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是什麼?快樂是一種感覺嗎?

像是信念 欲望 這些態度都有程度之分,愉悅的態度也有。

瘋子相信自己快樂,不表示他有對苦行抱持快樂的態度。如果他的確有,而且程度夠高,那說他很快樂又何妨? 畢竟在日常語言中的「快樂」是一種主觀的心理狀態。

你說的康德式的道德行為是在講動機,不是在講愉悅。人可以對按照義務行善抱持愉悅的態度,可是這不表示他的動機就是愉悅本身。

“(電極案例)張三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科學家在腦中植入了電極,只要電流通過這個電極,張三就會有享受溫暖陽光時的愉悅感覺。”

在此案例中,如果張三對於「享受溫暖陽光」持有愉悅態度,張三快樂了嗎?
如果快樂了,我們可以說「電流通過張三腦中的電極」這件事造成了張三的快樂嗎?

我試著改問如下:

依據"愉悅是一種命題態度"之說,並且依據康德的義務論,我們是否不應該對於「履行道德義務」這件事抱持愉悅的態度,以免造成:每當我們「只為履行道德義務而去做道德行為」的時候,我們同時必然也都只是一個「只是出於快樂的情感而去做道德行為」的非道德行為者?

我覺得你可能把康德詮釋得有點笨。有德性的人對做合乎義務的事情感到快樂,不表示他只為了快樂而去做符合義務的行為,他也可以因為理性的推理而產生動機。你對吃飯感到快樂,也不表示你只能為了快樂而吃飯。我看不出來對一件事情感到愉悅,為何蘊含人只能出於這種愉悅而行動。除非你預設了心理享樂主義,不然這是怎麼推得的實在很神秘。

既然你說快樂不是一種愉悅的感覺,而是一種愉悅的態度,那麼,有德性之人對做合乎義務的事情"感到"快樂,就還不是快樂,必須是她對合乎義務的事情抱持愉悅的態度,才能說她於履行義務時因履行義務而快樂了。

對於「快樂是愉悅的態度(而非感覺)」之說的其他兩則疑問:

  1. 對於a這件事情,我們是否必須經驗過或至少想像過其經驗,才能對其抱持著愉悅的態度?如果是,則是否: 當我們在事先尚未經驗且從未想像過a的情形下突然經驗了a的時候,雖是已經有了愉悅的感覺,但只要還沒對此形成愉悅的態度,我們就仍未因a而快樂?

  2. 若魚無法對於游泳抱持愉悅的態度,則莊子說魚因游泳而快樂就是不對的?

嗨,感謝修改,我目前沒有其它問題,接下來會幫你潤稿~

關於愉悅的態度有無程度高度之分的問題,你上面說有,但我的懷疑是:
假設苦行僧某甲本來對於每日坐針氈半天採取愉悅的態度,但一年後,某甲還俗而改採了「對於能引起愉悅感覺又不失人格自主性的事物,抱持愉悅的態度」。那麼,依據「快樂是一種愉悅的態度,而非感覺」之說,快樂心理專家們究要如何比較出某甲抱持前後兩種態度之間的快樂程度高低,從而建議某甲(可以做得到的話)去選取更快樂的愉悅態度模式(苦行僧或一般俗人)來過活?

YES.

YES. 你可以說那只是一種比喻。

就跟我們怎麼知道張三對「明天會下雨」比較有信心,還是對「明天不會下雨」比較有信心一樣。人有感知自己命題態度強弱的能力,所以在良好的實驗環境中,心理專家可以用問的問到正確答案。如果你對這個議題有興趣,可以去翻翻與命題態度相關的資料,我們再來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