的人會不會採取這種進路,畢竟他們給我的感覺就是把國文教育當成萬靈丹,認為沒有國文就是世界末日。不過也有可能是我以比較不友善的方式去理解他們的主張,才會以為他們說國文是品德的必要條件或充分條件。為了避免這個可能的過失,我寫了第四段

國文程度與品德高尚沒有明顯的正相關:支持國文教育的人可能會主張說,的確「偶爾」有一些例外,但整體來說國文程度好的人品德會比較好。然而,當前檯面上的政治人物,特別是那些貪官污吏,多半都是過去高舉國文教育、強迫閱讀四書下的產物。相對地,即使降低了國文時數、文言文比例,在學運世代我們看見許多即使「沒禮貌」(「沒禮貌」是褒是貶可以自行解讀),卻為理想奮鬥、為人民福祉犧牲奉獻的人物。面對已經明顯超過「偶爾」的頻繁例外,舉證的責任自然落在那些宣稱有正相關的人身上。除非那些人能夠提出嚴格的經驗研究作為佐證,不然其他人沒理由接受他們的宣稱。

這段的目的就是要挑戰「雖然偶爾有一些例外,但是大多數國文好的人品德也好」。我的論證方式,比較不幸的,是繼續舉反例。確實,一定數量之內的反例無法「證明」國文與品德無關;但是例子舉多了,就會讓人開始懷疑「國文跟品德到底有沒有關係」:「這個是例外,那個是例外,有這麼多例外,你確定你原本的主張是對的嗎?」「每個反例或例外似乎都會構成不接受你的主張的理由耶」「你確定例外是少數嗎?」「該不會國文好道德也好才是例外吧?」當這種懷疑出現時,舉證責任就會落在宣稱國文教育能導致好品德的人身上。是他們要給我們理由去接受他們的主張;而不是要我們在沒有證據的前提下接受他們的主張。

當然,我自己是很懷疑他們除了「自己說國文有助於提升品德」以及「有人說國文有助於提升品德」之外,有沒有辦法提出任何證據。或許他們應該去申請研究計畫,看看需要多少經費才能證明國文與品德有關。

如果這段的論述成功,我們就得接受「在搶救國文的人提出嚴謹的證據之前,我們沒理由去相信國文與品德有關」。

簡單的回顧與結論

寫完論述,在結束整篇文章之前,寫個簡單回顧與結論是一件不錯的事情。這樣可以協助讀者,或者在寫作業的脈絡底下,批改者弄清楚他是否有理解錯誤,以便更有效地評價這篇文章。

提升國文程度可能有很多好處,比方說…會有比較好的國文程度;但國文程度無關於品德。提升國文程度不會提升品德,拿國文程度篩選品德更是緣木求魚。醫德可能是對醫生來說最重要的價值,但除非有特別的論述指出即使其它的品德跟國文程度無關,但國文程度與醫德有特殊的關聯,不然我們沒有理由相信提升國文程度有益於培養醫德。既然醫術、醫病溝通、醫德都與國文程度無關,如果保守人士舉不出其它具決定性的理由,我們就只能承認這個科目就是多餘的,採計了只會徒增學生無謂的負擔。

這段文字的開頭算是在表達一些我的不滿,在論述上沒什麼幫助。如果那句話有任何價值,在於讓人進一步思考讀國文到底有沒有任何「讓國文變好」之外的好處。畢竟如果有一些人不認為國文變好本身有什麼好處,持續宣傳國文好棒棒無異於只對詩班傳道。

很明顯我在這篇文章裡面結論下得太強。我不應該說「國文程度無關於品德」、「提升國文程度不會提升品德」;我應該說「我們沒有理由相信國文程度跟品德有關」才對。後面其實也應該跟著改:「既然我們沒理由相信醫術、醫病溝通、醫德與國文程度有關,如果國文教育的信徒提不出其它理由,卻仍然要求我們採計國文,就是在要求我們做我們沒有理由去做的事情。簡單地說,就是無理要求。」雖然這跟原本結論所蘊含的實踐意義幾乎相同,但是精確一點會比較好。

此外,我這篇文章的結論沒有做「簡單的回顧」。這是寫作上的失誤。

好的哲學作業,其實也會是好的筆戰

以上大概就是我對哲學相關課程收到的作業的期待。我希望看到一個清楚的立場,有理由支持那個立場,不要東拉西扯。論述的方式有很多,但我認為質疑充分條件、必要條件、相關性、釐清舉證責任相當實用,是每個選修哲學相關課程的人都應該掌握的能力。

