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怎麼看?「哲學系主任的建言」

全文如下

尤煌傑/輔仁大學哲學系教授兼主任

隨著畢業季驪歌高唱的旋律,接著就是各大企業的徵人潮。各公司的人資部門可能急忙核對求職者的畢業學校、主修科系,是否對應於職缺的需求。但是,在此之前,請先暫停人事作業的SOP思維。試問,可有多少百分比的求職者是學用合一的?通過人事篩檢程序聘用的新進人員,都可以立即上線工作?顯然不是。絕大多數的新人都還是需要一定時間的在職訓練與試用期。那麼,何不試試看哲學系的畢業生有何能耐?

哲學系畢業生對人性的理解勝過任何科系,當其他科系致力於傳授科學與技術時,哲學系的學生在系統性地學習有關「人性」的理論(例如:哲學人學,以及各學派不同主張的比較與批判)。他們以四年時間預習了常人一輩子才能參透的道理。這些道理與現代經營學所需要的能力是直接相關的根本學識。

哲學系的學生入門的第一項功課是「邏輯」,他們學習如何正確推理與排除謬誤。學會了這兩種技巧,做事情會用大腦思考,不是用膝蓋做反射動作。可以讓工作少走冤枉路,安排事情更有條理。

哲學系的畢業生懂得分析什麼是「好與壞」、「對與錯」、「真與假」、「善與惡」、「美與醜」。因為在知識論、倫理學、美學的課程中,他們有系統地學到為什麼是如此主張的道理,而不是片段的意見。

既然,其他有職業類別可對應的科系畢業生,到公司報到後仍需重新訓練,真的有比哲學系的畢業生好用嗎?本人走在輔大校園常常遇到其他科系的系主任對我誇讚哲學系的學生到他們的系學習不同的專業,竟然學習成效比原科系的學生更佳。其道理就在以上三個理由。

希望企業界與社會各界拋掉對名校、熱門科系的迷思,讓我們的社會是用人唯才的環境。就業出路決定了高等教育的方向,這種傾斜太超過了,就會讓整個教育的價值與方向受到嚴重的扭曲。長此以往,對社會發展不是健全的方向。

這一點我是非常非常懷疑啦…

我比較想知道的是尤老師有沒有真正到人資領域看看企業都是怎麼挑人?挑哪種人?

我發了一個動態回應尤老師,全文如下:

好啦,難聽的話還是要有人來說。

這篇文章裡,輔大哲學系主任尤煌傑主張這個社會的企業應該多給哲學系畢業生一些機會,因為哲學系的一些優點目前沒有被社會看見。

尤老師的主張有些我同意有些我反對,但是不管是哪種,我認為尤老師的舉證和說明都不太夠,我擔心這會造成反效果,讓讀者覺得這篇文章看起來是個哲學人在說大話。

#1

我同意文章裡對邏輯和「有系統地學到為什麼是如此主張的道理」(雖然我不喜歡這個寫法)的說法。但我不覺得哲學的效果有文章裡寫得那麼神,包括:

// (學會了邏輯,)做事情會用大腦思考,不是用膝蓋做反射動作。//

就算一個人沒上過哲學系的邏輯課,也不至於淪落到用膝蓋思考那麼差好嗎?其它科系都沒有思考訓練嗎?

我可能只是在挑語病,但我認為哲學人在談「哲學╱思考」的時候,應該用更精準的詞彙來描述哲學在思考訓練上和其它科系有什麼不同,而不是講得好像你只有在哲學系才能學到思考。這種講法不但不符合事實,也不符合哲學訓練要求的嚴謹。

// 可以讓工作少走冤枉路,安排事情更有條理。…本人走在輔大校園常常遇到其他科系的系主任對我誇讚哲學系的學生到他們的系學習不同的專業,竟然學習成效比原科系的學生更佳。//

我相信哲學訓練能提昇跨領域學習能力,我實際上體驗過。但這只是我自己的經驗,所以除了一些特殊脈絡的討論外,從來沒有單獨拿出來講過,因為我知道講了也只是老王賣瓜。當然,這篇文章引用其他系主任的說法,看起來是好證人,然而考慮這三件事:

a. 這方面我真的不知道,不過可以想一下,系主任之間對學生的表現是不是報喜不報憂?如果你的學生轉到別的系,表現很差,那個系主任會跟你說嗎?

