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母語vs.文言文

首先,我想你跟我對文言文的理解似乎不同。
文言文並非某種固定的文體或語言,文言文的存在是為了打破各種方言間的差異,以文字意涵作為溝通基礎而創造出來的書寫形式。文言之所以叫做文言,就是指這種以文字作為表達基礎,而非以語音作為基礎的書寫方式。所以把文言文跟母語教學放在一起談是很奇怪的。ㄧ者是文字、文學,一者是語言。
我們現今所書寫的文學作品中其實早已融合了文言。因為日常語言有其侷限,有些時候必須跳脫日常語言才能寫出美感。我們現今雖然不作古文書寫,但在文章書寫的過程中都是融合了口語與文言的。所以你說學完後「不能寫」是指不能寫古文。
文言文的學習是學文字的各種運用方式,文字的各種可能性。也是學習如何欣賞文字的意象,也是文學的基礎。這不是語文能力嗎?那何者才是?

承上,在定義上,文言並非一種特定語言,而是泛指以文字意涵作為基礎的書寫方式,那又何來「已死」?古文跟現今我們使用的語言文字同樣都是中文,只是時代不同,也許部分的文字意義現今已無人使用,但作為一個語言整體,你要切割出來說「古文已死」是毫無意義的。
舉個例子,就像我說:「昨日的我已死,因為過去的朋友對我來說沒有影響,我也不需要以前的朋友,所以今天的我不是昨天的我。」
如果不將其視為一個語言的整體,要切割出來看,那中文早就不知道死過幾次了。

感謝你的釐清。你的判斷沒錯,對我來說「文言文」確實是指「古文」。

古文跟現今我們使用的語言文字同樣都是中文,只是時代不同,也許部分的文字意義現今已無人使用,但作為一個語言整體,你要切割出來說「古文已死」是毫無意義的。

我覺得有耶。

當我們考慮教中文時要優先教哪些文法和措辭,自然不會選那些現今已無人使用,或者很少人使用的。在教育選擇上,我們不可能「一次教完一個語言整體」,所以自然是先教那些使用率最高,或者作為語言學習基礎最重要的部分。在這種意義下,古文已死,是因為就算不刻意使用古文教材來學習中文,我們也可以和別人溝通無礙。

我所指的「沒有意義」是針對把古文從中文系統裡切割出來談論它是否「已死」,因為如果要用這種方法談,那即使是10年前的中文著作中也有現在日常不再使用的語詞存在。而如果我們綜觀整個語言的發展,會發現也有許多是隔了數代無人使用,直到近代又再度被拿出來重新使用的語詞。所以你要用現今是否有人使用來說明古文已死,我認為是無法抓住問題核心的。

討論到目前為止,我看到這個議題的真正核心似乎是:有人憂慮古文教學會在意識形態上給予學生「統一」的傾向,而排斥「台灣認同」的意識形態。所以主張不要「強迫」學生學習古文。但是卻又不敢明講,只是把「文言文」拿出來批評一番,卻又無法提出真正能推翻「文言文」作為教材的決定性理論。

或許有人可以深入一點,說明為何不該將古文作為我們學習語文能力的教材。
但我不覺得那應該是出自意識形態的考量。也不覺得古文作為教材與母語教學有何衝突存在(當然我這裏沒有設想到原住民語言的問題),無論是在文化上或文學上,古文與母語教學都有相容的空間存在。

所以我們不會在國小低年級學習古文不是嗎?
如果語文學習的基礎只是達到「溝通無礙」便足夠,那麼我國小便已具備了這樣的能力。那樣的話,確實為我們不需要學習任何古文。
但作為一個語言整體的一部分,我們是否應該具有閱讀經典的基礎能力?是否應該具有能夠欣賞詩歌的基本素養?對於「文學」而言,「溝通無礙」是不夠的。

我不覺得國小的語文能力已經足以讓人溝通無礙,也不覺得閱讀經典的能力應該是必修。我剛好有一篇文章,說明我在這兩件事情上面的看法,供大家參考:

高中國文必修學分應砍半
http://phiphicake.blogspot.tw/2014/08/blog-post_25.html

你連最粗淺的英文教學無法免除西方文化的傳遞=/=我們教英文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傳遞西方文化都理解不能了,你還期待有甚麼不粗淺的討論嗎。

你連基本的論述能力都沒有,那我想也沒什麼好跟你聊的,一邊玩沙去吧!

