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不實用的「古典學科」辯護?從美國大學歷史看台灣教育

分類:哲學

       為不實用的「古典學科」辯護? 從美國大學歷史看台灣教育

在教育的場域中,古典科目是否必修常常受到質疑和挑戰,尤其是文言文的必修,更是一個難以迴避的戰場,相關的辯論也是網路上爭相討論的焦點,本文不試圖討論這些辯駁的論點,若大家有興趣,可以嘗試觀看以下的連結(相關討論很多,不一一放上):

高中國文必修學分應砍半:http://www.hungry.tw/2014/10/Chinese.html1

寫給朱家安:為什麼必修一定要加入古文?:http://www.hungry.tw/2014/10/Chinese.html1…1

令我感興趣的是,古典科目的必修在美國高等教育也曾有過一段辯證的歷史,雖然美國給我們的印象充滿實用主義的色彩,但他們也曾有過一段轉變,而這段轉變或許能提供一些啟示:

古典學科與南北戰爭前的高等教育(1636-1776):

在談論轉變之前,或許我們必須先看看,當時的美國的古典學科有哪一些,以便於我們討論,美國學院承襲了英國大學的傳統,融合了中世紀的博雅科目,在這樣的背景下,如果想要進入美國學院,需要具備什麼樣的基礎能力呢? 如果你是19世紀以前的學生,熟悉拉丁文、希臘文和數學可以說是非常普遍的入學基礎,19世紀初加入了地理和歷史,是因為當時認為這兩個科目有助於增加對經典的理解,幸運的是,那個時候一般學生入學不算困難,因為一般高中或私塾都可以讓你有能力通過測驗順利就學。

如果有幸進入學院了,你會學習什麼呢?
假如我們進入的是當時的哈佛,一年級的必修是拉丁文、希臘文、邏輯、希伯來文和修辭;二年級除了繼續努力修邏輯、希臘文和希伯來文,另增加自然哲學這一科目(後稱物理學);第三年除自然哲學外,增加心靈哲學、形上學以及道德哲學;第四學年除了首尾呼應的學習拉丁文、希臘文、邏輯和自然哲學,同時也學習數學。在耶魯大學雖然科目的學習時數比例雖不同,但學習目的、強調重點、教材則大同小異。那時候的教育主要是培養學生成為有教養的紳士(ㄅㄧㄢˋㄊㄞˋ)。
痾…是受文化和傳統知識陶冶的紳士,因此教育不在於傳授實用或執業的知識或技能,而注重的是心靈的陶冶。

美國高等教育改革與批判(1776年獨立戰爭後)

自殖民時期以來沿用了200多年,環境的改變開始有了變化: 一個原因在於獨立革命,在美國建國初期,這場大革命促起了學術思想上的啟蒙運動,知識的功能在解除人們的痛苦,改造人類的社會結構,並增進人類生活,就在這樣的背景下,實用功利的精神大起;另一個內涵的精神是,當時的學院大多是受教會的影響,但在這場啟蒙運動中,對於知識的改變,也促起對於高等教育期望的改變,大學的知識不可限定在進行少數文理科專業的培養上。

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有許多學者對於太過重視古典科目的學院表示不滿,最有名的學者如F. Hopkinson、B. Franklin,而對高等教育有顯著改革的學者如T. Jefferson,他在1825年准獲成立維吉尼亞大學,除了認學生能在八個專門領域中自由選擇專攻領域外,專攻領域也將"現代語"、"解剖學及醫學"等較為契合未來的職業生涯科目加入大學的領域中,這開啟了一系列的改革,如1825年的G. Ticknor在哈佛進行了一些改革活動、1862年莫里爾撥地法案(Morrill Land-Grant Act)開設農工學院,這個趨勢大大的衝擊只專注於古典科目必修的學院。

耶魯報告書與辯護

維吉尼亞大學所掀起的改革浪潮[引起的衝擊非常大,尤其是拉丁文與希臘文,它的不實用引來了學者的批判,這自然衝擊到了1827年的耶魯大學,耶魯董事會也認為必須研議,經過長時的調查與研究,結果於1828年出爐,耶魯報告書為古典學科建立了穩固的地位,作為古典學科的護航文,這份報告書以訓練學生之全面基礎和完善學生之知識結構為基礎,認為傳統科目應該被保留:

心靈訓練:首先,它假設我們的心靈有各個部分,就如同電玩角色的能力值,心靈有各個不同部分如:
記憶、推理、想像、注意、判斷等能力,學習這些傳統科目的目的無他,是要鍛鍊這些心靈官能(比方說希臘文和拉丁文ㄍㄌㄇㄉ難背,為的是要訓練你的記憶「肌肉」這些能力值訓練起來了,能夠產生學習遷移的效果(訓練記憶不只能增加希臘文和拉丁文的字彙量、其他的學科需要用到記憶的能力也能發揮它的功用)。這樣的話,學習這些科目豈不比學那些職業科目來得實用?
而且這些傳統科目不僅僅能夠訓練我們的心靈能力,也有其道德意涵,比方說古文語法困難,但如果背起來了,就能夠培養你的毅力,強化品格;數學之道德價值在於其原則之先驗,可培養堅定不移的勇氣。

陳設心靈: 學海無涯,實在無法在短短的四年內,把所有的知識教給大家,所以那些在學院外的科目就交給學院外來傳授即可,不需要納入課程之中,比方說商業、機器、農業。大學強調的是文學和科學的科目,以心靈之全面訓練做為準備,訓練完人。

心靈官能太神啦!!

