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人的專長不是煮心靈雞湯

「心懷慈悲,充滿感激。這個世間如此的廣博,無邊無際的天空和海洋充滿著自然的恩賜,等待著滿心。沒錯,這個世界是富裕而不是貧窮的,充滿信心與正面的力量向世界發出呼喚,堅定的向宇宙下訂單,整個宇宙都會幫助你實現願望。」

「人生就像咖哩醬,你永遠不知道做給你的廚師手藝到不到位,裡面有沒混到蟑螂,但是點了就要吃完。人生的精髓不在吃咖哩,而是在品味沒熟的紅蘿蔔和混到的蟑螂腿。」

各位,你看得懂上面在寫甚麼嗎?坦白講我自己也不知道,事實上這篇文的頭兩段我擱了好久還寫不出來,中途還忍不住跑去打了電玩。就為了逃避欠烙哲學文章的事實。上面這兩段的發言,前面可以說是台灣暢銷書排行榜必備的「正面思考成功術」,後者則是表達人生感慨的心靈雞湯式抒情文。它們都不是哲學。甚至可以說,這些意味不明的文句蓄意的誤導了讀者對哲學的理解。

然而,這種言論卻可以說是我認識的哲學人面臨的共通終極困境:讀哲學的難處不在於畢業得從零學起一技之長(除非能繼續留在學術界前進),而是人們普遍認為哲學是學習怎麼講出心靈雞湯、智慧小語或正面思考成功術之類的內容。更甚者是被公司主管方面指示執行寫作這類文案,原因是「哲學系天生血液中就流著這樣的天賦」。就連在書店,我們也往往看到心靈雞湯一類的勵志書被放在哲學區。這是恐怕就是一般大眾對哲學的想像了。

為何會有這種誤解呢?我想可以從兩方面來看,「大眾對哲學的想像」以及「上述言論的使用者希望與哲學做連結」。

大家對哲學自相矛盾的想像

我這些年觀察的一些感想,大眾對哲學的想像大概有以下的特色:

  1. 沒有用。
  2. 沒對錯可言。
  3. 也沒什麼邏輯和道理可言。
  4. 但是成功人士一定懂。
  5. 是某種很高深難懂的東西,但可以做為人生指引。

跟幾個哲學人討論了一下,我們猜測這可能跟有不少哲學家留下了所謂名言佳句有點關係,例如提到笛卡兒我們會想到「我思故我在」,巴克萊的名言「存在即是被知覺」等。這些話雖然感覺上很酷,建構了人們對哲學的第一印象。但這些名言是哲學家完整論證的總結或部分內容,只看這些片段無法理解。也因此在大眾文化對這些「哲學名言」的理解往往有很大的錯誤。例如我思故我在其實是笛卡兒對於心物二元論和靈魂存在等問題探討的結論,而一般的抒情文中,這句的意思往往被當成「人要不停的表達自己主見」。

還有一種匪夷所思的表達方式,「這是你的邏輯,我的邏輯跟你不一樣。」、「你這樣講沒有邏輯」。這裡所謂的邏輯是甚麼?聽起來好像是甚麼會在你背後替你發言撐腰的隱形大哥,覺得發言很酷很潮就給你張好寶寶貼紙,給你鼓鼓掌,但這鼓鼓掌也只有讓人奇萌子爽的效果,並不會讓你發言變成對的。

邏輯是這種東西嗎?當然不是,邏輯是思考的「形式」,在多數智能活動都必須用到邏輯,包括哲學、電腦科學等。合乎邏輯的論證的才是有效的,才可能是正確的推論。

在台灣的教育體系中並不重視邏輯,或認為僅透過重複的數學計算方式便可增強國人的思維能力,然而數理能力的增強與一般邏輯運用能力還是有一層隔閡。語文教育上更是「文勝於質」,教學上重視對文學史典故的了解與修辭手法的了解,忽略語文的基本功能是「正確傳達概念以溝通」,對於如何建構有條理的論述提供的教學有限。就我了解,這與歐美語文強調先能讓學生擁有建構合理論述的基本能力後,再談修辭優美的技法大不相同。這使得台灣人對邏輯有非常怪異的理解。也增加人們溝通間的障礙。

心靈大師陷入危機哲學來救援!

