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政治生活裡面,很多時候都要進行「共同決策」。我們每個人都對不同的政策有自己的偏好:要建核電廠?要蓋更多火力發電廠?要先開發新能源?我們彼此各不相同,要如何做出「最符合社會期待」的決定呢?
我們都希望政治決策能夠是理性的,而且希望決定事情的方式是民主的。不過,很多人對「簡單多數決」感到不滿,因為這種決策方式不一定能反應社會的偏好,像是川普如果選輸了,他大概就會這樣說。
但是,什麼叫作社會的偏好?什麼樣的決策方式是最好的?肯尼斯·阿羅(Kenneth Arrow)是一個經濟學家,他在上個月去世了。他曾經證明了一個重要的理論,我們把它叫作「不可能定理」。這個定理這樣說:
只要有三個以上的政策選項、不定人數的選民,我們就不可能找到一個決策方式,同時滿足下面四件事情:
- 當社會有共識的時候,這個決策方式能保留社會共識(弱帕雷托效性);
- 這個決策方式總是能夠做出決定(至少能看出哪兩個選項沒有差別)(不定定義域、完備性與傳遞性);
- 在這樣的決策方式中,沒有某人的意見比其他人更重要(非獨裁);
- 如果按照這個決策方式,我們發現 A 政策勝出 B 政策,當某些人對 C 的偏好改變的時候, A 政策還是會勝出 B 政策(無關選項獨立性)。
這個定理似乎在告訴我們沒有真正理想的決策方式。但這畢竟是一個數學上的結論,如何看待這樣的結果,就成了一個政治哲學或政治學的有趣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