如果我們暫且不質疑耶魯大學對於大學教育的目的(訓練完人以及建立知識基礎)的話,我們可以稍微分析一下,以這樣的目的為基礎,其假設以及實施是否達到了該目的,它假設了:

有一種心靈官能M,接受傳統科目群L的充分訓練後,能自動產生學習遷移

從上述來看,心靈官能M的特性或許是我們最關注的焦點,那是因為心靈官能M如果得到充分的訓練,它不僅僅只會在所學的學科發揮作用,也會自動的遷移到其他的科目上,也就是說,訓練拉丁文如果不只是讓人能夠懂得看拉丁文、會說拉丁文以外,還能應用在其他有記憶力相關的學科,如此即便在現今社會沒有
人會寫拉丁文、用拉丁文溝通,學習拉丁文仍是有它的實用價值。

心靈官能真的那麼神嗎?

心靈官能M真的具有遷移的能力嗎? 這有待於經驗的證明,關於這樣的看法,E. L. Thorndike(1874-1949)就曾做過相關的實驗-學習拉丁文是否有學習遷移的狀態,他以學過拉丁文與未學過拉丁文的學業成就,結果發現並沒有特別的差別,遷移是有特定狀態的,比方說拉丁文學習或許對學習有拉丁文字根的英文記憶有幫助,但在其他地方是不明顯的。

類化真的會自動產生?有關類化,又或者稱「學習遷移」(Transfer of learning),根據Robert E. Slavin的分析,一般有賴兩個因素,第一個是原來情境中學習訊息或技能的程度;第二個則是該技能或概念的學習情境與應用情境間的相似度;也就是說,類化不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情,有些人能夠精熟某些技巧或概念,但不一定會引用到其他的地方,因此類化不一定是自動生成的。

啟示與反思

如果以這樣的方式分析與檢視,我們會發現,這些證據除了讓古典科目作為必修的力道上削弱很多以外,以心靈官能的各種Carry功能來回答實不實用的問題將會受到極大的質疑,那是因為在實證研究上無法得到科學的驗證;這更凸顯了一個事實,如果我們的主張,若是建立在有待於經驗證實的理由,就應該更謹慎的去關注,是否有研究或觀察能證明這樣的觀點,特別是影響範圍擴及大眾生活和社會環境的學校政策。

參考文獻

  1. 王文科(1989)。學習心理學。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2. 林玉体(1988) 。西洋教育史專題研究論文集。台北: 文景。

  3. 張文哲翻譯 Robert E. Slavin原著(民94年3月初版) 教育心理學—理論與實際。台北: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4. Barnett, R.(1990) The Idea of Higher Education.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Brubacher, J. S. & Rudy, W.(1997) Higher
    Education in Transition: A history of American colleges
    anduniversities. New Brunswick, NJ: Transaction.

本文轉載自 udn 鳴人堂,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3個讚

我覺得這篇文章很有趣,除了我自己感興趣的博雅教育論辯之外,也為這些論辯提供了歷史背景,而這些補充知識,很可能成為吸引一般讀者的亮點。

我建議:

(1)
稍微說明一下你提到的歷史事件和人物,例如「洪堡精神」、「Jefferson」、「耶魯報告書」。這樣做的目的是讓讀者不會覺得他們忽然出現很突兀。

(2)
上述歷史事件都應該附上出處。

(3)
你整理報告書的兩個論點,可以a.多一點說明,同時b.連結到台灣人支持博雅或通識教育的常見論點。這樣大家才會覺得這跟我們有關。

(4)
你的批評質疑那些博雅教育的某些效果有沒有經驗證據,我覺得這個方向是對的。不過既然報告書是19世紀的東西,我想很可能有讀者猜測會不會現在已經有新的科學證據了。或許你可以找一下相關的報告。

2個讚

感謝你的指正,關於(1)(2)(3)的部分我會再加強,關於(4)的部分,我認為心靈官能需要補充的資料會是心理學的類化(generlication)- 即某情境下習得的行為能否遷移到其他情境的問題,但這個點上,有許多的心理學家對此有不同的看法,我應將各派的觀點完全報導出來,抑或是挑選過後的結果?

我覺得(4)的主要功用是避免讓讀者覺得你為了推自己的論點而刻意忽略或隱瞞最新科學發展。所以你可以簡單交代一下最相關的一兩個正反意見,讓大家知道有一些科學爭議存在,並且也知道要去哪裡找後續資料。這樣應該就可以了。

我有點疑問。第二點心靈陳設和心靈訓練差在哪?
「以心靈之全面訓練做為準備,訓練完人」聽起來有些抽象,能不能說得具體點?
下面的質疑也僅針對第一點,對吧?