在另一方面,這類心靈雞湯式的文字也有意識的跟哲學做連結,我想原因大概是希望藉此拉抬自己,當作是一種市場行銷的手法。由於大眾對哲學的普遍想像充滿了矛盾處,一方面認定哲學是無用的書生清談,一方面又認為深奧難懂的哲學可能有某種自己忙碌生活中錯漏的秘奧知識,可以讓人心靈提升自我潔淨,順便成為人生勝利組。

這其實有點像磁場水晶或金柯拉這類東西要泡製偽科學,依附科學來增加自己的合理性。把心靈雞湯類勵志抒情文跟哲學掛鉤,泡製成偽哲學來進行行銷也是類似。對一般人來說,科學和哲學都遙不可及而有某種權威感。不過哲學專業和科學專業受重視,以及市場需要的程度有著天壤之別而已。

另一方面,由於哲學其實不太關心一些生活中的瑣事。舉凡戀愛或是個人職涯,生活順利與否,有沒有開心的小確幸一下,這基本上都不太是純哲學會去過問的。但人們往往希望在這些問題上獲得有深度意涵的指引,這個時候掛上哲學名號的心情小語可能就很有用了。

事實上哲學在幹嘛呢?

在我的理解裡,哲學的特色大概可以這樣說:

  1. 哲學論證講求邏輯嚴密,論點必須被證成。1

  2. 「邏輯學」是一個專門的學術領域,探討的是論證有效的形式。它就跟數學一樣有公式,而有別於古典邏輯的當代邏輯學僅有系統差異之別。不會有「你的邏輯」或「我的邏輯」之分。2

  3. 哲學探究的是純理論的正確性,找出理論背後是否有好的理由支持。3

哲學最主要的領域,不論是倫理學、知識論或形上學,都是在探究理論本身。如果要說實用上的運用,和哲學關係比較密切可能是政治學理論、法理學這些領域,當然,這些領域可能進一步對法律和政治制度的設計造成進一步影響。不過很可惜,上述這些過程大概都跟「情緒抒發」或「人生成功秘笈」沒甚麼關係。

哲學訓練追求邏輯的嚴密,避免個人主觀情緒凌駕論證的合理性。以哲學的這些特色觀之,心靈雞湯或智慧小語恐怕是一條也沒有符合。

當然在例如希臘化時期,哲學也有探討生命的價值、如何追求人生的最高滿足。不過原則上,這些探討仍以理性分析為主,與純粹的抒發情緒,或者正面思考成功術,都有很大差異。

抒情小語或勵志小語是否有價值?可能,如果它能確實抒發你的情緒或激勵你於低潮之中的話,但這跟哲學沒有關係,甚至可以說是跟哲學幾乎相反。這些東西就算有價值,也是文字技巧或人力資源管理的激勵手法的範疇。雖然總是有人給哲學系賦予了他們完全不理解的「血液中的天賦」,哲學人需要的大概還是對他們所學的正確了解,而不是期待哲學人能夠教你品味沒熟的紅蘿蔔和混到的蟑螂腿,然後從中得到靈魂的超越或翻升的秘術。

NOTE

  1. 哲學家很重視邏輯的。而正常人也應該要重視邏輯。例如這篇文章,就講了拒絕邏輯會發生的悲劇。
  2. 不過當代邏輯是門仍然在發展的學科,有數種邏輯系統如K、M、S4、S5等在發展,哲學系在討論時會確定談論時使用的系統,例如這篇文章討論古典邏輯底下的一個證明,而這篇文章則介紹一個很特別的非古典邏輯系統。但這是學術系統的差別。不同的邏輯學體系更像電腦作業系統的差別,就像Window系統不同於IOS系統,但你手機的的IOS7.1和我手機的IOS7.1是完全一樣的。
  3. 舉例來說,許多人主張「人不該殺人」這種句子有真假值,這篇文章就介紹了哲學家 David Hume 如何挑戰這種說法。

本文已發表於 udn鳴人堂,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答應朱家安要寫的文,有點拖但總算是交了XD
請大家建議修改

http://www.ycrc.com.tw/yangchih/A4406.html

心靈哲學導論
第三節 反省台灣人蒙塵的心靈

我沒讀過這本書,但是感覺很棒。

這邊倒是可以多解釋一點。我認為的確有些哲學家講出了一些所謂的名言佳句,聽起來很帥。這或許是為什麼一般人對哲學的第一印象是如此。一些聽起來很酷的話像是

我思故我在(笛卡兒)
人是會思考的蘆葦(巴斯卡)
存在即是被知覺(巴克萊)
人對於不能談的事情就應當沉默(維根斯坦)
愛會讓我們容易受傷(羅爾斯)
人受咒詛而自由(沙特)

但是之所以會覺得這些名言佳句很厲害,有可能是出於斷章取義。

這有點雞蛋裡挑骨頭,我不懂數學,所以不確定有通用公式的數學是不是可以有不同的系統。但是至少邏輯上,比方說模態邏輯上有K、M、S4、S5等系統。(不過話說回來我也不是很懂模態邏輯)所以似乎的確是可以在某些時候說「根據哪套邏輯」之類的用語。

這邊你可能是想說「和『實用』/『應用』/『人生』?關係比較密切…」?

