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以為客觀」的壓迫:住山上的原住民、溫順的女人、中華民族

女性主義者Sally Haslanger在談論「物化」(objectification)的時候,指出「自以為的客觀性」(assumed objectivity)的認知原則,往往阻礙實現性別平等。對Haslanger來說,「物化」是這樣的:

a. A把B 當成 A滿足慾望的對象
b. 當A 欲求 B擁有某個特質時,A就會 強迫 B擁有那個特質
c. A 相信 B有那個特質
d. A相信那些特質是B的 天性

自以為客觀與性別物化

對於性慾上的物化則是這樣的:

a. 男性把女性 當成 男性滿足性慾的對象
b. 男性 欲求 女性溫順、像個「物品」,就 強迫 他們溫順
c. 男性 相信 女生事實上溫順、像個「物品」
d. 男性相信溫順、像個「物品」是女性的 天性

會有這樣的認知,往往是因為物化者「自以為客觀」:他們認為真正的規律性來自天性,認為人必須依照其他人或事物的天性對待他們,認為唯有不受觀察者干擾的觀察才能得到真正的天性,同時 自以為 自己沒有干擾、影響到被觀察對象。 1

就性別不平等的角度去看,問題非常明顯:自以為客觀讓往往人忽略自己對對方造成的壓迫與影響,只觀察到「對方事實上都是這個樣子」就以為「對方本來就是這個樣子」。既然本來就是這個樣子,想要不這樣就是「違反天性」,就是不對。既然女性的「天性」就是溫順,任何要求平等、自主都是「違反天性」;女性任何想要擺脫男性控制的行為,都被視為「違反天性」,就是不對。如此一來,性別平等便極難實現。

自以為客觀與各種壓迫

「自以為的客觀性」不只是對追求性別平等形成了極大的障礙。社會上各種壓迫往往因為自以為客觀地觀察到所謂的「天性」,而難以消彌。或許可以思考以下幾個案例:

a. 漢人想要原住民的土地,就把原住民當成巧取豪奪的對象
b. 漢人想要巧取豪奪原住民,就把原住民趕到山上
c. 漢人觀察到原住民都住在山上
d. 漢人認為住在山上是原住民的天性,並稱他們為「山胞」

原住民想要追求轉型正義,要求政府或「平地人」為過去的不正義做出合理的補償,往往就會遇到「住山上是你們的天性」「把你們當人看就不錯了」這類的回應。

a. 大人想要方便管理學生
b. 大人想要方便管理學生,因此限制學生的言論、穿著、表現等等,強迫學生「乖」
c. 大人觀察到學生幾乎都很「乖」
d. 大人相信「乖」是學生的天性,是「學生本來就該有的樣子」

當學生有所謂「學生本來就該有的樣子」,也就是「乖」的時候,許多獨立思考的學生便被視為「不正常」,要好好「管教」。當學生「不乖」的時候,講出的話再有道理都可以直接忽略。

a. 開大車的人不想要機車擋路
b. 開大車的人不想要機車擋路,便透過政策強迫機車走上外側或「機車專用」車道(,而這些車道路況差,受到起步、停靠的車輛夾殺,同時需要面對無預警車門開啟所形成的危險)
c. 開大車的人觀察到機車都走在外側或「機車專用」車道(,且因為行駛較危險路段而死亡率較高)
d. 開大車的人相信走外側或「機車專用」車道是機車的天性(,甚至以為機車本來就比較危險)

當機車族爭取路權,或者說「較安全行車環境」的基本權利時,決策者往往罔顧事實,繼續自以為「為了機車族」好,把機車族逼上死路。

a. 有錢人想要cost down
b. 有錢人想要cost down,就把年輕人當成剝削的對象,壓低年輕人的薪水
c. 有錢人觀察到年輕人領低薪
d. 有錢人相信領低薪是年輕人的天性

而當年輕人抱怨社會經濟結構上的不平等時,許多有錢人完全忽視自己正好就是剝削者,只知道要怪年輕人「沒競爭力」。在「沒競爭力」的思維模式之下,自然可以繼續心安理得地剝削年輕人。

a. 執政當局想要推行官方語言
b. 執政當局想要推行官方語言,就打壓本土母語,讓本土母語成為非主流語言
c. 執政當局觀察到本土母語非主流
d. 執政當局相信非主流是本土母語的天性

