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設計的美?(原文無法編輯)

介紹

說到美(beauty),多數人直覺聯想到的可能是繪畫、雕塑等一般所謂的藝術品。不過,如果留意身邊,會發現許多設計物,像手機、杯碗、桌椅等,也給予我們美感。

可是,設計常被遺漏於審美的範疇之外。我們會從風格、技法欣賞藝術品的美。但在評比設計物的好壞時,通常會先考量其是否能良好地執行功能。而直覺上,美與功能沒有關聯。所以,審美的判斷與設計的評價常被分屬不同向度。

然而,設計與人類活動緊密連結,我們無時無刻不在使用設計物,對設計的審美充斥消費選擇的過程和產品使用的經驗。審美若落了設計,對個人乃至社會生活的理解,便缺了可觀的一塊。

那要怎麼分析設計的美?在這篇文章,我會介紹哲學家帕森斯(Glenn Parsons)與卡爾森(Allen Carlson)提出的功能美(functional beauty)理論。他們在美和功能性(functionality)之間作出連結,其觀點有助我們以審美的角度理解設計。1

功能與美感

帕森斯與卡爾森認為,如果某個東西讓人覺得可以達到其功能,它就是美的。

功能美:如果某個東西因其形式讓人覺得可以履行其功能,它就是美的。

於此,形式指的是一個東西具有的組成元素,以及這些元素之間的關連。舉例來說,一輛車的形式包括車身、車型,以及引擎、輪胎的連動等。

所以,像皮卡車(又稱貨卡)那如健美身體般的美感,即來自其壯碩的車身、塊狀的車型,令人感覺可以承載重物和適應崎嶇地形。如果一輛不屬於皮卡車的車子(像跑車)具有這些形式,我們就不會有相應的美感了。


Ford Ranger Raptor 貨卡,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功能美理論的關鍵在於,一個東西被認為屬於哪種功能類別(functional category),會影響我們對它的審美。前面提到的皮卡車、跑車就是不同的功能類別。

一個東西屬於什麼功能類別,視其有何固有功能(proper function)而定。固有功能指的是本來就屬於某個東西的功能,而非其意外具有的功能。

例如,平底鍋的固有功能包括炒菜、煎東西等等。不過,如果某個人在廚房,因爲盛怒拿起平底鍋對另一個人揮過去,這時它就有打人這個意外的功能。

一般來說,在檢視一個東西的功能美時,只會考量其固有功能。並不是所有功能,都會對我們的審美經驗有所影響。

形式與功能

那麼,覺得某個東西屬於什麼功能類別,如何影響我們對它的審美?

參考哲學家華爾頓(Kendall Walton)的想法,帕森斯與卡爾森認為,一個東西被歸屬於哪個功能類別,決定我們怎麼分類其形式上的性質。2

爾後我們會看到,形式性質的分類如何形塑我們的審美經驗。在此之前,我們須要先知道,根據所屬的功能類別,形式性質可分為三類:標準的(standard)、變異的(variable)或反標準的(contra-standard)。

標準性質讓我們傾向將某個東西歸於特定功能類別。同屬此功能類別的東西,大多會具有這項性質。例如,如果一個東西屬於「椅子」這種功能類別,「有椅腳」對它來說就是標準性質。

變異性質則讓同個功能類別的東西有所差異。同樣都是「椅子」的東西,就會因為顏色不同而顯出差異,所以顏色就是它們的變異性質。

反標準性質則與標準性質相反,如果某個東西有反標準性質,我們會傾向將它排除於特定功能類別。像一個有四隻椅腳的東西如果載重面積大到足夠人躺臥,我們可能會傾向把它歸類為沙發,而不是椅子。

因此,我們可以發現,將一個東西歸到不同功能類別,可能改變其形式性質所屬的分類。值得注意的是,要能分類一個東西的形式性質,光是知道它屬於哪個功能類別是不夠的,我們還得多少知道它如何藉其形式行其功能。