哲學的確在某些時期處理的問題比較像是現在一般大眾關心的那種問題。希臘話時期,比方說,ataraxia,或者說所謂的「平靜」是很核心的問題。比方說伊比鳩魯學派認為只要能夠認清楚神明遙遠不關心我們、死亡沒什麼好怕,就不用杞人憂天;斯多葛學派認為要排除一切的情緒,達到apatheia,所謂的「免於激情」;懷疑論則認為不下判斷才能達到平靜。

以下是我的意見,我主要希望這篇加上一些哲學內容,讓整篇文章更能幫助讀者了解為什麼哲學不是勵志和智慧小語。以下有(*)號的部分希望你修改一下,其餘參考就好。修改後我再看一次就上稿。

1.*

改成「欠烙哲學文章的事實」啦。

我覺得你可以想一下在這個議題上要站哪個立場:
a. 奪取哲學的定義權。(比較強)
b. 讓大家意識到哲學系學的「哲學」和他們認定的「哲學」不一樣。(比較弱)

如果你選(b),我建議把上面最後一句改成類似:「它們都跟哲學系學習的學術哲學沒有什麼關係」。

3.*

我同意賴天恆的意見,原寫法有誤導之虞。但如果你不打算介紹形式邏輯的現況,可以試試看在寫法上避開。

4.*

希望這三點各有一個例子協助讀者了解。

我的意見跟賴天恆一樣:

我的意見跟賴天恆類似,我建議你可以:
a. 試著修改用詞,把古希臘的那些哲學家包進來,或者
b. 不修改,等人戰。如果有念歐陸哲學或古希臘的人有意見,我會試著去邀稿。

為了消毒,我覺得你可以在結論加一段簡單提一下哲學的用處。例如這個:
http://phiphicake.blogspot.tw/2009/02/blog-post_582.html

「心懷慈悲,充滿感激。這個世間如此的廣博,無邊無際的天空和海洋充滿著自然的恩賜,等待著滿心。沒錯,這個世界是富裕而不是貧窮的,充滿信心與正面的力量向世界發出呼喚,堅定的向宇宙下訂單,整個宇宙都會幫助你實現願望。」

「人生就像咖哩醬,你永遠不知道做給你的廚師手藝到不到位,裡面有沒混到蟑螂,但是點了就要吃完。人生的精髓不在吃咖哩,而是在品味沒熟的紅蘿蔔和混到的蟑螂腿。」

===

各位,你看得懂上面在寫甚麼嗎?坦白講我自己也不知道,事實上這篇文的頭兩段我擱了好久還寫不出來,中途還忍不住跑去打了電玩。就為了逃避欠哲學文章的事實。

上面這兩段的發言,前面可以說是台灣暢銷書排行榜必備的「正面思考成功術」,後者則是表達人生感慨的心靈雞湯式抒情文。它們都不是哲學。甚至可以說,這些意味不明的文句蓄意的誤導了讀者對哲學的理解。

然而,這種言論卻可以說是我認識的哲學人面臨的共通終極困境:讀哲學的難處不在於畢業得從零學起一技之長(除非能繼續留在學術界前進),而是人們普遍認為哲學是學習怎麼講出心靈雞湯、智慧小語或正面思考成功術之類的內容。更甚者是被公司主管方面指示執行寫作這類文案,原因是「哲學系天生血液中就流著這樣的天賦」。

就連在書店,我們也往往看到心靈雞湯一類的勵志書被放在哲學區。這是恐怕就是一般大眾對哲學的想像了。

為何會有這種誤解呢?我想可以從兩方面來看,「大眾對哲學的想像」以及「上述言論的使用者希望與哲學做連結」。

我這些年觀察的一些感想,大眾對哲學的想像大概有以下的特色:
1.沒有用
2.因為沒有用,所以哲學也沒有對錯可言
3.哲學是某種很高深難懂的東西,但可以做為人生指引
4.哲學都是沒甚麼邏輯和道理可言
5.雖然哲學沒有用,但是成功人士一定懂