至少在當前的教育政策上,執政當局就是繼續以這種方式輕視本土母語,甚至宣稱推行本土母語「無法走上國際」、「撕裂族群」。

a. 中国政府把各個不同民族當成統治的對象
b. 中国政府把各個不同民族當成統治的對象時,就強迫各個民族學習漢文化、說普通話、捨棄原名取漢名,強迫他們「承認」自己是中国人
c. 中国政府觀察到各個不同民族都受到漢文化影響,都說普通話,都捨棄原名取了漢名,都「承認」自己是中国人
d. 中国政府相信各個不同民族本來就是中国人,與所謂的「中華民族」本是同根,自古以來便是中国神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這就沒有必要多說了。中国政府想要統治誰,誰就是中国人。

少自以為

社會上的各種壓迫成因複雜,但是「自以為的客觀性」絕對是消彌這些不平等的重大障礙。當人們不斷以「本來就該有的樣子」思考時,受壓迫者爭取權利便成為「違反天性」的無理取鬧。當受壓迫者的聲音被視為無理取鬧時,自然就可以繼續忽略,以致於各種迫害難以消除。如果我們真心想要消除社會上的各種不平等,至少就需要先想辦法停止「自以為」。

NOTE

  1. 以上對Haslanger的介紹與「物化」的探討來自Papadaki, E. L. (2008). Women’s
    objectification and the norm of assumed objectivity. Episteme,
    5(02), 239-250.

*感謝公民學院交誼廳提供寫作與討論的平台。

*作者為澳洲國立大學哲學系博士生、哲學家闖蕩天涯編輯群成員。哲學家闖蕩天涯近期新增如何使用SEP如何善用Google Scholar等資源連結。

公民學院交誼廳

沃草公民學院粉絲專頁

本文轉載自 udn 鳴人堂,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2個讚

我覺得這個討論滿有意思的,有想到例子再補充上來。

拿顱相學(Phrenology)當例子如何?
十八、十九世紀相當流行的偽科學。主張人種智能的發展受顱骨形狀的影響。當初是很流行的「科學證據」用來主張種族優越。像電影Django Unchained裏有一幕提到這個。納粹德國似乎也信這個。我在一部BBC記錄片裡看到他們送去西藏的探險隊伍就用這個在找亞利安人。
所以,在這種「科學證據」支持下,你很容易就可以論證某些人種不值得投入太多教育資源或是某些工作不適合某些人種做,這一切都非常的「自然」。

不過,我想另外一個問題是,你想說的assumed objectivity 要談的是什麼?
因為如果你的例子建立在某種科學理論(即使是偽科學)上,論者心裡想的也不會是這個assumed objectivity。
或者你會覺得純然迷信的例子比較好?像是「斷掌的女性都剋夫」之類的?

我現在也正在思考這篇文章到底該達到多具體的結論。目前是傾向指出一個常見但是嚴重的推論錯誤「我看到x都是這樣,因此x這樣很正常」,甚至進一步到「x的成員如果不想要這樣,就是不對」。

當然,更重要地就是要指出這個論證並不能指出「對x來說這樣其實不正常」。沒有強到這種程度。這只是要指出,我們很可能經常犯這個錯誤,而這個錯誤往往有一些牽涉到公平正義的結論。

就此而言,有可能結論相當的抽象,或者只是像一個問題:我們覺得學生要乖理所當然,覺得女性要溫順理所當然,覺得原住民住在山上而且不如漢人理所當然,覺得台語很低俗理所當然。這些想法都可能是因為這個錯誤推論而得出的。

稍微具體一點,似乎可以提供一個診斷:

學生乖是大人管教的期待,有耳沒口、沒有奇裝異服、不頂嘴、等等的,然後我們藉此打出頭鳥,說出頭鳥不正常。
女性的部分一該可以直接引用一些相關文獻。
原住民可以探討所謂的平地人對他們的偏見。比方說,如果我沒記錯的話,原住民「愛酗酒」其實是漢人跟他們經商造成的。(但這部分我可能要再找找資料。)
所謂的台語很低俗,應該可以回顧一下歷史上對於該語言族群的屠殺、迫害,以及教育上的禁止,加上黨國綜藝節目的污名化。(如果我沒記錯,有段時間「台妹」「很台」是極度貶抑的平價。)