1個讚

主要的回應點在為什麼不教導"實用"或"職業"的科目,也就是所謂的教學內容的部分,那是因為如果所有的東西都放在大學四年的課程中,顯然沒有辦法四年教完,如果想要學習商管、農業技術、科技工業,學習的地方應該是在公司行號、農場或者是科技業公司(意思是實作科目應該要在職場內學習而非大學,因此把這些課程排除在大學之外),大學的目的應該是訓練你的"基本心靈能力" 。

你的能力值在大學被訓練,以後要轉職城戰士還是法師什麼都沒在怕(X)

補充:
  一般而言,高等教育在美國殖民時期培養的是紳士(受殖民母國影響),基本上是上位者或領導者的角色,所以傳統學科的目的在於理性陶冶和統治社會這兩方面,所以課程有別於實用和職業教育,這是一開始的博雅教育,但為什麼我會認為一開始的博雅教育不會不失其實用性在於,中古時代的專業文獻(醫學、神學)都是以古老的語文寫的,所以學習古老語文是有他的實用性,而且當時也並沒有科技人才的需求,但隨著工業革命的興起,有很多產業因科學進步而產生技術的需求,所以高等教育才有了這樣的變革- 認為高等教育的實用性不高。裡面所提到的傑佛遜便是在1819年設立維吉尼亞大學,他加入了農工科目,以符應社會的需求。
  在台灣也有類似的情形即是社會企業常常抱怨大學培育出的學生,沒辦法快速地融入市場的工作中,不符合市場的需求(財經雜誌時常會有類似的報導),因此就會有一些科系慢慢從訓練研究為主軸的課程,慢慢轉向以就職為導向的課程開設。類似於典範的轉移。

而我個人的詮釋會是,耶魯報告書想要在原有博雅教育的傳統(追求性格的陶冶和心靈的自由)上,增加一些大家認為有用的目的,比方說念拉丁文或學習三角函數不是一點用也沒有,而是如果你學了,你就會增加心靈的官能,你以後在帳房管帳可以更有效率、在當別人的秘書時記憶力會更強。

這些我可以理解。我的問題只是在:你原文裡說耶魯報告書提出了「兩項」理由。
但我看不出來那兩項有什麼不一樣。加上你後續補充,我想重點就只在於培養學習其它實用知識所需的基本心靈能力吧?這樣的話,一開始區分兩項似乎是多此一舉。
當然這或許不是你的問題,而是報告書的作者沒有想清楚: p

1個讚

或許我應該以"一個理由,兩個論點"來闡明耶魯報告書的想法"這樣或許會比較正確。

這篇文章好久沒更新了,很期待看到補充說!

感謝,我很抱歉我的修改太過於晚。

你的意思是說這幾天有再修改過文章嗎?我是建議文章修改過後,要比較明確留言告訴大家,例如「我剛剛改過了,最新的在X樓,請大家看看」,這樣別人才知道喔~

了解,我以為更改的文章直接編輯就可以,所以現在看到的是整個更新過的,並沒有在哪一樓,文章的內文已經不是之前的那一篇,感謝你的提醒。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重新包裝的潛力,例如把題目改成:

  • 美國人如何為「沒有實用價值」的古典學科辯護?從「耶魯報告書」爭議看台灣教育

並且把文章內容調整成能配合這個題目的形式。

我覺得對於台灣人而言,這篇文章可貴的地方式在於它顯示了參與相關爭論的美國人是很實事求是地去要求那些說法必須要有該有的理據。同時,這篇文章討論美國高等教育,對於國內關心教育同時又自恃菁英的保守人士來說會有吸引力。

如果要這樣改,文章有一些地方要調整:

  • 一開始就要先介紹「古典學科」有哪些,以及他們為什麼被質疑不該在高等教育教。不能等到第四段才說明你在討論拉丁文。
  • 為你提到的(二)和(三)這兩個論點尋找reference。(從你的行文,看不出這兩個論點是你的還是別人的,這樣不行。)
  • 修改不必要的斷言,例如「因此要說一個學生透過傳統科目的修習,能獲得一般性的能力是不太可能。」、「以現今的角度看,說某個學科能訓練某個一般性的能力是不合理的,原因在於,每一個學科都有其內在的邏輯、實踐方式、專有知識的背誦」。我覺得「專業能力」和「一般性能力」不精確的程度是差不多的,因為有一些專業能力的範圍可能很廣,例如我就覺得哲學訓練帶來的理解能力範圍很廣,能讓我更容易看懂大部分筆戰。並且,就算我們探討了當時的爭論後,發現耶魯報告書被打臉,我們頂多也只能說「沒有好證據證明它是對的」,除非我們有決心真的去耙梳直到今年的所有教育心理學文獻,否則不該對於教育效果作太大的斷言。比較好用的說法應該是類似「若要主張古典學科有特定的效果,就要舉出相關的理據」。
1個讚

理解你的意思,感謝你撥空回應與給出實用的建議,我在尋找相關的文獻藉以修改,另外學科的部分我會補齊,這樣會較為完整。另外我會在刪除一些不必要的文句,以使文章簡短有力。