跟幾個哲學人討論了一下,我們猜測這可能跟有不少哲學家留下了所謂名言佳句有點關係,例如提到笛卡兒我們會想到「我思故我在」,巴克萊的名言「存在即是被知覺」等。這些話雖然感覺上很酷,建構了人們對哲學的第一印象。但這些名言是哲學家完整論證的總結或部分內容,只看這些片段無法理解。也因此在大眾文化對這些「哲學名言」的理解往往有很大的錯誤。例如我思故我在其實是笛卡兒對於心物二元論和靈魂存在等問題探討的結論,而一般的抒情文中,這句的意思往往被當成「人要不停的表達自己主見」。

在另一方面,這類心靈雞湯式的文字也有意識的跟哲學做連結,我想原因大概是希望藉此拉抬自己,當作是一種市場行銷的手法。由於大眾對哲學的普遍想像充滿了矛盾處,一方面認定哲學是無用的書生清談,一方面又認為深奧難懂的哲學可能有某種自己忙碌生活中錯漏的秘奧知識,可以讓人心靈提升自我潔淨,順便成為人生勝利組。

這其實有點像磁場水晶或金柯拉這類東西要泡製偽科學,依附科學來增加自己的合理性。把心靈雞湯類勵志抒情文跟哲學掛鉤,泡製成偽哲學來進行行銷也是類似。對一般人來說,科學和哲學都遙不可及而有某種權威感。不過哲學專業和科學專業受重視,以及市場需要的程度有著天壤之別而已。

另一方面,由於哲學其實不太關心一些生活中的瑣事。舉凡戀愛或是個人職涯,生活順利與否,有沒有開心的小確幸一下,這基本上都不太是純哲學會去過問的。但人們往往希望在這些問題上獲得有深度意涵的指引,這個時候掛上哲學名號的心情小語可能就很有用了。

事實上哲學在幹嘛呢?

哲學的特色大概可以這樣說:
1.哲學論證講求邏輯嚴密,論點必須被證成
2.「邏輯」是一個專門的學術領域,它就跟數學一樣有公式,當代邏輯學僅有系統差異之別。不會有「你的邏輯」或「我的邏輯」之分(註一)
3.哲學探究的是純理論的正確性,找出理論背後的原因

哲學最主要的領域,不論是倫理學、知識論或形上學,都是在探究理論本身。如果要說實用上的運用,和哲學關係比較密切可能是政治學理論、法理學這些領域,這些領域可能會再去間接的影響法律和政治制度的設計。很可惜的都跟情緒抒發或人生成功秘笈沒甚麼關係。

哲學的訓練也是在追求邏輯的嚴密,避免個人主觀情緒凌駕論證的合理性。拿前面哲學的特色來看,心靈雞湯或智慧小語恐怕是一條也沒有符合。

當然在例如希臘化時期,哲學也有探討生命的價值、如何追求人生的最高滿足。不過原則上探討仍然是以理性的方式分析這些議題,與純粹的抒發情緒有很大的不同。

至於正面思考成功術,那可能更算是某種現代迷信的範疇。

抒情小語或勵志小語是否有價值?可能,如果它能確實抒發你的情緒或激勵你於低潮之中的話,但這跟哲學沒有關係,甚至可以說是與哲學完全相反。這些東西就算有價值,也是文學技巧或人力資源管理的激勵手法的範疇。雖然總是有人給哲學系賦予了他們完全不理解的「血液中的天賦」,哲學人需要的大概還是對他們所學的正確了解,而不是期待哲學人能夠教你品味沒熟的紅蘿蔔和混到的蟑螂腿,然後從中得到靈魂的超越或翻升的秘術。

註一:不過當代邏輯是門仍然在發展的學科,有數種邏輯系統如K、M、S4、S5等在發展,哲學系在討論時會確定談論時使用的系統。但這是學術系統的差別。不同的邏輯學體系更像電腦作業系統的差別,就像Window系統不同於IOS系統,但你手機的的IOS7.1和我手機的IOS7.1是完全一樣的。

=====
修正後的內容,請大家幫我看看。

邏輯那邊我還是不太確定要怎麼寫,是否有必要談到模態邏輯,那樣可能就太深了。

另外哲學的三個點能否用哲學哲學雞蛋糕的連結?我記得三項應該都有分別討論過。

「原因」有點奇怪。是不是改成「探究理論是否有好理由支持」之類的?

「欠烙哲學文章」啦!

