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實驗是用假想情況協助我們分析抽象概念的技巧,近來很紅的電車問題就是一例:利用假想情境,讓你思考自己使用的道德概念。有些人可能會以為思想實驗是西方哲學的專利,但當代學者馮耀明認為,思想實驗是一種普遍方法,當然可以應用在中國哲學之上。在一篇論文裡,馮耀明親身演示此做法:為了指出中國哲學當中「新儒家」流派的理論困難,他假想了一個「外星人吸取人血維生的情境」。1
德古來外星人的理想世界
德古來(Dracula)是一個科技強、道德修養更強的外星人種族(以下簡稱德人),他們對「天人合一」的理論體系絲毫不疑,以天地萬物為一個具有緊密連結的整體,更能知行合一,堅持在日常生活中貫徹仁民愛物的思想。不過,德人和地球上的生物一樣,需要汲取資源來維持自己的生命。他們的唯一食糧,是狄勤士(Djickens)這種生物的鮮血。
德人建立了龐大且完整的生產系統,確保狄勤士身處舒服又自由的飼養環境,在狄勤士被吸取鮮血乃至於血盡而亡時,也讓他們毫無痛苦地結束生命,更定期舉辦「狄祭」以示感恩。儘管偶有異端指出吸血維生與仁民愛物似有衝突,絕大多數德人一概如此回應:仁愛有輕重厚薄之分,所以要優先考慮德人的需求。
世事難料,因某次科學實驗的意外,超級病毒「德滋」(Daids)出現了,這使得狄勤士大量死亡,德人頓時面臨了斷糧滅族之災。當然,德人可不會坐以待斃,他們隨即探索六合八方的星球以求良解,最後發現狄勤士和地球人在生理構造上完全相同,也就是說,人類完全可以是德人的食糧來源!這個消息讓德人舉族歡騰,馬上預備要在地球建立殖民地。
一般的地球人恐怕不會同意此做法,然而馮耀明認為,如果你全心全意支持新儒家的理論,那麼,就只能允許自己變成外星人的食糧。
新儒家的基本想法
馮耀明指出,新儒家的兩難,最出來自他們支持的兩個基本道德概念:「人禽之辨」和「天人合一」。
「人禽之辨」主張人和動物的重要差別來自道德。常見的文本根據如《孟子.離婁下》:「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人的道德行為是出於理性、有自覺的,但動物頂多只是依照本能做出類似道德的行為。據此,人具有道德能力,而動物則否,因此,根據「人禽之辨」,比起動物,我們更有理由優先考慮人類的需求。
「天人合一」則複雜一些,它有幾種不同用法。在(古代人的)日常生活中,有時它被用來形容「極好」、「極恰當」,譬如岳飛之孫岳珂就曾以「天人合一之機」來描述出兵的情勢。在一般性的中國哲學研究上,「天人合一」大致相當於「天人合德」,指一種自我修養上的理想境界,如孔子的「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但馮耀明這裡談的「天人合一」,卻是專指新儒家2支持的一種「泛心論」:天地萬物作為一個具有緊密連結的整體,共享同一道德心靈,萬物之間之間沒有本質上的區別。以下討論的「天人合一」就是這種。
以新儒家推崇的王陽明之說3為例:
大人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者也。其視天下猶一家,中國猶一人焉。若夫間形骸而分爾我者,小人矣。大人之能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與天地萬物而為一也,豈惟大人,雖小人之心亦莫不然,彼顧自小之耳。(《大學問》)
熊十力則曰:
每一個人,都是與天地萬物共同稟受一元內含之大生力。此大生力無定在而無不在。其在每一個人的獨立體中,為彼自有的大生命。其遍在天地萬物,為一切物共有的大生命,亦可別稱宇宙大生命。(《體用論》)
由此可見,「天人合一」肯定了存在有一遍現於萬物的、既超越又內在的心,強調天地萬物共享此道德心靈,因而取消了萬物在本質上的區別。4它的一個理論結果是,人之道德實踐不能只顧自己,更要考慮全人類甚至萬物的最大福祉。當然,話雖如此,在人禽之辨的原則指導下,福祉的滿足還是有先後次序可言的。
如果吸血外星人入侵…
馮耀明所設計的這個思想實驗,試圖突顯這一點:根據人禽之辨和天人合一,人類必須優先考量德人的福祉,因此若德人需要人類的犧牲才能存活,這不但在道德上可允許,而且人類應該配合。