為不實用的「古典學科」辯護? 從美國大學歷史看台灣教育

在教育的場域中,古典科目是否必修常常受到質疑和挑戰,尤其是文言文的必修,更是一個難以迴避的戰場,相關的辯論也是網路上爭相討論的焦點,本文不試圖討論這些辯駁的論點,若大家有興趣,可以嘗試觀看以下的連結(相關討論很多,不一一放上):

高中國文必修學分應砍半: http://www.hungry.tw/2014/10/Chinese.html

寫給朱家安:為什麼必修一定要加入古文?: http://www.hungry.tw/2014/10/Chinese.html
…等

令我感興趣的是,古典科目的必修在美國高等教育也曾有過一段辯證的歷史,雖然美國給我們的印象充滿實用主義的色彩,但他們也曾有過一段轉變,而這段轉變或許能提供一些啟示:

古典學科與美國殖民時期:

在談論轉變之前,或許我們必須先看看,當時的美國的古典學科有哪一些,以便於我們討論,在那個時候,美國學院承襲了英國大學的傳統,融合了中世紀的博雅科目,在這樣的背景下,如果想要進入美國學院,需要具備什麼樣的基礎能力呢? 如果你是19世紀以前的學生,熟悉拉丁文、希臘文和數學可以說是非常普遍的入學基礎,19世紀初加入了地理和歷史,是因為當時認為這兩個科目有助於增加對經典的理解,幸運的是,那個時候一般學生入學不算困難,因為一般高中或私塾都可以讓你有能力通過測驗順利就學。

如果有幸進入學院了,你會學習什麼呢? 假如我們進入的是當時的哈佛,一年級的必修是拉丁文、希臘文、邏輯、希伯來文和修辭;二年級除了繼續努力修邏輯、希臘文和希伯來文,另增加自然哲學這一科目(後稱物理學);第三年除自然哲學外,增加心靈哲學、形上學以及道德哲學;第四學年則溫習拉丁文、希臘文、邏輯和自然哲學,同時也學習數學。而耶魯大學雖然科目的學習時數比例雖不同,但學習目的、強調重點、教材則大同小異。那時候的教育主要是培養學生成為有教養的紳士

痾…是受文化和傳統知識陶冶的紳士,因此教育不在於傳授實用或執業的知識或技能,而是心靈陶冶。

美國高等教育改革與批判

自殖民時期以來沿用了200多年,19世紀中葉,環境的變遷使得許多措施已不合時宜,高等教育應該是以”實用”的技術人員為目的,還是以傳統培養”博雅”紳士為目的,就變成了討論的焦點之一,這引起美國教育極大的改革,著名的改革如:

T. Jefferson(1743-1826)於1825年獲准成立維吉尼亞大學,除了擺脫過往的必修制使學生能夠從八個專業領域選擇修習外,亦改變過往重視古典科目,引入現代語等實用科目。

1862年莫里爾撥地法案(Morrill Land-Grant Act)通過,各州依照其國會議員的人數配給土地,興辦農工學院。

哈佛大學的改革運動,從十八世紀末便有學者認為當時的學院過於重視古典科目,應該加入契合未來職業的科目,這個浪潮到校長C.W. Eliot到達顛峰,他在1869年擔任哈佛大學校長一職,以”每個學生應能達成自我實現”的教育理念,除了讓學生能完全的選擇要修習的課程外,學生亦可以在其特殊領域內表現傑出,這意味著大學不應只教授古典學科,而應擴張課程,引進新的學科。

耶魯報告書與辯護

這個改革浪潮使得傳統科目受到挑戰,尤其是拉丁文與希臘文,它的不實用引來了學者的批判,浪潮自然影響了耶魯大學,這使得耶魯董事會也認為必須研議,經過長時的調查與研究,結果於1828年出爐,耶魯報告書為古典學科建立了穩固的地位,作為古典學科的護航文,這份報告書以訓練學生之全面基礎和完善學生之知識結構為基礎,認為傳統科目應該被保留:

一、心靈訓練: 首先,它假設我們的心靈有各個部分,就如同電玩角色的能力值,心靈有各個不同部分如: 記憶、推理、想像、注意、判斷等能力,學習這些傳統科目的目的無他,是要鍛鍊這些心靈官能(比方說希臘文和拉丁文ㄍㄌㄇㄉ難背,為的是要訓練你的記憶”肌肉”)這些能力值訓練起來了,能夠產生學習遷移的效果(訓練記憶不只能增加希臘文和拉丁文的字彙量、其他的學科需要用到記憶的能力也能發揮它的功用)。這樣的話,學習這些科目豈不比學那些職業科目來得實用?

而且這些傳統科目不僅僅能夠訓練我們的心靈能力,也有其道德意涵,比方說古文語法困難,但如果背起來了,就能夠培養你的毅力,強化品格;數學之道德價值在於其原則之先驗,可培養堅定不移的勇氣。

二、陳設心靈: 學海無涯,實在無法在短短的四年內,把所有的知識教給大家,所以那些在學院外的科目就交給學院外來傳授即可,不需要納入課程之中,比方說商業、機器、農業。大學強調的是文學和科學的科目,以心靈之全面訓練做為準備,訓練完人。

心靈官能太神啦!!