「『你的邏輯』或『我的邏輯』」這兩個東西在文章的其他地方都沒有提到,感覺有點怪怪的。一般來說如果寫這種句子,應該在稍前一點的地方會有類似這樣的段落才對,你可以考慮一下:

…例如有一些教溝通的書,會主張「每個人的邏輯都不一樣,在用『我的邏輯』來批評『你的邏輯』之前,我們應該先想想自己是否有搞種對方在想什麼」…

建議加上小節標題,可以分個三節。

邏輯那邊我還是不太確定要怎麼寫,是否有必要談到模態邏輯,那樣可能就太深了。

我覺得目前的寫法還可以。

另外哲學的三個點能否用哲學哲學雞蛋糕的連結?我記得三項應該都有分別討論過。

可以啊,如果有適合的你就拿去用。或者也可以從歷屆烙哲學文章去找。

「心懷慈悲,充滿感激。這個世間如此的廣博,無邊無際的天空和海洋充滿著自然的恩賜,等待著滿心。沒錯,這個世界是富裕而不是貧窮的,充滿信心與正面的力量向世界發出呼喚,堅定的向宇宙下訂單,整個宇宙都會幫助你實現願望。」
「人生就像咖哩醬,你永遠不知道做給你的廚師手藝到不到位,裡面有沒混到蟑螂,但是點了就要吃完。人生的精髓不在吃咖哩,而是在品味沒熟的紅蘿蔔和混到的蟑螂腿。」

===

各位,你看得懂上面在寫甚麼嗎?坦白講我自己也不知道,事實上這篇文的頭兩段我擱了好久還寫不出來,中途還忍不住跑去打了電玩。就為了逃避欠烙哲學文章的事實。

上面這兩段的發言,前面可以說是台灣暢銷書排行榜必備的「正面思考成功術」,後者則是表達人生感慨的心靈雞湯式抒情文。它們都不是哲學。甚至可以說,這些意味不明的文句蓄意的誤導了讀者對哲學的理解。

然而,這種言論卻可以說是我認識的哲學人面臨的共通終極困境:讀哲學的難處不在於畢業得從零學起一技之長(除非能繼續留在學術界前進),而是人們普遍認為哲學是學習怎麼講出心靈雞湯、智慧小語或正面思考成功術之類的內容。更甚者是被公司主管方面指示執行寫作這類文案,原因是「哲學系天生血液中就流著這樣的天賦」。

就連在書店,我們也往往看到心靈雞湯一類的勵志書被放在哲學區。這是恐怕就是一般大眾對哲學的想像了。

為何會有這種誤解呢?我想可以從兩方面來看,「大眾對哲學的想像」以及「上述言論的使用者希望與哲學做連結」。

我這些年觀察的一些感想,大眾對哲學的想像大概有以下的特色:
1.沒有用
2.因為沒有用,所以哲學也沒有對錯可言
3.哲學是某種很高深難懂的東西,但可以做為人生指引
4.哲學都是沒甚麼邏輯和道理可言
5.雖然哲學沒有用,但是成功人士一定懂

跟幾個哲學人討論了一下,我們猜測這可能跟有不少哲學家留下了所謂名言佳句有點關係,例如提到笛卡兒我們會想到「我思故我在」,巴克萊的名言「存在即是被知覺」等。這些話雖然感覺上很酷,建構了人們對哲學的第一印象。但這些名言是哲學家完整論證的總結或部分內容,只看這些片段無法理解。也因此在大眾文化對這些「哲學名言」的理解往往有很大的錯誤。例如我思故我在其實是笛卡兒對於心物二元論和靈魂存在等問題探討的結論,而一般的抒情文中,這句的意思往往被當成「人要不停的表達自己主見」。

還有一種匪夷所思的表達方式,「這是你的邏輯,我的邏輯跟你不一樣。」、「你這樣講沒有邏輯」。這裡所謂的邏輯是甚麼?聽起來好像是甚麼會在你背後替你發言撐腰的隱形大哥,覺得發言很酷很潮就給你張好寶寶貼紙,給你鼓鼓掌,但這鼓鼓掌也只有讓人奇萌子爽的效果,並不會讓你發言變成對的。

邏輯是這種東西嗎?當然不是,邏輯是思考的「形式」,在多數智能活動都必須用到邏輯,包括哲學、電腦科學等。合乎邏輯的論證的才是有效的,才可能是正確的推論。

在台灣的教育體系中並不重視邏輯,或認為僅透過重複的數學計算方式便可增強國人的思維能力,然而數理能力的增強與一般邏輯運用能力還是有一層隔閡。語文教育上更是「文勝於質」,教學上重視對文學史典故的了解與修辭手法的了解,忽略語文的基本功能是「正確傳達概念以溝通」,對於如何建構有條理的論述提供的教學有限。就我了解,這與歐美語文強調先能讓學生擁有建構合理論述的基本能力後,再談修辭優美的技法大不相同。這使得台灣人對邏輯有非常怪異的理解。也增加人們溝通間的障礙。