我的論述就是:
「英文教學無法免除西方文化的傳遞」和「我們教英文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傳遞西方文化」
不等價,也沒有好道理給與其接近的評價。

然後搞不清楚這點的人顯然在討論中頭腦有點不清楚,也不值得被仁慈的對待。

「我們教英文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傳遞西方文化」這話沒錯,但談的是目的。
「英文教學無法免除西方文化的傳遞」談的是後果。
目的希望如何,希望不要如何,不代表那希望一定會被實現。
而就我自身經驗,無法免除西方文化傳遞這命題大致上也是對的,只是會因個人學習狀況跟面向有別。

倘若今天談義務語言教育是完全捨棄文化價值的考量,那麼大概只剩英語跟近似中國普通話的國語好談,本土母語跟文言古文大概都沒什麼必要。
但若有將文化納入考慮,而且還為了維護本土母語文化發展而拒絕讓母語教育受到來自文言古文教學"過多"的排擠,那麼基於一樣的理由,現今的英語教學的確也該受到檢視。我也同意Finalrex所言,英語比起文言古文,更相斥於本土的漢族母語。
只是英語在這世上確實很有用,我們很難很難放棄它,所以檢討方向會是在:有沒有可能在培養學生英語能力的同時,避免英語文化的潛移默化?這裡大概有很多細節可討論。
有人也可能直接反駁,認為我們應該海納其它文化才能豐富自我,所以不用特別抗拒文化傳遞。但這反駁有另一後果:吸收他種文化是好事,但何需獨尊英語(實際上是美國)?假設沒有好理由的話,持這樣反駁意見的人也得負起批判責任:批判我國吸收外來文化不平等,岐視美國之外的文化。

總之目前看起來,面對語言教育大致上有兩種態度:一種或許是類似朱家安那樣;另一種有文化考量。而若接受第二種,核心問題就在於我們希望下一代成為什麼樣文化背景的人,如何認同自己的身分?而回答它時必須通盤考量許多面向--畢竟值得教的東西好像很多,但時間就那麼少。

1個讚

我想,還是該教教你什麼叫做「論述」,因為看來你真的不懂這件事。
論述包含三個要件,「命題」、「陳述」、「結論」
請問現在有在討論「等價」這件事嗎?這與我們討論的命題關聯在哪?為何不等價?就算不等價又如何?
你都沒交代,還說「我的論述就是…」

我不知道你為何要放棄治療,但一直都在旁邊玩沙難道不孤單嗎?

好棒噢
我第一次看到有人這樣定義論述
你的「陳述」、「結論」要怎麼不是「命題」?
如果這兩個其實都是命題,請問一下說你搞不清楚a和b不等價要怎麼不是論述,尤其這點不證自明的時候?

然後我必須申明,我沒有在和你討論這兩者等不等價,我是在說你要嘛搞不清楚這兩者不等價,要嘛就是惡意的讓自己看起來像白癡搞不懂他們不等價。我想為什麼我會這樣說,引用的地方一直很清楚。

順便搞訴你,我不是在玩沙,我是在掃地。

靠,我們討論得好好的,victor不要來亂啦!

請參考一下我們編的討論建議:

這就要看我們對文言文的定義是甚麼了
一般人對文言文的印象就是國文課本的之乎者也…

他的解釋是這樣的

文言文,亦稱漢文,是漢語的一種書面語言,分為深文言及淺文言,深文言是以先秦的上古漢語為口語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以及模仿這種書面語而寫作的語法形式,淺文言則是兩漢到魏晉南北朝的書面語,其口語基礎為中古漢語,該文體一直沿用到清末民初。

因此,它只是一種書面語法

而本土母語是語言的一種
不管是使用北京語、閩南語、客家語、原住民語言
甚至任何語言去讀寫文言文是沒有甚麼衝突性的
只是現代人很少這麼做而已

至於現代有沒有人使用文言文
我相信是有的
例如成語,或我們特有詞句
其實就是文言文的現代應用
所有的成語都尤其來典故
如果不學文言文,那你怎學成語
如:罄竹難書或鄉愿
如果不知道它典故或演變過成,你會了解如何使用嗎
閩南語也有很多類似的成語,它們都有在古文出現喔

所以說古文已死也太誇張了
只是凋零了
它默默的出現在我們生活中的角落
而我們忽略了它

如果是我,我會大力推行文言文
他是我們漢文文學的基礎
就跟科學一樣
萬丈高樓平地起
一個可以輕鬆讀懂文言作品的
幾本上文學能力也不會差到哪去
更甚想像力也會很廣
相較於白話文
文言文更喜歡用比擬的方式來敘述

說雖然是文言文
那些古人在書寫這些文字時
它們同時講的也是自己的方言阿
又不是講北京話>.<
閩南語系和客家語系在漢人沿岸文化裡也是大宗阿。

現在再回到原題好了

大中華文化會消滅本土母語?
不會啊
因為消滅本土語言的是北京話,就是現在的國文
跟文言文一點關係也沒有
如果政府有魄力
文言文使用閩南語或其他語言教學
那你還會認為中華文化會逼迫本土母語嗎?

如果有疑問
可以想一下,中國五千歷史,北京話這東西,是近代才開始流行的
也就是說,秦始皇雖然統一的文字,但語言一直都沒統一過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