在馮耀明的思想實驗設定裡,德人篤信「天人合一」,並且在修養上都達到了「聖人」的境界,對德人來說,在「福祉滿足次序」上顯然是先德人而後人類。那麼,對人類來說又是如何呢?如果你秉持康德義務論,或是效益主義,可能會有不同判斷,但如果你相信新儒家,重視「天人合一」和「人禽之辨」,而又無法否認德人較為優越,那麼,似乎就無從否定德人的「福祉滿足次序」,甚至應該自願變成德人的食糧。這看來是頗為荒謬的情況。也就是說,「天人合一」加上人禽之辨,會導致以下這個道德義務:
對任何具有道德能力者而言,要讓「道德能力或修養較高者」在福祉分配上獲得優先權。
此思想實驗試圖塑造一個「非德人死則人類死」的情況,當「天人合一」指向德人和人類的福祉應該被一併考慮,而優先權又在德人那裡,犧牲人類性命就變成了一個可能選項。
為何思想實驗能夠反映出困難
人禽之辨代表人和動物有著本質區分,人具有充分的道德能力而動物沒有,所以「福祉滿足次序」要給人類優先權。但若採取「天人合一」,此理論將迫使人禽之辨變成相對的,因為我們就不能從「是否具有道德能力」來判斷人與動物的本質差異(因為「天人合一」主張萬物之間無本質差異)。據此,「福祉滿足次序」將難以讓人類擁有不容抹殺的優先權,甚至若德人真的存在,此優先權還可能被他們佔走,因為我們原則上不可能否認德人具有道德能力,而德人似乎可以把道德能力發揮得更好。
相反地,若新儒家取人禽之辨而不取「天人合一」,就可以避免困難。一方面人和動物可以維持本質區別,使人禽之辨的區分標準仍維持在「是否為具有道德能力者」上;二方面人類的「福祉滿足次序」也不必然要優先考慮外星人,因為人類可以堅持此次序的標準是以自身種族為先。也就是說,若不取「天人合一」,儒家原本所持的道德要求或義務是:
對任何具有道德能力者而言,要讓「與他同種族者」在福祉分配上獲得優先權。
相較於「天人合一」的要求,這一觀點顯然比較符合我們的道德直覺。
值得注意的是,福祉的追求,常常帶來其他物種的某種犧牲。而在我看來,「天人合一」的道德要求,並無規定這種犧牲是否應有一最低限度。如果加入一個但書:「沒有任何一個具有道德能力者,應該為了其他具有道德能力者的福祉犧牲生命」,即可避免它去要求人類為了德人犧牲性命,這似乎是馮耀明在設計此實驗時沒有注意到的部分。此外,我們也可以再加入一些設定,使某些雙贏方案變得不可能(譬如用血庫的血支援德人),這將能夠使討論更為聚焦。
結語
隨著科技進展,越來越多動物被確認為具有人類的複雜能力與行為,這多少挑戰了人禽之辨的設定。但儒家的立場向來是以人為本位,堅持人與動物的差異。至少從馮耀明的文章來看,此思想實驗是要突顯儒家內部的義理之爭,預設人禽之辨,把問題放在是否應該接受「天人合一」5,。
當然,若能夠激發更多對儒家義理的反思,譬如人禽之辨在何意義下成立,或是儒家該如何看待高智慧外星人,就算不見得符合此思想實驗初衷,相信也是馮先生所樂見的。譬如網路上出現了電車實驗的各種改編版本,儘管不見得把握到了實驗設計者的原意,但同樣可以引發許多有價值的討論。
NOTES
- 見馮耀明〈德古來(外星人)的理想世界:一個思想實驗〉,收錄於《超越內在的迷思—從分析哲學觀點看當代新儒學》,香港:中文大學,2003。
- 「新儒家」一詞或有歧義,在本文的脈絡裡,專指熊十力及其學生唐君毅、牟宗三一脈。
- 以王陽明之說為泛心論,是新儒家對王陽明的一種詮釋,而有些學者並不認同此做法。
- 有人可能會認為,這等於說植物礦物也有某種道德地位,是件很怪的事。不過,王陽明的確有類似說法:「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若草木瓦石無人的良知,不可以為草木瓦石矣。」這可能有不同詮釋,而且也非本文重點,所以本文姑且懸置此問題。
- 新儒家式的「天人合一」的確可能有一些特別的好處,但它同時也改變了人禽之辨的判定方式,因而導致了本思想實驗所要導出的困難。一個可能的改進方式是,除了道德能力或修養之外,提出其他可行標準以供物種區別。
*作者為臺灣大學哲學所博士生,業餘歷史愛好者,研究方向是傳統思想的系統化。
*本文之作,感謝烙哲學社群的寶貴建議與多方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