例如,如果不知道擾流板對車子的運作有什麼作用,我們就無法將擾流板的設計歸類為某個車種的標準、變異或反標準性質。

行文至此,可見我們如何根據相關功能的知識,分類一個東西的形式性質。接下來將要說明,特定分類的形式性質如何形塑某個東西給我們的美感。

三種功能美

帕森斯與卡爾森認為,功能美包括三種審美經驗:首先,顯示高功能性的變異性質,會讓某個東西給人一種「看上去合適(looking fit)」的審美經驗。例如,流線型的車身設計,相較於廂型車身,讓一輛車看起來更適合推進速度,而有種流暢的美感。

值得注意的是,變異性質之所以會與某種功能有所連結,主要是因為我們根據相關知識,預期它可以履行該功能。不過,也有可能我們的認知有誤,或它看起來可以運作,實際上卻非如此。

再者,當某個東西的形式性質幾乎都是標準的,變異性質的變化幅度不大,就會讓人感覺「簡約」、「優雅」。

顏色是許多設計物的變異性質。素色的東西通常給我們簡約感,即因為沒有多種顏色組合的複雜變化。將某個東西設計為素色的,就把顏色這個變異性質的變化度控制在較小的範圍內,所以提供了簡約感。

最後,如果某個東西可以履行其功能,卻具有一些反標準性質,或缺少某些標準性質,會讓我們感受到知覺上的張力(tension)。

例如,英國建築師艾爾索普(Will Alsop)設計的夏普中心(Sharp Centre)為一懸浮於安大略藝術與設計學院既有建築之上的矩形塔樓,下方以彩色立柱支撐。一般來說,建築的功能是穩固乘載內部空間,以傾斜而細長的支柱撐在半空中無疑是反標準的,卻讓夏普中心給人一種視覺的張力。

或者,像遊戲《莉莎:苦痛之旅》有個名為「生命意義」的關卡有這樣的設計:玩家會看到一條往上的繩索以及寫著「上面有很重要的東西!」的指標。如果順著繩索往上爬,玩家會花大概兩分鍾爬到只有一具中指雕像的頂端,然後徒勞地再花兩分鐘爬下來。

一般來說,遊戲關卡的設計會讓玩家在經過某些挑戰之後,得到特定獎勵、或推動遊戲的故事,像經驗值、關鍵道具或下一關的線索等。但「生命意義」關卡顯然具有完全相反的性質,而加強了這個劫後(post-apocalyptic)遊戲的敘事張力。

image
生命意義(The Meaning of Life)關卡的遊戲畫面,圖片來源:Fandom - Lisa RPG Wiki

小結與延伸

功能美理論告訴我們,對功能的理解會形塑我們的審美經驗。藉此為出發點,可以從三種功能美的面向分析設計的美感,判斷其審美價值。

直覺上設計與功能總是相關,功能美理論無疑有利於解釋設計物的美。不過,我們也可以從功能美的角度欣賞藝術品嗎?藝術的固有功能是什麼?

帕森斯與卡爾森認為,要決定一件藝術品的固有功能,得考據近期與其在形式、風格上類似的舊作為何會被創造及流通,確立出其所屬的功能類別。如果在藝術史上,我們發現這些舊作的產製、傳播或保存確實基於同樣的特定因素,就可以據其解釋該藝術品的固有功能。

例如,西方古典宗教畫的固有功能即為賦予觀者虔誠、敬畏的感覺。恐怖片的固有功能則包括刺激恐懼等情緒反應。

然而,如果是一個沒有類似舊作的藝術品呢?通常我們會稱這樣的作品具有實驗性。實驗藝術的固有功能是什麼?這對功能美理論來說是費解的難題。一個可能的回答是,實驗藝術品讓我們反思藝術的本質。然而,這無法讓人滿足。即便有這樣的功能類別,我們還是不清楚怎麼分類實驗藝術的形式性質。

這個問題也可以延伸到設計:會有實驗設計這種功能類別嗎?如果有的話,其固有功能是什麼?此外,尚有其他值得繼續探究的問題:如果一個東西有兩種以上的固有功能,審美時要如何決定其重要性排序?綜而觀之,功能美理論值得繼續發展,同時也需要更多檢視與討論。

REFERENCES

  1. Parsons, Glenn, & Allen Carlson. 2008. Functional beauty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 Walton, Kendall L. 1970. Categories of art. The Philosophical Review , 79.3: 33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