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有白吃的午餐?談「無條件基本收入」

想像一下,不管你幾歲、住哪、家中收入如何,只要你是台灣的國民,政府每個月就給你一筆錢,這筆錢的數字依照社會可以負擔的情況而定,可能是三百塊,也可能是一萬元,不過不管這個數字是多少,每個人拿到的錢都一樣多,這筆錢會给一輩子,直到你死掉的那天為止。

這個方案被稱為「無條件基本收入」(unconditional basic income)。不用工作就有錢拿,聽起來有點反常,不過那是在人類的生產力低落的情況下。事實上人類的生產力隨著科技進展一路竄升,不時有人預測人類「需要工作的時間會逐漸減少,或許再過幾年,就會達到不用工作就有飯吃的地步」。以此看來,反常的其實不是不工作就有飯吃,而是在生產力大幅上升之後,我們的工作時間卻沒有減少。

工作被機器人取代後的最終方案?

就算人類不工作,也該有飯吃,這種想法在自動化(automation)的未來,或許不但不反常,而且得成為必然。在可見的未來,人們的工作會被機器取代,因為機器有效率和便宜。牛津大學的經濟學家弗雷(Carl Frey)和機器學習專家奧斯伯(Michael Osborne)在 2013 年試圖整理那些在將來可能會被電腦取代的職業類別,根據他們的分析,在一二十年內,機器人科技的發展可能就會威脅到47%美國人的工作。我們可以合理推測,在不主打創造型工作的國家,例如中國和台灣,這個數字會更高。

大量失業會造成社會動盪,這已經不是新知,自動化造成的大量失業,被霍金(Stephen Hawking)列為未來人類最大威脅之一。這讓自動化同時成為無條件基本收入的基礎和理由:

  • 自動化帶來的生產力,增加了無條件基本收入的可能性。
  • 反過來說,無條件基本收入有機會舒緩自動化造成的大量失業帶來的問題。

稜鏡計畫的吹哨者斯諾登(Edward Snowden)同意這個看法。在《Nation》雜誌的一個訪問裡,斯諾登表示:

「自動化一定會讓工作越來越少。如果我們不找個方法為失業的人們提供基本收入,或有意義的工作,社會將動盪到會出人命的程度」

暢銷書《人類大命運》和《人類大歷史》的作者歷史學家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則似乎已經把無條件基本收入當成自動化的解決方案了。在一篇討論未來人類工作危機的文章裡,他直接把將來會實施無條件基本收入當成前提,來談「在這種情況底下,我們該怎麼殺時間比較有意義?」:

「那些讓人類不再有工作價值的科技,可以反過來藉由無條件基本收入餵飽那些因此失業的人。在這種時候,真正的挑戰是怎樣讓這些人過充實的生活。人必須要做些有意義的事情,不然會起笑。」

把無條件基本收入當成未來方案的,不只有革命家和學者,《Fortune》雜誌的這篇文章報導了矽谷的科技菁英——也就是那些從自動化得利最多,同時必須為無條件基本收入付最多錢的人——如何掏錢資助關於無條件基本收入的社會實驗。這些人想知道無條件基本收入的可行性和影響,除了基於社會責任,也基於私心:自動化導致大量失業,大量失業導致社會動盪,到時誰都不好受;如果基本收入能維持經濟正常運作,不失為長久之計。

如果你相信霍金、斯諾登和哈拉瑞對自動化時代的疑慮,那麼無條件基本收入(或其他高強度福利措施)或許是沒得選的選擇。不過就算不論這點,這個好到近乎天真的福利策略,其實也還有很多你不見得會想到的好處。

失業困境和就業困境

就拿低收入補助來說好了,這是現代社會常見的福利措施,目的是讓人活得下去,甚至有能力再度投入就業市場。然而,這種補助的存在本身,也會降低人找工作的動機:如果一份工作會讓我失去領補助的資格,那麼,這份工作的收入的價值,對我來說其實是它的月薪再扣掉月補助之後的數字。如果你因此寧可忍受貧窮,不願意去找工作,代表你陷入政治哲學家范 · 帕里斯(Philippe Van Parijs)說的「失業困境」(unemployment trap)。范 · 帕里斯指出,促成失業困境的因素,不只來自補助金額和月薪的比較,也來自其他現實條件,例如,一個領低收入補助的人,就算去找工作,找到的也多半是不穩定的工作,這也會讓他們寧可待在失業困境裡。(p.18)*1

相對於「失業困境」,范 · 帕里斯同時也指出另一種「就業困境」(employment trap):你的工作各種爛、超時加班、環境骯髒、長官不講理、顧客是性騷擾慣犯,公司完全不管這些事,你身為勞工,沒有籌碼可以跟公司談,而政府官員則只會說一些關於功德的屁話。在就業困境裡,你因為沒有退路,被迫接受很差的工作。

