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歷史長河中窺見人類思想進步的軌跡——《圖解世界哲學史》(DTV-ATLAS Philosophy) 書評
《圖解世界哲學史》是一本相當精煉且廣博的哲學史。
此書的原作出版社–dtv-Atlas是德國一家出版科普叢書的著名出版社。系列中其他主題包含了物理學、生物學、聖經……等等,其中最著名且最早的書籍是dtv-Atlas世界史百科。這本書便是dtv-Atlas叢書底下的哲學書。
如書評所介紹,這本書「是一本哲學的理論史,由哲學家本身及其重要的主張、概念的介紹貫串而成,同時以彩色的圖頁做具體的呈現」,內容「嚴謹、精密、紮實」 ,明瞭扼要。此書有以下幾個特色:
用插圖將理論架構視覺化
此書的形式有一個特色,就是每面右頁的右上角都標明該頁的主題,然後右頁就是概念與理論的介紹和說明;而左頁輔以插圖或圖表來表達。透過圖像的方式來與文字解說相輔相成,可以有助於讀者掌握和建構對哲學理論的理解。
客觀的立場
這本書對於每個哲學家或流派介紹的篇幅分配頗為平均,基本上每位哲學家或學派,都不會占過多的篇幅,可以說是採取相對客觀的立場,鮮少有主觀性評價或觀點,介紹理論時也都抓住客觀較無爭議的重點精華;至於較為艱澀、玄奧的理論,或者非必要的額外探討,在本書中似乎也鮮少出現,使得這本書相當精煉紮實。
突顯重要名詞與概念
這本書針對重要的概念、名詞、哲學家……等,都會採用特別的字體或顏色,利於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可以方便掌握重點。也會適時引用哲學家的名句。
內容紮實無冗餘
作為一個以理論為主題的哲學百科,這本書幾乎沒有出現任何理論之外的多餘雜談。例如哲學家生平、哲學家八卦、作者瞎扯淡、作者評論……等。從壞處來看,就是這本書也許較沒有趣味;但從好處來看,就是這本書沒有任何為了吸引讀者胃口,而出現的閒聊廢話。但是對於受哲學理論之魅力所吸引的讀者,我想應該會蠻喜歡這本書精煉、嚴謹的風格。
補充科學進展對哲學思想的影響
另外,個人相當欣賞的是,這本書加入了一些當時期的自然科學發展的簡介,以及它們對哲學思想的可能影響。例如文藝復興時期自然哲學的發展,以及二十世紀以降的自然科學發展,對於時人思想上的衝擊……等。這是其他哲學史類書較為不常見的,令人眼睛為之一亮。
適合對哲學已有所認識的讀者
其實這本書篇幅並不長,而且有一半是插圖。相較於看起來比較大部頭的哲學史,這本書是比較輕鬆愉快的選擇。然而,即便將這本書視作哲學普及書,但我感覺這本書其實是有一些門檻的,作為入門書可能不太適合。
原因之一是,有別於以日常生活問題切進哲學議題的那類書,此書不是以哲學問題為軸,而是以哲學理論依時代演進的發展為軸;二是因為此書內容扼要,無法很詳盡的去為某個哲學家或流派做介紹,而是提綱挈領的談一下,所以如果之前沒接觸過哲學或者人文學科的讀者,對於這本書的內容可能會感到比較陌生。
如果還要說一些美中不足的地方的話,一是這本書如大多數哲學史一樣,無法囊括絕大多數的哲學思想,所以還是會有一部分哲學家沒被介紹到。二是雖然這本書中文書名是「世界哲學史」,但是實際上東方哲學(印度、中國)只佔了相對小部分篇幅(而且是比較古老的),所以若以內容篇幅來說,這本還是以西方哲學為主的。
什麼是哲學
雖然關於「哲學是什麼」這樣的問題,許多人可能會有不同的答案,但在此書的導論所給出的回答,個人認為還是相當中肯的,很有參考價值。
例如亞里斯多德的看法是,哲學起自於「驚奇」,也就是當人認識或思考時,對於自己的「無知」以及產生新知的可能性,所衍生的驚奇感。另一種產生哲學思考的動力則是「懷疑」,也就是對現有的觀念或狀態,產生批判性的思考,例如對於傳統的觀念、習俗的懷疑,或是對道德規範、人生意義的懷疑。
雖然哲學可被視作一門學科,但同時也是一項可能與每個人都有關的思考活動。例如將哲學理解為康德所定義的啟蒙:
「啟蒙意謂一個人走出作繭自縛的蒙昧,蒙昧意謂沒有能力完全不依靠他人而獨立自主地使用理性。」
其他哲學家也嘗試對於「何謂哲學」做回答:
「哲學的起點是人,一個想在其內在與外在世界的謎團中尋找方向的人……試圖在各書世界的萬花筒裡辨認出共同性與普遍性的準繩。」
「哲學可以界定為,為世界賦予理性的有方法而鍥而不捨的努力。」
「以今日慣常的用法來看哲學,意思是指科學地處理與世界的認識及生命的智慧有關的一般性問題。」
(以上引言來源: 此書 p.11)
而羅素對哲學的說明是這樣:
哲學,就我對這個詞的理解來說,乃是某種介乎神學與科學之間的東西。它和神學一樣,包含著人類對於那些迄今仍為確切的知識所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但是它又像科學一樣是訴之於人類的理性而不是訴之於權威的﹐不管是傳統的權威還是啟示的權威。一切確切的知識––我是這樣主張的––都屬於科學,一切涉及超乎確切知識之外的教條都屬於神學。但是介乎神學與科學之間,還有一片受到雙方攻擊的無人之域﹔這片無人之域就是哲學。(羅素.《西方哲學史》-緒論)