如果我們暫且不質疑耶魯大學對於大學教育的目的(訓練完人以及建立知識基礎)的話,我們可以稍微分析一下,以這樣的目的為基礎,其假設以及實施是否達到了該目的,它假設了:

有一組心靈官能M,通過傳統科目L能得以訓練

心靈官能M的得到充分訓練後能夠產生學習遷移(類化),而類化是自動發生的。

從上述來看,心靈官能M的特性或許是我們最關注的焦點,那是因為心靈官能M如果得到充分的訓練,它不僅僅只會在所學的學科發揮作用,也會自動的遷移到其他的科目上,也就是說,訓練拉丁文如果不只是讓人能夠懂得看拉丁文、會說拉丁文以外,還能應用在其他有記憶力相關的學科,如此即便在現今社會沒有人會寫拉丁文、用拉丁文溝通,學習拉丁文仍是有它的實用價值,但以心靈官能的功能作為傳統學科的理由是否合理:

一、心靈官能M具有遷移的能力:這有待於經驗的證明,關於這樣的看法,E. L. Thorndike(1874-1949)就曾做過相關的實驗- 學習拉丁文是否有學習遷移的狀態,他以學過拉丁文與未學過拉丁文的學業成就,結果發現並沒有特別的差別,遷移是有特定狀態的,比方說拉丁文學習或許對學習有拉丁文字根的英文記憶有幫助,但在其他地方是不明顯的。

二、類化的自動產生:有關類化,又或者稱”學習遷移”(Transfer of learning),根據Robert E. Slavin的分析,一般有賴兩個因素,第一個是原來情境中學習訊息或技能的程度;第二個則是該技能或概念的學習情境與應用情境間的相似度;也就是說,類化不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情,有些人能夠精熟某些技巧或概念,但不一定會引用到其他的地方,因此類化不一定是自動生成的。

我們會發現心靈官能的功能不能在實證研究上得到驗證,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認為從傳統學科學習到的心靈官能可以自動產生遷移作用如此威猛的功用,可能需要更多的實證研究支持,以這個理由作為實用的理由顯然是不足的。

參考文獻:

王文科(1989)。學習心理學。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張文哲翻譯 Robert E. Slavin原著(民94年3月初版) 教育心理學—理論與實際。台北: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Brubacher, J. S. & Rudy, W.(1997) Higher Education in Transition: A history of American colleges anduniversities. New Brunswick, NJ: Transaction.

1個讚

good,以下是我的一些建議:

在「古典學科與美國殖民時期」之類的標題旁加上年代,這讓它們更能呼應你前面提到的「但他們也曾有過一段轉變,而這段轉變…」

這個結尾在形式上有點短,建議多加幾句,強調「教育政策需要科學佐證」。

那些圖很好笑,但是基於版權可能沒辦法放喔。

如果不考慮字數問題,我建議//美國高等教育改革與批判//這一節要修一下。

舉例而言,這一節的目的在於為耶魯報告書的出現作歷史原因的舖陳,耶魯報告書強調的是古典博雅教育的必要性或好處,以回應一些要求課程改革的聲浪。重點在於這些聲浪是甚麼,以及,為甚麼有這些聲浪出現。在文章中似乎只有//19世紀中葉,環境的變遷使得許多措施已不合時宜//一句帶過而已,這樣可能會讓讀者有種少了甚麼的感覺︰標題有寫批判,但內文看不到批判了甚麼。

為不實用的「古典學科」辯護? 從美國大學歷史看台灣教育

在教育的場域中,古典科目是否必修常常受到質疑和挑戰,尤其是文言文的必修,更是一個難以迴避的戰場,相關的辯論也是網路上爭相討論的焦點,本文不試圖討論這些辯駁的論點,若大家有興趣,可以嘗試觀看以下的連結(相關討論很多,不一一放上):

高中國文必修學分應砍半: http://www.hungry.tw/2014/10/Chinese.html1

寫給朱家安:為什麼必修一定要加入古文?: http://www.hungry.tw/2014/10/Chinese.html1…等

令我感興趣的是,古典科目的必修在美國高等教育也曾有過一段辯證的歷史,雖然美國給我們的印象充滿實用主義的色彩,但他們也曾有過一段轉變,而這段轉變或許能提供一些啟示:

古典學科與南北戰爭前的高等教育(1636-1861):

在談論轉變之前,或許我們必須先看看,當時的美國的古典學科有哪一些,以便於我們討論,美國學院承襲了英國大學的傳統,融合了中世紀的博雅科目,在這樣的背景下,如果想要進入美國學院,需要具備什麼樣的基礎能力呢? 如果你是19世紀以前的學生,熟悉拉丁文、希臘文和數學可以說是非常普遍的入學基礎,19世紀初加入了地理和歷史,是因為當時認為這兩個科目有助於增加對經典的理解,幸運的是,那個時候一般學生入學不算困難,因為一般高中或私塾都可以讓你有能力通過測驗順利就學。