「失業困境」是低收入補助的副作用,而「就業困境」是資本主義的副作用,它們兩者之所以糟,是因為當它們出現,被困在一個糟糕的地方對人來說最理性的選擇,反而成為對人來說最理性的選擇。范 · 帕里斯指出,無條件基本收入的特色之一,就是它可以一舉解決這兩個問題。

首先,無條件基本收入不會把你困在失業困境裡,因為它不在乎你有沒有工作。再來,無條件基本收入讓人有退路,退路讓人有談判籌碼,可以拒絕那些很差的工作。理論上,在一個有無條件基本收入的社會,就算是很普通的工作,雇主也會被迫改善工作環境和規則,才比較容易吸引到員工。

為了活著,人的時間被無意義的工作佔據,人無法獲得成就感,也難以和別人發展充實關係,這種情況被馬克思稱為「異化」。無條件基本收入距離共產國度還有好長一段距離,然而它帶來的談判權和自由,除了有助於現代人免於無理、不健康的工作環境,甚至也有機會回應馬克思指出的困境。

當然,無條件基本收入的社會並不是不需要工作的社會。可以想像依然有些工作無法被機器取代,需要人去做,而在超級AI出現之前,依然需要有人維護機器(超級AI出現之後,則可能會需要有人從超級AI手中拯救世界),這些工作會被想要更高收入的人接下來。此外,范 · 帕里斯認為,在無條件基本收入的支持下,人將更有動力去挑戰各種自己過去因為擔心生計而不敢嘗試的工作選項(例如有失敗風險的工作、創造性的工作、過去沒人嘗試過的工作等等),這些動力帶來的效果會讓人更自由,也會讓社會更豐富有趣。

註解

  1. 那些以「低收入」為資格的補助政策,都可能會有「失業困境」這種副作用。確實技術上我們有一些方法來避免,例如把低收入補助改成失業補助,規定只補助有工作意願的人。(以台灣來說,要領到失業補助,你不但要有「非自願離職證明書」,還得在受補助期間證明自己有在找工作)不過這個政策要公平,就必須區分一個人是沒有意願工作,還是沒有能力工作,而此檢驗需要成本,且可能很困難。(Van Parijs 2017 p.102)

參考資料

  • Van Parijs 2017 Basic Income. Harvard.

*作者朱家安,沃草公民學院主編,著有簡單易懂的哲普書《哲學哲學雞蛋糕》和同性婚姻論點分析書《護家盟不萌》。

一個小建議:

有個計畫叫做givedirectly。他們正在非洲的一些地區實施無條件基本收入實驗。這個值得了解和提一下。

我是覺得實驗值得再寫一篇,因為有滿多個,而且做實驗的目的和期望觀察到的可能現象也值得介紹,他們有助於大家了解UBI。不過我對於寫實驗比較沒興趣啦。我想我先在這篇提到有些實驗正在進行好了,接下來有興趣的人再去介紹。

  1. 本文所推想的,似乎偏向於基本收入(不工作就有的收入)的好處,那麼,有沒有打算也介紹或設想一些它的可能壞處與風險呢?明暗兩面並陳,通常有助於讀者跟著從事比較周延的思考。

  2. 有了奴隸代為工作,有閒階級就能專心發展創造性文明(如哲學、藝術),所以,未來若能以智能機器人取代奴隸的位置,對於人類的好處似乎可以類推而想像之。但是,智能機器人畢竟不是奴隸,他們可能比人類更聰明,更有創造力,從而可能會比人類更快並更正確地解答(人類原本很感興趣的)許多理論疑問(如數學難題、哲學悖論、道德兩難等),也能比人類更快速的製造更多也更美好的藝術作品(如音樂、文學作品等),而一旦如此,人類就連創造性工作也被完全取代了。到時候,人類的確是不用工作就有基本收入可領、有飯可吃(假設智能機器人並不怎麼為難人類的話),但問題是,人如何還能活得有趣、活出價值呢?這個終極難題,恐怕也只好諮詢於智能機器人,請他們快快給個說法了。

我覺得這篇文章很完整了。

或許可以找個地方稍微談到這個方案一個常見的疑慮(或許是來自我們教育倡導的對共產社會的草率批評):如果可以拿基本收入來維持生活,那些必要人去做的工作有誰去做?(像是維護自動化機械)

說明這個疑慮或許可以讓這些批評者比較清楚問題並不是有事情需要人去做,那些希望有更高薪水的人(通常必須是有專業使用那些高生產力的工具的人)依然會願意付出勞動。問題是:當需要人去做的事情都可以輕易完成,也就是勞動力已經過度飽和的時候,怎麼樣的社會分配才是好的社會分配。

我覺得可以在第二段那裡加上這樣的說明。

謝謝,我加在最後一段~

1個讚

上網找了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