綜言之,從廣泛的意義或者原初的意義上來說,哲學可泛指以理性探究對世界的認識和對生的智慧的結果。然而人們對於一門學科的想法,也可能隨著時代而改變。到了現代,如羅素所說,透過嚴謹驗證而具有相當可靠性的知識,被歸類為科學;另一方面,對於科學目前仍無法給予解答的那些問題,提出未必出於理性、或者未必具有客觀可驗證性的解答,這成為了宗教所致力的任務之一。在這之間,我們看到了哲學所扮演的角色:哲學不放棄對一些「終極問題」或「大問題」的探問,例如:「善惡的標準」、「是否有自由意志」、「宇宙的目的」…等等。這些問題可能在科學上被認為不恰當,或者沒有答案;另一方面,有些宗教也許試圖對這些問題提出回答,卻未必經得起理性或事實的考驗。人們因為對「理解」的渴望產生了宗教,而對於「理性」的要求產生了哲學,並且藉著理性、科技和實事求是的態度,產生了科學。
或許可以這麼說,不囿於錯誤或非理性的蒙昧,但也不止步於當前科學所能給予的答案,持續以理性態度追求真相,這大概是哲學的精神所在吧。(當然,科學也是對於前人的成就抱持批判態度並持續在進步的,不過各別科學關心的問題也與哲學有所不同。)
人類思想進步的軌跡
從古代哲學對於神話和宗教的懷疑和挑戰,並同時試圖對世界、人生、倫理之本質提出普遍而一般性的解答;到中世紀哲學以神學為基本架構來嘗試對世間萬物給予解答;再到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的興起,乃至啟蒙時代以「理性」和「經驗」(而非臆測和信仰)作為建立知識的利器;再到近現代各類學科的萌起與發展,以及自然科學的進步所帶來的思想衝擊,例如達爾文的演化理論、佛洛伊德的潛意識概念、和馬克思的唯物史觀等等;最後到晚近以精確概念為目標的「實證主義」,強調實用性的「實用主義」,關心「人之存在」的「存在主義」,聚焦於溝通和理解的「詮釋學」……等等。
個人很喜歡閱讀思想史、哲學史的原因之一是,且先撇開歷史進展的曲折紛擾,我總覺得看著這些思想的發展,可以感受到思想、理論的辯證和演進,它們一步步往前邁進。雖然步履維艱,又像「醉漢走路」般時而不前甚至倒退,但是大方向是越來越複雜、越來越精確、對事實的解釋能力越來越強;而我總覺得宏觀歷史的思想發展常能與個人思想的發展作類比,例如孔德將人類思想理論的進程描述為「神學>哲學>科學」三個階段,有時我覺得個人的思想發展似乎也是如此,年輕的時候知識少而斷見多,隨著年齡增長,知識變多而斷見減少,取而代之的是更開放的心態和更成熟的心智。
至於何謂成熟的心智,個人相當喜歡羅素的說法:
「如實的理解這個世界,而不是依照我們所希望的去理解它,此乃智慧的開端。」(To understand the actual world as it is, not as we should wish it to be, is the beginning of wisdom.)
我想知識或說理論、思想的發展,某程度上是從人類心靈的自滿,逐漸往客觀描述真實世界的方向上步步趨近。閱讀哲學史,就像是觀賞「人類思想」這副巨作從草圖慢慢到成形,這難道不是很令人賞心悅目嗎?
小結
最後,我想略引一段書中關於培根的「四種偶像」(偏見)與各位分享:
認識便是複印自然的真相,不製作有所扭曲的觀念。培根稱偏見為偶像,……將它們分為四類: 種族偶像—它們產生於人類特有的天性,因為我們的理性與感官只能根據人類的尺度掌握實在界。洞穴偶像–它們的原因在於個人,來自個人的資質、教育、習慣與偏好。市場偶像–因語言上的錯誤意義指涉的誤導,所產生的無謂的文字之爭或名相之爭。劇場偶像–隨哲學流派的學說而流傳的錯誤,原因在於應用了顛倒的證明手法及天馬行空的理論發明。(來源: 此書p.95)
不因為權威、習慣、跟風,而盲目的去相信一種主張,或是反對一種主張;也不應以提出主張者的身分、背景,來全盤肯定或否定其主張;在自己的認知和信仰上,留有一些些懷疑,以保有自我批判和反思的空間,和接納他人不同看法的雅量,並學著與不確定性相處以及抱持不用驟下結論的開放心態;最後,檢證思想的最好標準,並非個人好惡、玄奧或簡明、符合潮流或是不合時宜,而是真假是非—以是否符合事實作為驗證的判準。
培養對於多元思想的包容度,培養在認識上的判斷力以及開放態度,體會各種思想的深度和廣度,我想這也是我們從閱讀哲學史或是諸前人思想時,能獲得的珍貴啟發之一。
REFERENCES
Kunzmann, Peter ,2017,《德國國民必讀圖解世界哲學史》,黃添盛譯,台北:商周出版。
伯特蘭.羅素,西方哲學史。http://www.ebaomonthly.com/window/reading/philwest/philw_cont.htm。 查閱日期:2018 年 6 月 3 日
感謝辭
本文的完成非常感謝烙哲學社群朱家安編輯提供修改意見。
作者簡介
作者周大為,畢業於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