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牛票跟錢買不到的東西

最近江蕙黃牛票的事情很紅,我在想,如果要探討大家為什麼不喜歡黃牛,不知道能不能借用一些《錢買不到的東西》裡面的論點?

在經濟學上,黃牛的出現代表票價有藉由調漲來重分配(不是你想的那種)的空間:讓更想要票的人用更高價錢買到。要達成這種效果又不想要黃牛介入,常見的做法就是主辦單位喊價。但是演唱會幾千張的票,不太可能這樣賣。然而,這種想法其實給予了黃牛票的高價某程度上的正當性:因為有人要,所以才有辦法喊那麼高。再者,演唱會的票又不是民生必須品,因此也無法拿災區商人礦泉水一瓶賣500來類比。

我們到底是為什麼討厭黃牛?純粹是因為他拿走了江蕙及演藝公司沒法賺到的那些價格嗎?

如果票最一開始的預設是每一個人都買的到自己需要的數量(不包含轉賣),黃牛票(多買+轉賣)就會壓縮到別人買票的機會還另外獲取報酬,這會是一種嗎?

1個讚

看到一個主張,「美國門票有建全的次級市場」,聽起來是接受黃牛,把黃牛納入管制並制度化的現像,有人有研究嗎?


↑可以當作參考資料的網站

我認為,黃牛票可以分成三個部分來討論

1.社會學 2.經濟學 3.經濟學加社會學

首先,先不用黃牛票這個詞,用「門票」來討論
門票跟民生必需品不一樣,但是很像。
對想去看演唱會的人而言,門票跟你平常喝水、吃飯一樣,一定要買到,買不到聽不了。
對他們而言是必需品,這是跟民生必需品很像的地方。
但民生必需品是大眾生活的最低需求商品,民生必需品漲價,大眾還是要硬著頭皮買下去,
不只如此,像是你的三餐、飲料、零食等等,商品會反映民生必需品的成本跟著調漲。
因此民生必需品的價格要壓低,但又不能太低,只要大眾能接受就好。
可是門票並不是每個人都需要,是特定族群(想去看演唱會的人)才需要,
對主辦單位而言,門票價格訂太高,有些歌迷會因為門票太貴不買,空的座位就是我的損失,
定太便宜也不行,全部售罄連成本都賺不回來我不就虧大了?
門票定價對主辦單位是一大考驗,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
要評估我要賺多少,這樣定價會不會太貴?達到預想中的「恐怖平衡」
這是門票和民生必需品的差別。

(以下是經濟學部分,沒想到會打這麼多)

很多人把門票當作一種商品,主張門票要符合供需法則,沒那個需求就沒那個供給,
也就是說,今天沒有人想用10000塊買一張原價1800的門票,那它也沒有那個價格。
我想說,這是錯的。
如上所說,門票對想看演唱會的人而言是一種必需品,跟一般的商品不同,
商品漲價了我們可以拒買,公司一發現賺的錢變少,甚至開始虧本,商品的價格會下跌。
但黃牛開再貴,歌迷只能硬著頭皮吃下去。
那為什麼黃牛票開再貴還是有人買?就是有那個市場呢?
因為門票和商品不同,商品不但供給足夠,供給時間也夠長,意思就是,市面上達到供給平衡的商品,
它們的供給數量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經過供給與需求長時間的修正,達到供給平衡的狀態。
但是! 但是! 但是!
門票數量有限、稀有,常常供給不足,供給小於需求的情況下,價格就會提升,
更慘的是,門票的時間性短,經不起供給與需求時間上的修正,只要黃牛價格不要喊太誇張
(八百的門票喊到十萬之類的),就會有一兩個冤大頭跳出來搶這張「必需品」,導致黃牛票的價格下不來。
如上所述,我不贊成用供給需求法則的觀點看待黃牛票的行為,
因為黃牛票的市場供給與需求法則已經失靈了。
那要怎麼讓黃牛票的價格跌回原價呢?
除了報警依法處理外,歌迷只能拒買,讓黃牛知道他賣這麼貴沒人要,讓價格跌回去。
為什麼我們討厭黃牛的原因?
因為黃牛處在一個供需法則失靈的市場上,謀取暴利!

(社會學的部分我沒打,即文中把門票比喻成連假返鄉車票的部分、剛性需求,原本想要社會學加經濟學做總結,但打完經濟學的部分發現足夠了,有需要我再補。)

2個讚

上面講得太好了!但我想小小補充一下販賣黃牛票會被禁止的理由: 雖然這符合民法中契約自由原則,但卻會造成某種程度上的{權力濫用},所以才會被禁止。不知道這樣說法合不合理…歡迎批評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