在另一方面,這類心靈雞湯式的文字也有意識的跟哲學做連結,我想原因大概是希望藉此拉抬自己,當作是一種市場行銷的手法。由於大眾對哲學的普遍想像充滿了矛盾處,一方面認定哲學是無用的書生清談,一方面又認為深奧難懂的哲學可能有某種自己忙碌生活中錯漏的秘奧知識,可以讓人心靈提升自我潔淨,順便成為人生勝利組。

這其實有點像磁場水晶或金柯拉這類東西要泡製偽科學,依附科學來增加自己的合理性。把心靈雞湯類勵志抒情文跟哲學掛鉤,泡製成偽哲學來進行行銷也是類似。對一般人來說,科學和哲學都遙不可及而有某種權威感。不過哲學專業和科學專業受重視,以及市場需要的程度有著天壤之別而已。

另一方面,由於哲學其實不太關心一些生活中的瑣事。舉凡戀愛或是個人職涯,生活順利與否,有沒有開心的小確幸一下,這基本上都不太是純哲學會去過問的。但人們往往希望在這些問題上獲得有深度意涵的指引,這個時候掛上哲學名號的心情小語可能就很有用了。

事實上哲學在幹嘛呢?

哲學的特色大概可以這樣說:
1.哲學論證講求邏輯嚴密,論點必須被證成
http://phiphicake.blogspot.tw/2008/09/blog-post_7977.html

2.「邏輯學」是一個專門的學術領域,探討的是論證有效的形式。它就跟數學一樣有公式,而有別於古典邏輯的當代邏輯學僅有系統差異之別。不會有「你的邏輯」或「我的邏輯」之分(註一)
http://phiphicake.blogspot.tw/2008/06/blog-post_20.html

3.哲學探究的是純理論的正確性,找出理論背後是否有好的理由支持
http://phiphicake.blogspot.tw/2009/04/blog-post_10.html

哲學最主要的領域,不論是倫理學、知識論或形上學,都是在探究理論本身。如果要說實用上的運用,和哲學關係比較密切可能是政治學理論、法理學這些領域,這些領域可能會再去間接的影響法律和政治制度的設計。很可惜的都跟情緒抒發或人生成功秘笈沒甚麼關係。

哲學的訓練也是在追求邏輯的嚴密,避免個人主觀情緒凌駕論證的合理性。拿前面哲學的特色來看,心靈雞湯或智慧小語恐怕是一條也沒有符合。

當然在例如希臘化時期,哲學也有探討生命的價值、如何追求人生的最高滿足。不過原則上探討仍然是以理性的方式分析這些議題,與純粹的抒發情緒有很大的不同。

至於正面思考成功術,那可能更算是某種現代迷信的範疇。

抒情小語或勵志小語是否有價值?可能,如果它能確實抒發你的情緒或激勵你於低潮之中的話,但這跟哲學沒有關係,甚至可以說是與哲學完全相反。這些東西就算有價值,也是文學技巧或人力資源管理的激勵手法的範疇。雖然總是有人給哲學系賦予了他們完全不理解的「血液中的天賦」,哲學人需要的大概還是對他們所學的正確了解,而不是期待哲學人能夠教你品味沒熟的紅蘿蔔和混到的蟑螂腿,然後從中得到靈魂的超越或翻升的秘術。

註一:不過當代邏輯是門仍然在發展的學科,有數種邏輯系統如K、M、S4、S5等在發展,哲學系在討論時會確定談論時使用的系統。但這是學術系統的差別。不同的邏輯學體系更像電腦作業系統的差別,就像Window系統不同於IOS系統,但你手機的的IOS7.1和我手機的IOS7.1是完全一樣的。

=====

2/23修正,加入一個段落描述國人對邏輯的不了解與誤用問題。

朱家安修改版,主要潤飾字句

哲學人的專長不是煮心靈雞湯(標題)

「心懷慈悲,充滿感激。這個世間如此的廣博,無邊無際的天空和海洋充滿著自然的恩賜,等待著滿心。沒錯,這個世界是富裕而不是貧窮的,充滿信心與正面的力量向世界發出呼喚,堅定的向宇宙下訂單,整個宇宙都會幫助你實現願望。」

