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跡為何比贗品有價值?

最近畫展的事在台灣鬧得沸沸揚楊,甚至還扯出了展出的畫是否是真跡的爭議。
以此為引子,或許研究藝術哲學的人可以討論看看,為什麼藝術作品的真跡會比贗品來得有價值許多?
很直覺的想法是:真跡比較美。但其實我們google一下卻不難發現,有太多贗品能夠騙過專業鑑定家的例子
更何況一般的大眾了。如果贗品在外觀上幾可亂真,那麼它理應也會為觀賞者帶來同樣的美感。若是如此,真跡的價值便不會在它比較美這一點上,那麼真跡之所以更有價值的基礎在哪裡呢?是歷史價值嗎?還是市場價值呢?

我沒讀過相關理論,但是我覺得跟歷史價值有關,重點在於「這幅畫」跟「當年達文西畫的那一幅」是不是「同一幅」。如果我相信它們是同一幅,當我觀賞這幅畫,我也會相信這就是曾出於大師之手,並且被無數人欣賞讚嘆過的畫,並且相信自己藉由觀賞眼前的畫,和這些人取得了某些連結。即使贗品再相似,也無法在這個面向上取代真品。

《消費社會學》介紹了一種觀光的意義:藉由造訪某個地方,和其他造訪過這個地方的人取得連結。觀光景點對於觀光客來說的意義,不只是美麗或壯闊,而是「很多人都曾經來過」,因此「當我到達這裡,我就跟那些人有某種共同回憶」。

這個問題在藝術哲學裡面很多人討論
印象中Nelson Goodman在他那本《藝術的語言》其中一章講了不少
但我沒有太深究
最近太忙,之後有空再看看有沒有可能寫文章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