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棋大師、人工智慧界的重要人士李維(David Levy),曾在 2014 年表示「我相信,對於數以萬計的以各種理由無法建立良好關係的人們而言,性愛機器人將是社會的福音。」
相反地,在 2015 年,德蒙福特大學的學者理查森(Kathleen Richardson)發起了「反性愛機器人」運動,要求人們出於社會責任與道德理由停止創造擬人化性愛機器人。
縱使反對聲音存在,性愛機器人的開發在企業的努力下,依舊蓬勃發展。然而,性愛機器人對社會,究竟帶來的是進步,還是全新的道德危機?
蛤?剛剛那是機器人 >///< :圖靈測試與性愛智能
與按摩棒、跳蛋、充氣娃娃不同,雖然一樣身為性工具,性愛機器人有個獨特的特色:它是人的複製品。
人們開發性愛機器人的動機與目標,就像是製作一個「人」來滿足另一個人的性愛需求。性愛機器人必須是人形,以滿足這兩個獨立的效果:
- 在性愛時,能有「對方是人」的意識,進而得到性愛的更大滿足;
- 在性愛時,除了希望得到性快感外,也能有被愛與愛人的感受。
這些意識與感受或許是假象,但如果性愛機器人越完美,這些假象就越逼真。這也是相關企業的努力方向。
1950 年,圖靈(Alan Turing)提出了一個被稱為「圖靈測試1」的想法,簡單來說像是這樣:
如果我們無法與對方的語言互動中,分辨出對方是否是人類,那麼可以說它有(人工)智能。
要是圖靈測試是對的,那麼,無論一個東西是以矽晶片還是什麼構成的,只要我們在互動時無法區分它跟一般人類,我們就得承認它有智能。
對照之下,性愛機器人的發展目標簡單來說就是:要在互動中能讓人維持「這是一個人」的想像和意識。如果將觸感、眼神、表情、聲音、生理反應、語言等,都看成一場性愛模仿遊戲中所需的語言互動,性愛機器人的終極發展目標,即便現在仍然距離這目標非常遠,但長遠而言,無非就是要成為有「性愛智能」的擬人機器。
你都有我了還要他?他身材比我好嗎?
比起傳統的性工具,性愛機器人更接近人的身體;搭配了性愛智能的性愛機器人,更接近性愛奴隸。它並非被設計為完整的人,而是被設計為人的一部分:可以提供性快感的那部份。
它為人類社會帶來的影響,至少可能有兩種:
一、它可能取代人對於另一個人而言的社會位置:
一般像是按摩棒、充氣娃娃等的性工具難以被當作具有人格的性對象,然而性愛機器人就沒有這樣的問題。
性愛機器人除了性以外,也提供了介入愛戀與親密關係的可能性。通過圖靈測試的性愛機器人,在某些時候甚至能夠取代或威脅人類的地位,成為關係被改寫的原因,成為被取代者的焦慮。
當某些評論家簡單隨意地斷言「使用性愛機器人當然不算出軌」時,我們卻可以想像,具有性愛智能的性愛機器人介入關係後,可能造成的衝擊。一個漂亮、帥氣的性愛機器人很可能成為人的性幻想對象,而使得關係中的另一個人感到焦慮,甚至在更極端的情況下,被取代。
性愛機器人的問世,是否會改寫「出軌」的意思呢?
二、它可能突顯原有社會中的某些結構問題(如反性愛機器人運動的理查森指出):
由於性愛機器人是人的複製,它甚至有可能突顯原有的性別刻板印象問題。他的功能複製了原有的歧視格式,因為他在設計上必須強調性感的身材、美麗帥氣的臉蛋與完美的性愛服務功能,這些標準可能進而形成新型態的壓迫。可想見,性愛機器人在這些功能上的優勢,可能在兩方面對人的處境形成壓迫。
首先,這標準或許不只顯現「好身材」的價值,甚至還表明,要享受此價值並不困難:你只需要購買一個機器人就夠了。
另一方面來說,這些標準將比雜誌上的女模、男模所展現出來的標準更加全面,甚至更加貼近現實生活的需求。這些標準將形成新的對於身體、膚色與臉蛋的焦慮,甚至形成新的對於身體功能、反應方式、技巧的標準,這樣的狀況,是否會加劇原先就已經存在的身體物化或焦慮問題?這顯然涉及女性主義者如今所批判的「物化女性身體」的議題。
這些問題該如何解決?這些問題都是不必要的考量嗎?這是性愛機器人的支持者必須回應的問題,也是讓人們反思自己生命的嶄新材料。
新科技的問世:從物質進步到社會批判
能通過「性愛圖靈測試」的機器人,對我們來說,看起來就像是擁有獨立人格的人。並可能因此產生新的議題。
這種過程在科技發展史上並不少見,物質的進步往往伴隨精神的滿足,進而挑戰人們的精神生活的支點。這些精神生活的支點往往仰賴不會改變的物質生活、實體儀式上。一旦這樣的支點受到動搖,人們就被迫回顧更基礎的問題。舉例來說,社交網站與社群軟體的興起,讓人們更容易與朋友保持聯繫,並且交到新的朋友與同好,然而同時也挑戰了「朋友」的概念,挑戰了社交型態的改變。我們得重新問:什麼是「朋友」?我們該怎麼對待朋友?放置多大的生活重心在他們身上?
新科技造成的影響的好壞,對於已經持有特定世界觀與價值觀的人而言,只是實然問題;然而,如何面對在此同時的概念變換、價值轉型,就涉及了批判問題:這個影響究竟對我們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做了什麼?沒做什麼?
確實我們可能站定「性愛機器人是善╱惡的」的某立場來與他人展開對話,但總歸而言,這樣的對話並非只能單純地與其他立場抗衡、與性愛機器人的開發者抗衡,也給了一個自我批判的契機,一個社會反思的契機,甚至一個創造新價值的契機。新科技便如此地推動文明的演進。
Note
1: 關於圖靈測試的進一步討論,可參考梁靧:〈何謂「模仿遊戲」?圖靈如何為電腦的心靈辯護?〉。
洪偉,清大哲學所碩士,「偉恩與咖啡」部落格寫手,沃草烙哲學召集人之一,台北里山咖啡老闆。
特別感謝烙哲學社群提供的良好討論環境與參與者的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