如果有幸進入學院了,你會學習什麼呢? 假如我們進入的是當時的哈佛,一年級的必修是拉丁文、希臘文、邏輯、希伯來文和修辭;二年級除了繼續努力修邏輯、希臘文和希伯來文,另增加自然哲學這一科目(後稱物理學);第三年除自然哲學外,增加心靈哲學、形上學以及道德哲學;第四學年除了首尾呼應的學習拉丁文、希臘文、邏輯和自然哲學,同時也學習數學。在耶魯大學雖然科目的學習時數比例雖不同,但學習目的、強調重點、教材則大同小異。那時候的教育主要是培養學生成為有教養的紳士(ㄅㄧㄢˋㄊㄞˋ)。痾…是受文化和傳統知識陶冶的紳士,因此教育不在於傳授實用或執業的知識或技能,而注重的是心靈的陶冶。

美國高等教育改革與批判(1865-1910)

自殖民時期以來沿用了200多年,環境的改變開始有了變化: 一個原因在於學院已無法吸引年輕學子,1870年哥倫比亞大學校長巴納德(P. F. P. Barnard)發現學院的入學率不斷的降低,1838年前12年,就讀學院學生與全國人口的比率是呈現成長趨勢,但到了1838年開始就逐年降低,到1869年,入學比率下降到每1927個"應屆"男孩只有一位就讀學院。巴納德那時候認為其原因是傳統學院未能適應社區人民的需要。另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十九世紀的工業化,對於技術人才的需要是日益增加,當時的學院所培養的"紳士們"顯然是無法滿足當時對於人才的需求。

雖然在1865年前已經有人對學院的不注重實用進行批判(有名者如富蘭克林),但在1865年後有顯著的改革,因為那時注重實用的學者也居於大學要職,這促成了美國教育極大的改革,著名的改革如1862年莫里爾撥地法案(Morrill Land-Grant Act)通過,各州依照其國會議員的人數配給土地,興辦農工學院。又如哈佛大學的改革運動,從十八世紀末學者批判學院過於重視古典科目、應該加入契合未來職業的科目以來的浪潮,到校長C.W. Eliot到達顛峰,他在1869年擔任哈佛大學校長一職,以”每個學生應能達成自我實現”的教育理念,除了讓學生能完全的選擇要修習的課程外,學生亦可以在其特殊領域內表現傑出,這意味著大學不應只教授古典學科,而應擴張課程,引進新的學科。

耶魯報告書與辯護

這個改革浪潮使得傳統科目受到挑戰,尤其是拉丁文與希臘文,它的不實用引來了學者的批判,浪潮自然影響了耶魯大學,這使得耶魯董事會也認為必須研議,經過長時的調查與研究,結果於1828年出爐,耶魯報告書為古典學科建立了穩固的地位,作為古典學科的護航文,這份報告書以訓練學生之全面基礎和完善學生之知識結構為基礎,認為傳統科目應該被保留:

心靈訓練: 首先,它假設我們的心靈有各個部分,就如同電玩角色的能力值,心靈有各個不同部分如: 記憶、推理、想像、注意、判斷等能力,學習這些傳統科目的目的無他,是要鍛鍊這些心靈官能(比方說希臘文和拉丁文ㄍㄌㄇㄉ難背,為的是要訓練你的記憶”肌肉”)這些能力值訓練起來了,能夠產生學習遷移的效果(訓練記憶不只能增加希臘文和拉丁文的字彙量、其他的學科需要用到記憶的能力也能發揮它的功用)。這樣的話,學習這些科目豈不比學那些職業科目來得實用?
而且這些傳統科目不僅僅能夠訓練我們的心靈能力,也有其道德意涵,比方說古文語法困難,但如果背起來了,就能夠培養你的毅力,強化品格;數學之道德價值在於其原則之先驗,可培養堅定不移的勇氣。

陳設心靈: 學海無涯,實在無法在短短的四年內,把所有的知識教給大家,所以那些在學院外的科目就交給學院外來傳授即可,不需要納入課程之中,比方說商業、機器、農業。大學強調的是文學和科學的科目,以心靈之全面訓練做為準備,訓練完人。

心靈官能太神啦!!

如果我們暫且不質疑耶魯大學對於大學教育的目的(訓練完人以及建立知識基礎)的話,我們可以稍微分析一下,以這樣的目的為基礎,其假設以及實施是否達到了該目的,它假設了:

有一種心靈官能M,接受傳統科目群L的充分訓練後,能自動產生學習遷移

從上述來看,心靈官能M的特性或許是我們最關注的焦點,那是因為心靈官能M如果得到充分的訓練,它不僅僅只會在所學的學科發揮作用,也會自動的遷移到其他的科目上,也就是說,訓練拉丁文如果不只是讓人能夠懂得看拉丁文、會說拉丁文以外,還能應用在其他有記憶力相關的學科,如此即便在現今社會沒有人會寫拉丁文、用拉丁文溝通,學習拉丁文仍是有它的實用價值。

心靈官能真的那麼神嗎?

