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有人應該談一談「念哲學會想自殺」的說法是怎麼來的,並且評價一下是否跟事實相符。
不好意思,可以好奇問一下 (舉手)
這個說法是在哪裡曾出現過的嗎?
我竟然聽都沒聽過 T_T
應是最近一次導讀聚會所出現的回應,
當時也討論到存在主義,但存在主義至少在諮商心理學上是很正向的應用,
從V.E.Frankl被抓進集中營中,用存在主義的初始概念救了幾個同房的牢友可以窺知一二,
當時死亡率是96%,他們整房都活著離開。
「真正嚴肅地哲學問題祇有一個,那就是自殺。」 by 卡繆
如果唸哲學會想自殺是真的,也許是因為哲學思考可能使人較容易接受「死亡對自己並非壞事」的信念。例如:經一番哲學思考後,比一般人容易確信:1.肉身壞死並無礙於靈魂不滅,自己只是以另一種較為超然(飄然)的形態活著或存在。2.反過來假設,肉身壞死,不會有靈魂存在,則自殺後的自己就完全不存在了,既然不存在,死亡對自己即無壞處,所以,只要自己活著很痛苦,便容易以自殺來追求比活受罪要好的「無壞處死亡」。
真相會不會是:有自殺傾向的人,會比一般人更喜歡念哲學,探詢人活著到底有何意義?
可以求詳細嘛
對這有興趣
這也太酷了,有詳細資料嗎?
背景跟技術可以參考批踢踢的這篇文章:https://www.ptt.cc/man/NCCU99_PSYCH/Psycho99/D.952224143.A/D.952576303.A/D.992969273.A/M.992972229.A.html
存在主義諮商比較像一種心法,倒沒有非常特定的技術特色,
從Frankl開始,對個案採取的問句核心也許會是這種形式:
“不該問人生對你有什麼價值,而是問你會替人生創造什麼價值"
也就是說"不是你期待世界給予你什麼,而是你可以回應什麼世界給你的期待”
以他的獄友來說,本來都不想活了,F問了這樣的問句:
“即便你不期待你的人生,但你覺得人生還期待著你作些什麼?”
於是有個科學家想起,他應該要把一些專題的著作寫下-創造性價值;
另一個則是想著自己在國外的孩子正在等他活去過生活-經驗性價值。
而這兩個獄友由於找到人生意義,就從集中營的困境中生還了。
(修正之前上述的文章,獄友不一定同房,另外96%的機率是我的印象,
文獻暫時調不到,倒是有日本漫畫提過生存率小於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