b. 有些哲學系的轉出率滿高的,前陣子尤老師抱怨輔大哲學系一年就轉了一個班的人數出去,還上了新聞(http://bit.ly/2s8AeAF )。這樣想好了,如果我的系今年轉了一整個班的人到不同的科系去,當中有三個人優秀到值得他們目前的系主任跑來跟我說他很不錯,我大概不敢說這是我們系的訓練效果使然:一個班裡面至少有三個人是值得誇耀的人才,這應該是很正常的事情,抽籤分班都抽得出來的。

c. 基於明顯的理由,哲學系的輔系和雙主修比例也一直都很高。(配合(b)服用)
當然,這些初步質疑,並不能顯示尤老師的判斷不符合事實。不過,我認為如果哲學系真的在乎這件事,就不能單靠直覺和傳言來證成它,特別是在其他可靠的證成方式並不貴的時候,例如說,透過合法管道蒐集學生的成績資料去跑統計,看看能不能觀察到顯著差異。

#2

這篇文章的另外一些論點,在字面上我就無法接受,例如:

// 哲學系畢業生對人性的理解勝過任何科系,當其他科系致力於傳授科學與技術時,哲學系的學生在系統性地學習有關「人性」的理論(例如:哲學人學,以及各學派不同主張的比較與批判)。他們以四年時間預習了常人一輩子才能參透的道理。這些道理與現代經營學所需要的能力是直接相關的根本學識。//

尤老師真的打算主張說,哲學系學生在「人性理解」和「現代經營學」上表現得優於其它大學生嗎?

事實上,在那些跟「人性」最有關聯的領域(例如政治哲學、道德心理學、跟心靈有關的形上學議題),當代哲學家往往開始向其它領域尋求支援。主張哲學對於「人性」有獨到見解並且優於其它學科,我認為是小看了其他學科在這方面的貢獻。

#3
我知道有些哲學教授擔心哲學系一間間垮掉,然而,這並不代表當他們覺得自己幫上忙的時候,他們真的幫上了忙。觀察這幾年各種為哲學出頭的方式,我自己的經驗是:

a. 如果你要直接跟社會說哲學或哲學訓練有多棒,你得要有很好的證據,好到連那些不了解哲學在幹嘛的人都看得懂,並且至少初步看來合理,例如這個連結裡關於GRE和英國杜倫大學的研究: http://bit.ly/2sSDAER

b. 就算手上沒可用的證據,你也可以在社會面前直接展現哲學訓練的結果,例如說,如果你會政治哲學,那就用政治哲學來談議題,讓大家對社會事件有更好的理解。當一個哲學門外漢因此獲得這種好的理解,他會直接驚嘆哲學的效果。

c. 避免做一些有反效果的事情,例如用不好的論證公開主張哲學很棒。

https://www.facebook.com/krisnight/posts/1418848621497693?pnref=story

1個讚

這兩段我不太同意,我認為哲學系學生必須有跨領域的學習才有辦法做到這幾點。

有很多東西不是哲學系學生旁觀就能判斷分析「好與壞」、「對與錯」、「真與假」、「善與惡」、「美與醜」,有時候必須要走進去那個「範圍」或「情境」才有辦法做到。

1個讚

借題發揮一下。其實我個人覺得要寫好一個替哲學(系)的辯護其實蠻難的。

在討論一個事物之好棒或好有價值的時候,我們通常可以再對於它的價值做出區分。有些時候,事物之所以有價值,是因為它是某種工具、方法或手段,可以幫助我們去滿足或達到一些其它的目的。這種價值我們稱之為外在價值。另一方面,有些事物自己就是有價值的,而不是達成其他事物的工具或手段,這種價值我們稱之為內在價值。

的確,哲學某種程度上也可以提出一些這種外在價值,例如說思維能力變好、GRE或LSAT分數變高。我不確定老師們是否知道哲學生在GRE或LSAT表現相對出色或優異的這項事實。但即便這項事實為真,但因為這只是滿足這些目的之工具或是手段,因此任何可以達成這些目的的方式(如其他學科),在某程度上都可以取代哲學;為了這些目的,我們可以做的不見得就是加強哲學訓練,數學系或物理系教授們也可以主張,深化國高中的數學、物理學教育品質,讓真正有品質的數學和物理學在我們的教育紮根,也可以代替哲學教育所能達成的目的(訓練思維)。這種說法其實有點弱化哲學的味道在。如果你好不容易舉出一個你可以做到的優勢,結果這項優勢其實其他人(或其他學科)也可以做得很好,那這種說法似乎感覺弱弱的,我們好像會希望找到那種更專屬於你(專屬於這門學科)的優勢或特色。