心靈官能M真的具有遷移的能力嗎? 這有待於經驗的證明,關於這樣的看法,E. L. Thorndike(1874-1949)就曾做過相關的實驗- 學習拉丁文是否有學習遷移的狀態,他以學過拉丁文與未學過拉丁文的學業成就,結果發現並沒有特別的差別,遷移是有特定狀態的,比方說拉丁文學習或許對學習有拉丁文字根的英文記憶有幫助,但在其他地方是不明顯的。

類化真的會自動產生?有關類化,又或者稱”學習遷移”(Transfer of learning),根據Robert E. Slavin的分析,一般有賴兩個因素,第一個是原來情境中學習訊息或技能的程度;第二個則是該技能或概念的學習情境與應用情境間的相似度;也就是說,類化不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情,有些人能夠精熟某些技巧或概念,但不一定會引用到其他的地方,因此類化不一定是自動生成的。

啟示與反思
  
  如果以這樣的方式分析與檢視,我們會發現,這些證據除了讓古典科目作為必修的力道上削弱很多以外,以心靈官能的各種Carry功能來回答實不實用的問題將會受到極大的質疑,那是因為在實證研究上無法得到科學的驗證;這更凸顯了一個事實,如果我們的主張,若是建立在有待於經驗證實的理由,就應該更謹慎的去關注,是否有研究或觀察能證明這樣的觀點,特別是影響範圍擴及大眾生活和社會環境的學校政策。

參考文獻:

王文科(1989)。學習心理學。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林玉体(1988) 。西洋教育史專題研究論文集。台北: 文景。
張文哲翻譯 Robert E. Slavin原著(民94年3月初版) 教育心理學—理論與實際。台北: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Barnett, R.(1990) The Idea of Higher Education.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Brubacher, J. S. & Rudy, W.(1997) Higher Education in Transition: A history of American colleges anduniversities. New Brunswick, NJ: Transaction.

       為不實用的「古典學科」辯護? 從美國大學歷史看台灣教育

在教育的場域中,古典科目是否必修常常受到質疑和挑戰,尤其是文言文的必修,更是一個難以迴避的戰場,相關的辯論也是網路上爭相討論的焦點,本文不試圖討論這些辯駁的論點,若大家有興趣,可以嘗試觀看以下的連結(相關討論很多,不一一放上):

高中國文必修學分應砍半: http://www.hungry.tw/2014/10/Chinese.html1

寫給朱家安:為什麼必修一定要加入古文?: http://www.hungry.tw/2014/10/Chinese.html1…等1

令我感興趣的是,古典科目的必修在美國高等教育也曾有過一段辯證的歷史,雖然美國給我們的印象充滿實用主義的色彩,但他們也曾有過一段轉變,而這段轉變或許能提供一些啟示:

古典學科與南北戰爭前的高等教育(1636-1776):

在談論轉變之前,或許我們必須先看看,當時的美國的古典學科有哪一些,以便於我們討論,美國學院承襲了英國大學的傳統,融合了中世紀的博雅科目,在這樣的背景下,如果想要進入美國學院,需要具備什麼樣的基礎能力呢? 如果你是19世紀以前的學生,熟悉拉丁文、希臘文和數學可以說是非常普遍的入學基礎,19世紀初加入了地理和歷史,是因為當時認為這兩個科目有助於增加對經典的理解,幸運的是,那個時候一般學生入學不算困難,因為一般高中或私塾都可以讓你有能力通過測驗順利就學。

如果有幸進入學院了,你會學習什麼呢?
假如我們進入的是當時的哈佛,一年級的必修是拉丁文、希臘文、邏輯、希伯來文和修辭;二年級除了繼續努力修邏輯、希臘文和希伯來文,另增加自然哲學這一科
目(後稱物理學);第三年除自然哲學外,增加心靈哲學、形上學以及道德哲學;第四學年除了首尾呼應的學習拉丁文、希臘文、邏輯和自然哲學,同時也學習數
學。在耶魯大學雖然科目的學習時數比例雖不同,但學習目的、強調重點、教材則大同小異。那時候的教育主要是培養學生成為有教養的紳士(ㄅㄧㄢˋㄊㄞˋ)。
痾…是受文化和傳統知識陶冶的紳士,因此教育不在於傳授實用或執業的知識或技能,而注重的是心靈的陶冶。

美國高等教育改革與批判(1776年獨立戰爭後)

自殖民時期以來沿用了200多年,環境的改變開始有了變化: 一個原因在於獨立革命,在美國建國初期,這場大革命促起了學術思想上的啟蒙運動,知識的功能在解除人們的痛苦,改造人類的社會結構,並增進人類生活,就在這樣的背景下,實用功利的精神大起;另一個內涵的精神是,當時的學院大多是受教會的影響,但在這場啟蒙運動中,對於知識的改變,也促起對於高等教育期望的改變,大學的知識不可限定在進行少數文理科專業的培養上。
  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有許多學者對於太過重視古典科目的學院表示不滿,最有名的學者如F. Hopkinson、B. Franklin,而對高等教育有顯著改革的學者如T. Jefferson,他在1825年准獲成立維吉尼亞大學,除了認學生能在八個專門領域中自由選擇專攻領域外,專攻領域也將"現代語"、"解剖學及醫學"等較為契合未來的職業生涯科目加入大學的領域中,這開啟了一系列的改革,如1825年的G. Ticknor在哈佛進行了一些改革活動、1862年莫里爾撥地法案(Morrill Land-Grant Act)開設農工學院,這個趨勢大大的衝擊只專注於古典科目必修的學院。

