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兒理論

護家盟主張「有許多同性戀並不是天生的」,並且暗示「有許多同性戀是由異性戀所養成」以及「有許多同性戀可以被養成異性戀」(在早先的康德散步中,我們已說明「矯正性傾向」有怎樣的危險: 前列腺高潮與上癮戒斷 )。

這種看法有一個更根本的爭議,則是來自酷兒理論(Queer Theory)所提出的批判。酷兒理論在 1990 年左右發展起來,它主張性別本質上是多樣的,僵固的性別角色,無論是生理或者社會性別,則都是來自於社會建構。

在護家盟觀點下,他們區分了「同性戀」、「異性戀」,也區分出「可轉變成異性戀的同性戀」、「從異性戀轉變而來的同性戀」這些種種分類,都屬於僵固的性別角色。

這些分類有怎樣的問題呢?問題在於,社會往往給予這些區分各自的社會定位,包括一些相應的道德與價值觀、符號印象,隨之而來,都會影響每個人的「自我認同」。

因為自我認同是個人主體性建立很重要的一部分,酷兒理論的提倡者於是認為:只有自己能夠定義自己的自我認同,社會最好不要將自己建構出來的性別角色當成是「實際的」或是「本質的」來干擾個人的主體性,無論這些建構具有多強的科學基礎也一樣。

▌烙哲學
◎ 構思貢獻者: @weihung 洪偉
◎ 作畫:沃草
◎ 加入烙哲學一起抬槓: http://citizenedu.tw/

1個讚

遊行現場。

第一格

鍋牛:「你是同性戀喔?那你是從異性戀變成的還是本來就是同性戀?」

康德:「我想我大概一直都是吧。」

第二格

鍋牛:「你怎麼知道?說不定你從小就從電視裡面看到才有樣學樣啊。要不要驗一下你有沒有同性戀基因?」

康德:「知道了這個,對我有什麼幫助嗎?」

第三格

鍋牛:「這樣你就成了在客觀上可理解的同性戀者了。」

康德:「你不懂『對我有幫助』是什麼意思對吧?」

1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