接下來是兩個不負責任的猜測:首先,其他批改哲學相關課程作業的人,不論是領錢或者被凹,都有可能跟我有差不多的期待。就此而言,如果是要撰寫哲學相關課程作業的人,可以思考一下要不要接受這個意見。當然,我不瞭解其它的專業,所以不確定這些建議對其它科系的作業是否有幫助。

其次,可能有人會認為撰寫哲學相關課程的作業有點像在打筆戰。筆戰—這是一個奇怪的名字,幾乎沒有人真的拿筆,更沒有人直接使用致命武器—有很多種,而其中一種的確是在企圖反駁對手論點。或許掌握哲學相關課程的作業寫作技巧,會對這種筆戰有些幫助。但同樣地,對於其它種類的筆戰—比方說不管對方說什麼都回「哲學系的水準就這樣嗎?」、「念哲學沒出路」等沒有具體內容的萬用批評—我就不是很確定這種寫作技巧有沒有任何幫助。

感謝公民學院交誼廳提供寫作平台。
作者為澳洲國立大學博士生,哲學家闖蕩天涯哲學講網站粉絲專頁編輯群成員。
公民學院交誼廳:http://community.citizenedu.tw/
沃草公民學院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citizenedu

修改在一樓。

主要變動:

v3 朱家安字數縮減版(下面那個是引文,同時建議把標題改為「從哲學寫作到筆戰教學」)

沒錯,好的哲學作業也可能會是好的筆戰,因為它們需要的條件幾乎相同:明確的立場、有邏輯的舉證、清楚的敘述和總結。

身為哲學研究生,我餬口的工作之一,是批改大學部學生的作業。哲學系的作業題目形式通常滿明確的,像「我們應該╱不應應該…」、「…是對╱錯的」等。舉例來說,我上學期收到的作業就包括「懲罰曼寧(Chelsea Manning)這類的吹哨者(whistleblower)是錯誤的」、「我們不應該宰殺動物以便滿足我們吃肉的口腹之慾」。

即使只是拿錢辦事(*1),我仍對到手的作業有期待。我期待論述顯示出明確的立場:「我贊成…」、「我反對…」、「我將論述…」、「我認為…」。我也期待看到支持這些立場的理由。這些期待不管是對於哲學作業還是公共論述,都是基本要求,但並不是所有學生都能完成它們。

劃界:你「不」討論什麼,就跟你要討論什麼一樣重要

要寫出一篇宣示並捍衛自己立場的文章,首先必須劃定討論的範圍;畢竟一篇文章字數有限,不可能窮盡所有議題、檢視所有論點。例如,我去年曾寫一篇文章討論「台大醫學系入學是否應該採計指考國文」,開頭就是

台大醫學系明年擬不採計指考國文成績,這是正確的決定。沒有明顯的證據顯示國文程度與醫術之間的關聯,更沒有明顯的證據顯示當前以文言文為主的國文教育,有助於醫病溝通。然而,保守人士或許會說,醫德很重要,而國文教育跟品德相關。上個月初所謂的「搶救國文聯盟」就有類似的主張:「古文範文逐年縮減,學生國文程度低落、品德教育堪憂」。這是錯誤的。國文程度不是品德的必要條件,也不是充分條件,甚至有沒有正相關都讓人懷疑。

這段的目的是先交代要討論的議題是什麼,緊接著宣示我自己的立場:「我認為台大醫學系不採計指考國文是正確的決定」。

支持採計指考國文的可能理由很多,基於篇幅需要,我必須先排除一些討論。我當初評估大概不太會有人認為以文言文為主的國文教育與醫術、醫病關係有關,所以就設法一句話帶過。當然,這也是這篇文章潛在的弱點。如果有新的證據證明當前國文教育跟醫術或醫病溝通能力有關,那篇文章後面的論述再有說服力都沒用。不過,對此我的態度就是:「拿證據來說服我吧」。

排除我「不」討論的東西之後,我就呈現本文的主題:「我承認醫德很重要,但我不認為這構成採計國文的理由,因為沒證據顯示國文程度跟品德有關」。此後我就交代我打算怎樣論述:

國文不是品德的必要條件;國文不是品德的充分條件;沒有足夠的理由相信這兩者之間具有相關性。

必要條件

那篇文章的第二段以及第三段主要的工作是「舉反例」。舉反例的目的,是為了降低宣稱「A與B相關」的可信度。有些人相信「A與B相關」的方式,是認為A是B的「必要條件」,亦即「沒有A就一定沒有B」。反駁這種信念的方式,就是找到一個「沒有A但是有B」的例子:

國文程度不是品德的必要條件:歷史上太多品德高尚的人,像辛德勒、金恩博士、德雷莎修女等,國文程度、古文閱讀的分量都不如任何一個華語世界的小三學生。即使前兩者在(偽善人士最重視以便突顯自己清高的)「私德」上有所爭議,這三個人在真正重要、值得的地方都展現了卓越的品德。或許有人會認為那是非華語人士,而華語人士非得國文好、古書讀得多才可能品德高尚。這也是錯誤的。堯、舜閱讀的古文想必不多,與當前國文教育的教材則更完全沒有接觸,但卻正好是許多崇尚古文的人推崇的聖人。

在這段裡面我總共舉了五個反例:辛德勒、金恩博士、德雷莎修女、堯、舜。這五個人的國文程度應該都不怎麼樣。前三者大概連一個漢字都認不出來;後兩者應該識字,但是絕對沒有讀過當今國文教育裡面選修或必修的任何一篇文章,包括被視為主要道德教材的四書。

之所以提到這五個人,是因為我希望舉例有一些多樣性。我認為前三者的品德卓越,他們為了幫助別人、對抗不義付出了極大的代價。此外,辛德勒與金恩博士的案例非常值得進一步思考。可以去查一下,這兩個人的私生活絕對沒有超凡入聖,但是不影響他們在真正重要的地方展現卓越的品德。雖然這不是該篇文章主要的論點,但是或許可以用來暗示一下「修齊」很可能不是「治平」的必要條件。

至於堯與舜,我不是很確定他們是真的品德卓越,還是被記載為品德卓越。但我猜測支持國文與品德有關的人,很可能會認為他們是聖人;畢竟這是他們心目中的道德經典所記載的。(*2)

如果這段的論述成功,我們就得接受「不讀國文好像也不會怎樣;有好幾個人國文程度不怎麼樣卻仍擁有卓越的品德」。

充分條件

另一種相信「A與B相關」的方式,是認為A是B的「充分條件」:「有A就一定有B」。要反駁這種信念很簡單,就是找到一個「有A但沒有B」的案例。

國文程度不是品德的充分條件:同樣的,歷史上有許多飽讀詩書的人士,品格的優劣讓人十分懷疑。不論是篡位的王莽、陷害岳飛的秦檜、致力惡化性別不平等的朱熹,國文程度、古文閱讀分量都不容否認。或許有人會說那些是古代外國人,但當代台灣社會也有類似的狀況。當前的總統、行政院長、〈狼來了〉的作者余光中都是崇尚古文、飽讀詩書的人士,但漠視民意趨向獨裁、動用國家暴力血腥鎮壓、企圖將鄉土文學入罪顯然都不是高超品德的展現。

在這段裡面我舉了六個反例。前兩個比較沒有爭議;就推崇國文的人所接受的標準,這兩個人壞透了。至於朱子、馬總統、行政院前院長江先生、搶救國文教育聯盟的核心成員余先生,我認為在面對真正重要的議題時,這四個人在道德上都有嚴重的瑕疵;要宣稱這幾個人「品德卓越」絕對會引起極大的爭議。

當然,推崇國文教育的人或許會認為朱子、余先生等人品德卓越,因此認為我在這裡的舉例沒有說服力。然而,這也正好是一個進一步思考的機會:如果推崇國文的人,依照他們的標準把以上幾個人歸類為品格卓越,我們真的願意讓這些人把下一代教育成接受他們標準的人嗎?

如果這段的論述成功,我們就得接受「國文好像不是萬靈丹,有一堆人滿口詩書禮樂仁義道德,但是行為讓人無法苟同」。

例外與舉證責任

光是談充分與必要條件是不夠的。有種東西叫做「例外」,而少數例外並不妨礙相關性。舉例來說,義務教育不見得會讓每一個人識字,沒有接受義務教育的人也有管道可以學習,但是一些例外並不妨礙義務教育對於識字率的正面貢獻。考慮這個可能性,我寫了第四段:

國文程度與品德高尚沒有明顯的正相關:支持國文教育的人可能會主張說,的確「偶爾」有一些例外,但整體來說國文程度好的人品德會比較好。然而,當前檯面上的政治人物,特別是那些貪官污吏,多半都是過去高舉國文教育、強迫閱讀四書下的產物。相對地,即使降低了國文時數、文言文比例,在學運世代我們看見許多即使「沒禮貌」(「沒禮貌」是褒是貶可以自行解讀),卻為理想奮鬥、為人民福祉犧牲奉獻的人物。面對已經明顯超過「偶爾」的頻繁例外,舉證的責任自然落在那些宣稱有正相關的人身上。除非那些人能夠提出嚴格的經驗研究作為佐證,不然其他人沒理由接受他們的宣稱。