「人生就像咖哩醬,你永遠不知道做給你的廚師手藝到不到位,裡面有沒混到蟑螂,但是點了就要吃完。人生的精髓不在吃咖哩,而是在品味沒熟的紅蘿蔔和混到的蟑螂腿。」

各位,你看得懂上面在寫甚麼嗎?坦白講我自己也不知道,事實上這篇文的頭兩段我擱了好久還寫不出來,中途還忍不住跑去打了電玩。就為了逃避欠烙哲學文章的事實。上面這兩段的發言,前面可以說是台灣暢銷書排行榜必備的「正面思考成功術」,後者則是表達人生感慨的心靈雞湯式抒情文。它們都不是哲學。甚至可以說,這些意味不明的文句蓄意的誤導了讀者對哲學的理解。

然而,這種言論卻可以說是我認識的哲學人面臨的共通終極困境:讀哲學的難處不在於畢業得從零學起一技之長(除非能繼續留在學術界前進),而是人們普遍認為哲學是學習怎麼講出心靈雞湯、智慧小語或正面思考成功術之類的內容。更甚者是被公司主管方面指示執行寫作這類文案,原因是「哲學系天生血液中就流著這樣的天賦」。就連在書店,我們也往往看到心靈雞湯一類的勵志書被放在哲學區。這是恐怕就是一般大眾對哲學的想像了。

為何會有這種誤解呢?我想可以從兩方面來看,「大眾對哲學的想像」以及「上述言論的使用者希望與哲學做連結」。

大家對哲學自相矛盾的想像

我這些年觀察的一些感想,大眾對哲學的想像大概有以下的特色:

  1. 沒有用。
  2. 沒對錯可言。
  3. 也沒什麼邏輯和道理可言。
  4. 但是成功人士一定懂。
  5. 是某種很高深難懂的東西,但可以做為人生指引。

跟幾個哲學人討論了一下,我們猜測這可能跟有不少哲學家留下了所謂名言佳句有點關係,例如提到笛卡兒我們會想到「我思故我在」,巴克萊的名言「存在即是被知覺」等。這些話雖然感覺上很酷,建構了人們對哲學的第一印象。但這些名言是哲學家完整論證的總結或部分內容,只看這些片段無法理解。也因此在大眾文化對這些「哲學名言」的理解往往有很大的錯誤。例如我思故我在其實是笛卡兒對於心物二元論和靈魂存在等問題探討的結論,而一般的抒情文中,這句的意思往往被當成「人要不停的表達自己主見」。

還有一種匪夷所思的表達方式,「這是你的邏輯,我的邏輯跟你不一樣。」、「你這樣講沒有邏輯」。這裡所謂的邏輯是甚麼?聽起來好像是甚麼會在你背後替你發言撐腰的隱形大哥,覺得發言很酷很潮就給你張好寶寶貼紙,給你鼓鼓掌,但這鼓鼓掌也只有讓人奇萌子爽的效果,並不會讓你發言變成對的。

邏輯是這種東西嗎?當然不是,邏輯是思考的「形式」,在多數智能活動都必須用到邏輯,包括哲學、電腦科學等。合乎邏輯的論證的才是有效的,才可能是正確的推論。

在台灣的教育體系中並不重視邏輯,或認為僅透過重複的數學計算方式便可增強國人的思維能力,然而數理能力的增強與一般邏輯運用能力還是有一層隔閡。語文教育上更是「文勝於質」,教學上重視對文學史典故的了解與修辭手法的了解,忽略語文的基本功能是「正確傳達概念以溝通」,對於如何建構有條理的論述提供的教學有限。就我了解,這與歐美語文強調先能讓學生擁有建構合理論述的基本能力後,再談修辭優美的技法大不相同。這使得台灣人對邏輯有非常怪異的理解。也增加人們溝通間的障礙。

心靈大師陷入危機哲學來救援!

在另一方面,這類心靈雞湯式的文字也有意識的跟哲學做連結,我想原因大概是希望藉此拉抬自己,當作是一種市場行銷的手法。由於大眾對哲學的普遍想像充滿了矛盾處,一方面認定哲學是無用的書生清談,一方面又認為深奧難懂的哲學可能有某種自己忙碌生活中錯漏的秘奧知識,可以讓人心靈提升自我潔淨,順便成為人生勝利組。

這其實有點像磁場水晶或金柯拉這類東西要泡製偽科學,依附科學來增加自己的合理性。把心靈雞湯類勵志抒情文跟哲學掛鉤,泡製成偽哲學來進行行銷也是類似。對一般人來說,科學和哲學都遙不可及而有某種權威感。不過哲學專業和科學專業受重視,以及市場需要的程度有著天壤之別而已。

另一方面,由於哲學其實不太關心一些生活中的瑣事。舉凡戀愛或是個人職涯,生活順利與否,有沒有開心的小確幸一下,這基本上都不太是純哲學會去過問的。但人們往往希望在這些問題上獲得有深度意涵的指引,這個時候掛上哲學名號的心情小語可能就很有用了。

事實上哲學在幹嘛呢?