另一方面,哲學有什麼內在價值呢?可能有。哲學很重要的內在價值,或許是讓人們可以去反省自己的生命經驗,如蘇格拉底所說的:「未經反思自省的人生不值得活」;哲學本身蘊含的反思這一能力彌足珍貴,哲學對於事物進行懷疑和思考這項學科核心,可能甚而構成了美好人生的重要部分。

但是一般來說,要證明事物所具有的內在價值其實很困難。既然這個價值就只存在於該事物自身之中,那麼我們沒有辦法透過其他的事物來說明或是論證這項事物的價值。如此一來,我們可以做的選項只能是,先請人們走入哲學的世界之中,讓人們在哲學的世界之中獲得這項內在價值。然而這其實是個弔詭。因為,一開始的目標就是希望可以讓人們願意走入哲學的世界,所以才需要去證明哲學的價值。但是我們探問它的價值的結果卻是,我們只能找到一些不夠有力的價值,或者只能告訴別人「要真的理解這種價值,妳就先進來再說吧」。

話說回來,這是不是個機會可以再次宣揚朱家安的文章(或者其他直接說明哲學好處的文章)。

其實我也認為你回應的不太好耶(雖然比尤老師好很多啦)
這是因為你提到的GRE,基本上統計只能得知相關性,而不能得知因果關系,就算是GRE成績哲學系的比較好也不能證明就是哲學造成的結果。再者是就算證明了哲學能讓GRE的分數較高,但其他科系不行嗎?若可以的話,那哲學在GRE的例子中的獨佔性在哪裡?

我覺得把問題帶到國外的哲學系所都在做什麼工作?社會分工的部分是哪個位置?學科之間的分工又是哪個位置?台灣現在有什麼問題?若是引入哲學可以處理或是避免掉那些問題?以及說台灣因為缺乏哲學而導致了哪些問題?之類的。這樣或或會更有說服力吧。

我有個問題:為什麼這個可以算是內在價值?如果哲學可以帶來反思,而反思能促成美好人生,為什麼這不是哲學的工具價值?

我自己是認為世界上只有很少的東西有內在價值,而且那些東西之所以有內在價值,是因為他們被某些套套邏輯的概念指涉,例如:

  • 美好人生
  • 好事

這些概念是套套邏輯的,意思是說它們是 直接規定了 自己會指涉到有價值的東西,並且沒有對那些東西為何有價值多加描述。因此,每個人都必須說美好人生有價值,而當一個人說美好人生有價值,這句話沒辦法幫助別人了解說話者對價值的看法,因為沒有傳達出什麼資訊。別人對怎樣的人生才美好,判斷可能跟你不一樣。

所以,如果我們要主張有反思的人生才能是美好人生,可能要小心一點避免自己變得像是搶救國文聯盟的人在主張「對中華文化有了解的人生才是美好人生」。

這裡有個難處,在於反思有很多種。沒有學過哲學的人也可以在其它程度或方法上「反思自己的生活經驗」。如果你把「反思」定義得越廣,「有反思的人生才能是美好人生」看起來會比較不像搶救國文聯盟,但是也會削弱這個說法支持哲學的力道。

或許我們可以提出一種對美好人生的見解,說明為什麼反思真的是美好人生的必要條件(例如說,不管你的價值觀如何,你都有個慾望希望自己不要搞錯自己的價值觀,因此每個人都有內在理由反思自己的價值觀…)。不過即便這種見解成立,它要求的反思也未必會是哲學的獨家功夫。

我自己來說,並不覺得大家都有理由念哲學。我只是希望大家不要因為錯誤的理由去排斥或尊敬哲學。

[quote=“1123, post:7, topic:2116, full:true”]
其實我也認為你回應的不太好耶(雖然比尤老師好很多啦)
這是因為你提到的GRE,基本上統計只能得知相關性,而不能得知因果關系,就算是GRE成績哲學系的比較好也不能證明就是哲學造成的結果。[/quote]

手上有多少證據就說多少話,不要說得比證據多就好。我的回應並不是要證明哲學很有用,而是要抵銷尤老師犯的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