耶魯報告書與辯護

維吉尼亞大學所掀起的改革浪潮[引起的衝擊非常大,尤其是拉丁文與希臘文,它的不實用引來了學者的批判,這自然衝擊到了1827年的耶魯大學,耶魯董事會也認為必須研議,經過長時的調查與研究,結果於1828年出爐,耶魯報告書為古典學科建立了穩固的地位,作為古典學科的護航文,這份報告書以訓練學生之全面基礎和完善學生之知識結構為基礎,認為傳統科目應該被保留:

心靈訓練: 首先,它假設我們的心靈有各個部分,就如同電玩角色的能力值,心靈有各個不同部分如:
記憶、推理、想像、注意、判斷等能力,學習這些傳統科目的目的無他,是要鍛鍊這些心靈官能(比方說希臘文和拉丁文ㄍㄌㄇㄉ難背,為的是要訓練你的記憶”肌
肉”)這些能力值訓練起來了,能夠產生學習遷移的效果(訓練記憶不只能增加希臘文和拉丁文的字彙量、其他的學科需要用到記憶的能力也能發揮它的功用)。這
樣的話,學習這些科目豈不比學那些職業科目來得實用?
而且這些傳統科目不僅僅能夠訓練我們的心靈能力,也有其道德意涵,比方說古文語法困難,但如果背起來了,就能夠培養你的毅力,強化品格;數學之道德價值在於其原則之先驗,可培養堅定不移的勇氣。

陳設心靈: 學海無涯,實在無法在短短的四年內,把所有的知識教給大家,所以那些在學院外的科目就交給學院外來傳授即可,不需要納入課程之中,比方說商業、機器、農業。大學強調的是文學和科學的科目,以心靈之全面訓練做為準備,訓練完人。

心靈官能太神啦!!

如果我們暫且不質疑耶魯大學對於大學教育的目的(訓練完人以及建立知識基礎)的話,我們可以稍微分析一下,以這樣的目的為基礎,其假設以及實施是否達到了該目的,它假設了:

有一種心靈官能M,接受傳統科目群L的充分訓練後,能自動產生學習遷移

從上述來看,心靈官能M的特性或許是我們最關注的焦點,那是因為心靈官能M如果得到充分的訓練,它不僅僅只會在所學的學科發揮作用,也會自動的
遷移到其他的科目上,也就是說,訓練拉丁文如果不只是讓人能夠懂得看拉丁文、會說拉丁文以外,還能應用在其他有記憶力相關的學科,如此即便在現今社會沒有
人會寫拉丁文、用拉丁文溝通,學習拉丁文仍是有它的實用價值。

心靈官能真的那麼神嗎?

心靈官能M真的具有遷移的能力嗎? 這有待於經驗的證明,關於這樣的看法,E. L.
Thorndike(1874-1949)就曾做過相關的實驗-
學習拉丁文是否有學習遷移的狀態,他以學過拉丁文與未學過拉丁文的學業成就,結果發現並沒有特別的差別,遷移是有特定狀態的,比方說拉丁文學習或許對學習
有拉丁文字根的英文記憶有幫助,但在其他地方是不明顯的。

類化真的會自動產生?有關類化,又或者稱”學習遷移”(Transfer of learning),根據Robert E.
Slavin的分析,一般有賴兩個因素,第一個是原來情境中學習訊息或技能的程度;第二個則是該技能或概念的學習情境與應用情境間的相似度;也就是說,類
化不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情,有些人能夠精熟某些技巧或概念,但不一定會引用到其他的地方,因此類化不一定是自動生成的。

啟示與反思

如果以這樣的方式分析與檢視,我們會發現,這些證據除了讓古典科目作為必修的力道上削弱很多以外,以心靈官能的各種Carry功能來回答實不實
用的問題將會受到極大的質疑,那是因為在實證研究上無法得到科學的驗證;這更凸顯了一個事實,如果我們的主張,若是建立在有待於經驗證實的理由,就應該更
謹慎的去關注,是否有研究或觀察能證明這樣的觀點,特別是影響範圍擴及大眾生活和社會環境的學校政策。

參考文獻:

王文科(1989)。學習心理學。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林玉体(1988) 。西洋教育史專題研究論文集。台北: 文景。
張文哲翻譯 Robert E. Slavin原著(民94年3月初版) 教育心理學—理論與實際。台北: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Barnett, R.(1990) The Idea of Higher Education.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Brubacher,
J. S. & Rudy, W.(1997) Higher Education in Transition: A history of
American colleges anduniversities. New Brunswick, NJ: Transaction.

已刊登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