在我的理解裡,哲學的特色大概可以這樣說:

  1. 哲學論證講求邏輯嚴密,論點必須被證成。*1

  2. 「邏輯學」是一個專門的學術領域,探討的是論證有效的形式。它就跟數學一樣有公式,而有別於古典邏輯的當代邏輯學僅有系統差異之別。不會有「你的邏輯」或「我的邏輯」之分。*2

  3. 哲學探究的是純理論的正確性,找出理論背後是否有好的理由支持。*3

哲學最主要的領域,不論是倫理學、知識論或形上學,都是在探究理論本身。如果要說實用上的運用,和哲學關係比較密切可能是政治學理論、法理學這些領域,當然,這些領域可能進一步對法律和政治制度的設計造成進一步影響。不過很可惜,上述這些過程大概都跟「情緒抒發」或「人生成功秘笈」沒甚麼關係。

哲學訓練追求邏輯的嚴密,避免個人主觀情緒凌駕論證的合理性。以哲學的這些特色觀之,心靈雞湯或智慧小語恐怕是一條也沒有符合。

當然在例如希臘化時期,哲學也有探討生命的價值、如何追求人生的最高滿足。不過原則上,這些探討仍以理性分析為主,與純粹的抒發情緒,或者正面思考成功術,都有很大差異。

抒情小語或勵志小語是否有價值?可能,如果它能確實抒發你的情緒或激勵你於低潮之中的話,但這跟哲學沒有關係,甚至可以說是跟哲學幾乎相反。這些東西就算有價值,也是文字技巧或人力資源管理的激勵手法的範疇。雖然總是有人給哲學系賦予了他們完全不理解的「血液中的天賦」,哲學人需要的大概還是對他們所學的正確了解,而不是期待哲學人能夠教你品味沒熟的紅蘿蔔和混到的蟑螂腿,然後從中得到靈魂的超越或翻升的秘術。

NOTE

  1. 哲學家很重視邏輯的。而正常人也應該要重視邏輯。例如這篇文章,就講了拒絕邏輯會發生的悲劇。
  2. 不過當代邏輯是門仍然在發展的學科,有數種邏輯系統如K、M、S4、S5等在發展,哲學系在討論時會確定談論時使用的系統,例如這篇文章討論古典邏輯底下的一個證明,而這篇文章則介紹一個很特別的非古典邏輯系統。但這是學術系統的差別。不同的邏輯學體系更像電腦作業系統的差別,就像Window系統不同於IOS系統,但你手機的的IOS7.1和我手機的IOS7.1是完全一樣的。
  3. 舉例來說,許多人主張「人不該殺人」這種句子有真假值,這篇文章就介紹了哲學家 David Hume 如何挑戰這種說法。

我覺得Note 2容易讓人誤解:K、T、S4、S5都只是代稱包含/不包含某些規則的形式系統,我其實不懂說它們在「發展中」是什麼意思。一般的討論會比較像是:在處裡「知識」/「道德」的問題的時候,我們應該用K、T、S4還是S5?應該如何解讀(interpret)Box和Diamond?

Notw 2看起來像是一個層次上的混淆。你可以說模態邏輯、直覺主義邏輯、知態邏輯、次結構(Sub-structural)邏輯等不同的邏輯系統都正在發展中(我不是很確定前兩者算不算是「還在發展中」;我所在的研究單位曾經是直覺主義的重鎮,不過已經沒有什麼人會自稱是直覺主義者了),而不必提到KT45。

謝啦,我會把意見轉介給作者~

note 2 我建議改為:

  1. 不過當代邏輯是門仍然在發展的學科,哲學系在討論時會確定談論時使用的系統,例如這篇文章討論古典邏輯底下的一個證明,而這篇文章則介紹一個很特別的非古典邏輯系統。但這是學術系統的差別。不同的邏輯學體系更像電腦作業系統的差別,就像Window系統不同於IOS系統,但你手機的的IOS7.1和我手機的IOS7.1是完全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