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被污名化了嗎?

剛剛看到鏡闇月的動態

剛才看到一篇文章在討論「彩繪村」裡面提到文創並不是跑到舊巷老屋去畫卡通人物
這我十分認同,文化創意是要透過對自我、土地的了解然後用創新的手及眼去創造出結合新世代流行的文化及作品,不是把日本動漫人物畫在牆上就叫文創
不過另一個奇怪的點就是文章裡一直喊那個去畫圖的人叫「文青」
我是不太懂 插畫師就插畫師,幹嘛叫人家文青?
現在「文青」是污名化了沒錯吧?
到底現代被污名化的文青是代表什麼啊 XDD

這篇動態討論的應該是這個文章

我覺得有一些東西可以討論:

  • 什麼是文青、文青跟文創和文化有什麼關係?

  • 文青的增加,代表文創產業比以前發展得更好嗎?為什麼?

  • 文青在現在有貶義,為什麼?如果這是一種反諷,是否代表我們對「文青」有一些特殊期許?

我個人的觀察,文青之所以有貶義,是因為「文青」指的未必是「真正愛好文藝」的青年,而是一種次文化。這種次文化包含特定的喜好對象(LOMO,後搖滾),特定的同儕表達方式,特定的穿著,以及特定的消費地點等等。由於這項「次文化」標誌了文青這個族群,因此很多年輕人喜歡透過這些外在特徵來標誌自己屬於這個族群。

這種「刻意標誌」,就有點像非資產階級但喜歡配戴名牌包,甚至是假名牌包,情況是一樣的,這會令人感到文青形象也是一種欺騙與虛華。當人們發現這樣的族群並未真正表現出「愛好文藝」以及思考內涵,包括文藝創造力或文藝目標的實踐等等,而僅是透過各種標誌與消費行為來彰顯「我是文青」,那麼這種虛華行為就會讓「文青」就有貶義。

彩繪農村的例子,應該就是指那些彩繪農村的文青缺乏文藝創造力與鑑別能力,才會支持那些粗糙的彩繪。因此這種「文青沒有真正思考自己的行動」也符合以上的情況。

因此,也許「文青」一詞還不至於是反諷,而只是指涉群體轉移到那些喬裝、欺騙與虛華的年輕人。我覺得陳祺勳這篇文章把這類人描述尖酸又好笑。

比較方便的方式,可以把「真正愛好文藝」的青年稱為「文青」,而把喬裝與虛華的族群稱為「假文青」。因此文青的貶義應該是指假文青。

假文青的增加代表這一族群的消費文化發展得更好,而未必代表文創產業更好;同樣的,假文青也只代表某一類消費市場的興起。

這是我一點簡單的看法,其他部分很期待社會學家可以補充指正。 ^^
我覺得文青議題不退流行,討論起來一直覺得好玩。

文青是褒義 假文青才是貶義 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