至於種族的優越,好像可以去找一下美國對「黑奴」的看法。有段時間白人認為非洲裔的人種愚蠢、懶惰,但是這絕對是跟白人壟斷教育,然後再怪黑人怎麼這麼沒教育水準。

從「自以為客觀」到「本來就該有的樣子」

女性主義者Sally Haslanger在談論「物化」(objectification)的時候,指出「自以為的客觀性」(assumed objectivity)的認知原則,往往會對消彌性別不平等形成極大的障礙。對Haslanger來說,「物化」往往是這樣的:

a. A把B 當成 A滿足慾望的對象
b. 當A 欲求 B擁有某個特質時,A就會 強迫 B擁有那個特質
c. A 相信 B有那個特質
d. A相信那些特質是B的 天性

自以為客觀與性別物化

對於性慾上的物化則是這樣的:

a. 男性把女性 當成 男性滿足性慾的對象
b. 男性 欲求 女性溫順、像個「物品」,就 強迫 他們溫順
c. 男性 相信 女生事實上溫順、像個「物品」
d. 男性相信溫順、像個「物品」是女性的 天性

會有這樣的認知,往往是因為物化者「自以為客觀」:他們認為真正的規律性來自天性,認為人必須依照其他人或事物的天性對待他們,認為唯有不受觀察者干擾的觀察才能得到真正的天性,同時 自以為 自己沒有干擾、影響到被觀察對象。 [^]

就性別不平等的角度去看,問題非常明顯:自以為客觀讓往往人忽略自己對對方造成的壓迫與影響,只觀察到「對方事實上都是這個樣子」就以為「對方本來就是這個樣子」。既然本來就是這個樣子,想要不這樣就是「違反天性」,就是不對。既然女性的「天性」就是溫順,任何要求平等、自主都是「違反天性」;女性任何想要擺脫男性控制的行為,都被視為「違反天性」,就是不對。如此一來,性別平等便極難實現。

自以為客觀與各種壓迫

事實上「自以為的客觀性」不只是對追求性別平等形成了極大的障礙。社會上各種壓迫往往都因為自以為客觀地觀察到所謂的「天性」,而難以消彌。或許可以思考以下幾個案例:

a. 漢人想要原住民的土地,就把原住民當成巧取豪奪的對象
b. 漢人想要巧取豪奪原住民,就把原住民趕到山上
c. 漢人觀察到原住民都住在山上
d. 漢人認為住在山上是原住民的天性,還稱他們為山胞

原住民想要追求轉型正義,要求政府或「平地人」為過去的不正義做出合理的補償,往往就會遇到「住山上是你們的天性」「把你們當人看就不錯了」這類的回應。

a. 大人想要方便管理學生
b. 大人想要方便管理學生,因此限制學生的言論、穿著、表現等等,強迫學生「乖」
c. 大人觀察到學生幾乎都很「乖」
d. 大人相信「乖」是學生的天性,是「學生本來就該有的樣子」

當學生有所謂「學生本來就該有的樣子」,也就是「乖」的時候,許多獨立思考的學生便被視為「不正常」,要加以打壓。而當學生「不乖」的時候,講出的話再有道理都可以直接忽略。

a. 開大車的人不想要機車擋路
b. 開大車的人不想要機車擋路,便透過政策強迫機車走上外側或「機車專用」車道(,而這些車道路況差,要受到起步、停靠的車輛夾殺,又同時需要面對無預警車門開啟所形成的危險)
c. 開大車的人觀察到機車都走在外側或「機車專用」車道(,而且因為行駛較危險路段而死亡率較高)
d. 開大車的人相信走外側或「機車專用」車道是機車的天性(,甚至以為機車本來就比較危險)

當機車族爭取路權,或者說「較安全行車環境」的基本權利時,決策者往往罔顧事實,繼續自以為「為了機車族」好,把機車族逼上死路。

a. 有錢人想要cost down
b. 有錢人想要cost down,就把年輕人當成剝削的對象,壓低年輕人的薪水
c. 有錢人觀察到年輕人領低薪
d. 有錢人相信領低薪是年輕人的天性

而當年輕人抱怨社會經濟結構上的不平等時,許多有錢人完全忽視自己正好就是剝削者,只知道要怪年輕人「沒競爭力」。而在「沒競爭力」的思維模式之下,自然可以繼續心安理得地剝削年輕人。

a. 執政當局想要推行官方語言
b. 執政當局想要推行官方語言,就打壓本土母語,讓本土母語成為非主流語言
c. 執政當局觀察到本土母語非主流
d. 執政當局相信非主流是本土母語的天性