這段的目的就是要挑戰「雖然偶爾有一些例外,但是大多數國文好的人品德也好」。我的論證方式,比較不幸的,是繼續舉反例。確實,一定數量之內的反例無法「證明」國文與品德無關;但是例子舉多了,就會讓人開始懷疑「國文跟品德到底有沒有關係」——「這個是例外,那個是例外,有這麼多例外,你確定你原本的主張是對的嗎?」「你確定例外是少數嗎?」——當這種懷疑出現時,舉證責任就應該落回宣稱國文教育能帶來好品德的人身上:是他們要給我們理由去接受他們的主張;而不是要我們在沒有證據的前提下接受他們的主張。(*3)

如果這段的論述成功,我們就得接受「在搶救國文的人提出嚴謹的證據之前,我們沒理由去相信國文與品德有關」。

簡單的回顧與結論

寫完論述,在結束整篇文章之前,寫個簡單回顧與結論是一件不錯的事情。這樣可以協助讀者弄清楚他是否有理解錯誤,以便更有效地評價這篇文章,例如

提升國文程度可能有很多好處,比方說…會有比較好的國文程度;但國文程度無關於品德。提升國文程度不會提升品德,拿國文程度篩選品德更是緣木求魚。醫德可能是對醫生來說最重要的價值,但除非有特別的論述指出即使其它的品德跟國文程度無關,但國文程度與醫德有特殊的關聯,不然我們沒有理由相信提升國文程度有益於培養醫德。既然醫術、醫病溝通、醫德都與國文程度無關,如果保守人士舉不出其它具決定性的理由,我們就只能承認這個科目就是多餘的,採計了只會徒增學生無謂的負擔。(*4)

很明顯我在這篇文章裡面結論下得太強。我不應該說「國文程度無關於品德」、「提升國文程度不會提升品德」;我應該說「我們沒有理由相信國文程度跟品德有關」才對。後面其實也應該跟著改:「既然我們沒理由相信醫術、醫病溝通、醫德與國文程度有關,如果國文教育的信徒提不出其它理由,卻仍然要求我們採計國文,就是在要求我們做我們沒有理由去做的事情。簡單地說,就是無理要求。」雖然這跟原本結論所蘊含的實踐意義幾乎相同,但是精確一點會比較好。

此外,我這篇文章的結論沒有做「簡單的回顧」。這是寫作上的失誤。

好的哲學作業,也可能會是好的筆戰

以上大概就是我對哲學相關課程收到的作業的期待。我希望看到一個清楚的立場,有理由支持那個立場,不要東拉西扯。論述的方式有很多,但我認為質疑充分條件、必要條件、相關性、釐清舉證責任相當實用,是每個選修哲學相關課程的人都應該掌握的能力。

或許有人會認為撰寫哲學作業有點像在打筆戰。沒錯,好的哲學作業也可能會是好的筆戰(*5),因為它們需要的條件幾乎相同:明確的立場、有邏輯的舉證、清楚的敘述和總結。

NOTE

  1. 不是每所學校都會掰個什麼「師徒制」來把研究生當廉價勞工。
  2. 我希望可以從對方接受的案例出發,以便讓我的論述更為全面,避免一些「那只是你以為的品德卓越,那只是一些不懂華語的外國人;我們這邊的聖人國文程度都好得很」這類的歧見。
  3. 當然,我自己是很懷疑他們除了「自己說國文有助於提升品德」以及「有人說國文有助於提升品德」之外,有沒有辦法提出任何證據。或許他們應該去申請研究計畫,看看需要多少經費才能證明國文與品德有關。
  4. 這段文字的開頭算是在表達一些我的不滿,在論述上沒什麼幫助。如果那句話有任何價值,在於讓人進一步思考讀國文到底有沒有任何「讓國文變好」之外的好處。畢竟如果有一些人不認為國文變好本身有什麼好處,持續宣傳國文好棒棒無異於只對詩班傳道。
  5. 我一直覺得筆戰是個奇怪的名稱:幾乎沒人拿筆,更沒有人直接使用致命武器。

*感謝公民學院交誼廳提供寫作平台。
*作者為澳洲國立大學博士生,哲學家闖蕩天涯哲學講網站粉絲專頁編輯群成員。
*公民學院交誼廳:http://community.citizenedu.tw/
*沃草公民學院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citizenedu

1個讚

我認為現在的標題有一點平淡,反而覺得家安在第二版的那個標題比較吸引我。
我覺得筆戰挺吸睛的,但哲學寫作這個詞好像就還好。

不知道大家會不會也這樣覺得?

目前的標題選項有:

  • 從哲學寫作到筆戰教學
  • 好論證,如何好:你所不知道的哲學寫作SOP
  • 好論證,如何好:你不知道的哲學寫作眉角

大家覺得呢?

我覺得眉角蠻好的。喜歡第三個~

做個快快樂樂的好學生,寫篇堂堂正正的好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