至少在當前的教育政策上,執政當局就是繼續以這種方式輕視本土母語,甚至宣稱推行本土母語「無法走上國際」、「撕裂族群」。

a. 中國政府把各個不同民族當成統治的對象
b. 中國政府把各個不同民族當成統治的對象時,就強迫各個民族學習漢文化、說普通話、捨棄原名取漢名,強迫他們「承認」自己是中國人
c. 中國政府觀察到各個不同民族都受到漢文化影響,都說普通話,都捨棄原名取了漢名,都「承認」自己是中國人
d. 中國政府相信各個不同民族本來就是中國人,與所謂的「中華民族」本是同根,自古以來便是中國神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這就沒有必要多說了。中國政府想要統治誰,誰就是中國人。

少自以為

社會上的各種壓迫成因複雜,但是「自以為的客觀性」絕對是消彌這些不平等的重大障礙。當人們不斷以「本來就該有的樣子」思考時,受壓迫者爭取權利便成為「違反天性」的無理取鬧。當受壓迫者的聲音被視為無理取鬧時,自然就可以繼續忽略,以致於各種迫害難以消除。如果我們真心想要消除社會上的各種不平等,至少就需要先想辦法停止「自以為」。

[^] 以上對Haslanger的介紹與「物化」的探討來自Papadaki, E. L. (2008). Women’s objectification and the norm of assumed objectivity. Episteme, 5(02), 239-250.

我的一些意見:

1.

關於題目,著眼於吸引力,我覺得要有具體案例比較好,例如:

  • 「自以為客觀」的壓迫:乖巧的女孩、便宜的年輕人力、住山上的原住民

2.

b. 當A 欲求 B擁有某個特質時,A就會 強迫 B擁有那個特質

我沒看原文,但讀你的脈絡,總覺得(b)應該要看起來像是在描述既成事實,如果是這樣,改成下面這樣會不會比較恰當?

b*. 因為A欲求B擁有某個特質,所以A強迫B擁有那個特質。

同時,如果要再平民一點,我會建議再改成:

b**. 因為希望B擁有某個特質,所以A強迫B擁有那個特質。

原文是

b. Where person A desires person B to have some property, A forces B to have that property;

所以我在想要怎樣強調那個desire,畢竟是有斜體。感覺
b*. 因為A欲求B擁有某個特質,所以A強迫B擁有那個特質。
稍微不那麼平民的可以強調那個欲求。

至於標題我覺得你的「「自以為客觀」的壓迫:乖巧的女孩、便宜的年輕人力、住山上的原住民」滿好的。

我想到很久以前你叫我做的這個圖。或許可以想辦法延伸一下,把這個圖放進去,因為它滿白爛的。

這我得好好想想…
當然感覺最好是有個人類學或歷史學相關背景的人談這個問題

a. 中國政府把各個不同民族當成統治的對象
b. 中國政府把各個不同民族當成統治的對象時,就強迫各個民族學習漢文化、說普通話、捨棄原名取漢名,強迫他們「承認」自己是中國人
c. 中國政府觀察到各個不同民族都受到漢文化影響,都說普通話,都捨棄原名取了漢名,都「承認」自己是中國人
d. 中國政府相信各個不同民族本來就是中國人,屬於所謂的「中華民族」,自古以來便是中國神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這就沒有必要多說了。中國政府想要統治誰,誰就是中國人。

我建議把題目進一步改成:

「自以為客觀」的壓迫:住山上的原住民、溫順的女人,以及中華民族

女性主義者Sally Haslanger在談論「物化」(objectification)的時候,指出「自以為的客觀性」(assumed objectivity)的認知原則,往往阻礙實現性別平等。對Haslanger來說,「物化」是這樣的:

a. A把B 當成 A滿足慾望的對象
b. 當A 欲求 B擁有某個特質時,A就會 強迫 B擁有那個特質
c. A 相信 B有那個特質
d. A相信那些特質是B的 天性

自以為客觀與性別物化

對於性慾上的物化則是這樣的:

a. 男性把女性 當成 男性滿足性慾的對象
b. 男性 欲求 女性溫順、像個「物品」,就 強迫 他們溫順
c. 男性 相信 女生事實上溫順、像個「物品」
d. 男性相信溫順、像個「物品」是女性的 天性

會有這樣的認知,往往是因為物化者「自以為客觀」:他們認為真正的規律性來自天性,認為人必須依照其他人或事物的天性對待他們,認為唯有不受觀察者干擾的觀察才能得到真正的天性,同時 自以為 自己沒有干擾、影響到被觀察對象。 [^]

就性別不平等的角度去看,問題非常明顯:自以為客觀讓往往人忽略自己對對方造成的壓迫與影響,只觀察到「對方事實上都是這個樣子」就以為「對方本來就是這個樣子」。既然本來就是這個樣子,想要不這樣就是「違反天性」,就是不對。既然女性的「天性」就是溫順,任何要求平等、自主都是「違反天性」;女性任何想要擺脫男性控制的行為,都被視為「違反天性」,就是不對。如此一來,性別平等便極難實現。

自以為客觀與各種壓迫

「自以為的客觀性」不只是對追求性別平等形成了極大的障礙。社會上各種壓迫往往因為自以為客觀地觀察到所謂的「天性」,而難以消彌。或許可以思考以下幾個案例:

a. 漢人想要原住民的土地,就把原住民當成巧取豪奪的對象
b. 漢人想要巧取豪奪原住民,就把原住民趕到山上
c. 漢人觀察到原住民都住在山上
d. 漢人認為住在山上是原住民的天性,並稱他們為「山胞」

原住民想要追求轉型正義,要求政府或「平地人」為過去的不正義做出合理的補償,往往就會遇到「住山上是你們的天性」「把你們當人看就不錯了」這類的回應。

a. 大人想要方便管理學生
b. 大人想要方便管理學生,因此限制學生的言論、穿著、表現等等,強迫學生「乖」
c. 大人觀察到學生幾乎都很「乖」
d. 大人相信「乖」是學生的天性,是「學生本來就該有的樣子」

當學生有所謂「學生本來就該有的樣子」,也就是「乖」的時候,許多獨立思考的學生便被視為「不正常」,要好好「管教」。當學生「不乖」的時候,講出的話再有道理都可以直接忽略。

a. 開大車的人不想要機車擋路
b. 開大車的人不想要機車擋路,便透過政策強迫機車走上外側或「機車專用」車道(,而這些車道路況差,受到起步、停靠的車輛夾殺,同時需要面對無預警車門開啟所形成的危險)
c. 開大車的人觀察到機車都走在外側或「機車專用」車道(,且因為行駛較危險路段而死亡率較高)
d. 開大車的人相信走外側或「機車專用」車道是機車的天性(,甚至以為機車本來就比較危險)

當機車族爭取路權,或者說「較安全行車環境」的基本權利時,決策者往往罔顧事實,繼續自以為「為了機車族」好,把機車族逼上死路。

a. 有錢人想要cost down
b. 有錢人想要cost down,就把年輕人當成剝削的對象,壓低年輕人的薪水
c. 有錢人觀察到年輕人領低薪
d. 有錢人相信領低薪是年輕人的天性

而當年輕人抱怨社會經濟結構上的不平等時,許多有錢人完全忽視自己正好就是剝削者,只知道要怪年輕人「沒競爭力」。在「沒競爭力」的思維模式之下,自然可以繼續心安理得地剝削年輕人。

a. 執政當局想要推行官方語言
b. 執政當局想要推行官方語言,就打壓本土母語,讓本土母語成為非主流語言
c. 執政當局觀察到本土母語非主流
d. 執政當局相信非主流是本土母語的天性

至少在當前的教育政策上,執政當局就是繼續以這種方式輕視本土母語,甚至宣稱推行本土母語「無法走上國際」、「撕裂族群」。

a. 中国政府把各個不同民族當成統治的對象
b. 中国政府把各個不同民族當成統治的對象時,就強迫各個民族學習漢文化、說普通話、捨棄原名取漢名,強迫他們「承認」自己是中国人
c. 中国政府觀察到各個不同民族都受到漢文化影響,都說普通話,都捨棄原名取了漢名,都「承認」自己是中国人
d. 中国政府相信各個不同民族本來就是中国人,與所謂的「中華民族」本是同根,自古以來便是中国神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這就沒有必要多說了。中国政府想要統治誰,誰就是中国人。

少自以為

社會上的各種壓迫成因複雜,但是「自以為的客觀性」絕對是消彌這些不平等的重大障礙。當人們不斷以「本來就該有的樣子」思考時,受壓迫者爭取權利便成為「違反天性」的無理取鬧。當受壓迫者的聲音被視為無理取鬧時,自然就可以繼續忽略,以致於各種迫害難以消除。如果我們真心想要消除社會上的各種不平等,至少就需要先想辦法停止「自以為」。

[^] 以上對Haslanger的介紹與「物化」的探討來自Papadaki, E. L. (2008). Women’s objectification and the norm of assumed objectivity. Episteme, 5(02), 239-250.

*感謝公民學院交誼廳提供寫作與討論的平台。

*作者為澳洲國立大學哲學系博士生、哲學家闖蕩天涯編輯群成員。哲學家闖蕩天涯近期新增如何使用SEP如何善用Google Scholar等資源連結。

公民學院交誼廳

沃草公民學院粉絲專頁

本文已刊登:


http://www.pure-taiwan.info/2014/12/indigenous-in-mountains

1個讚

因文章轉載回公民學院部落格,正式文章需貼回原帖,故把原帖原文備份在這裡。

正式的文章在六樓。

這些是極為零散的筆記:

一段引言,我再去找原文

Haslanger suggests that there are four conditions that are necessary in order for person A to objectify person B:
a. Person A views and treats person B as an object for the satisfaction of A’s desire;
b. Where person A desires person B to have some property, A forces B to have that property;
c. Person A believes that person B has that property;
d. Person A believes that person B has that property by nature
(Haslanger 1993, 102–3).
When it comes to women’s sexual objectification by men, the above conditions go as following:
a. Men view and treat women as objects of male sexual desire;
b. Men desire women to be submissive and object-like and force them to submit;
c. Men believe that women are in fact submissive and object-like;
d. Men believe that women are in fact submissive and object-like by nature.

(這段引用自sep “Feminist Perspectives on Objectification”。)

中文或許可以這樣翻譯:
a. A把B視為/當成滿足(或發洩)A慾望的對象(或物)
b. 當A想要B擁有特定特質(或屬性)時,A就會強迫B擁有那個特質
c. A相信B有那個特質
d. A相信B本來(與生俱來)就有那個特質 (或者說,「A相信那個特質就是B的天性」)

而對於性慾上的物化(對象化(?))
a. 男性把女性視為/當成男性性慾的對象
b. 男性想要女性溫順(順從?)、像個「物件」(只像個對象而不是「人」),就強迫他們溫順
c. 男性相信女生事實上溫順、像個「物件」
d. 男性相信溫順、像個「物件」是女性的天性

(這邊有很多術語我不知道怎麼翻譯比較好,比方說"object"在英文「對象」與「物件」是同一個字,甚至是同一個意思,但是中文似乎有些區分。另外就是括弧中的東西都是我想到的可能更好翻譯,但我不確定)

我不是打算論述女性主義,畢竟這個不是我的專長,而我也希望如果有相關專長的人可以幫我看一下有沒有誤用。

這邊的推論會似乎預設一種「自以為的客觀性」(assumed objectivity…但覺得要再介紹這個有一點多)。而我皆下來是想藉此談論所謂的「本來該有的樣子」:

a. 漢人想要原住民的土地,就把原住民當成巧取豪奪的對象
b. 漢人想要巧取豪奪原住民,就把原住民趕上山
c. 漢人觀察到原住民都住在山上
d. 漢人認為住在山上是原住民的天性,還稱他們為山胞

a. 大人想要方便管理學生
b. 大人想要方便管理學生,因此限制學生的言論、穿著、表現等等,強迫學生「乖」
c. 大人觀察到學生幾乎都很「乖」
d. 大人相信「乖」是學生的天性,是「學生本來該有的樣子」

如果可以有一些具體的案例或者歷史可以把故事講得更動聽會更好。然後這邊所探討的這些規律希望都是無關性別不平等的其他壓迫。

我接下來可能就是一個簡單的警告做為結尾,指出我們常常看到「多數人都這樣」,就以為「這樣是本來該有的樣子」。這樣的推論,常常是自以為客觀,忽略了結構性的迫害。結構性的迫害一方面幫一些族群貼標籤,限制了他們自我表現以及自我發展的機會;另一方面形成了這種自以為的客觀之後,會嚴重阻礙那些想要消彌結構性迫害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