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會不會有人覺得,一方面堅持說文言文是世界遺產我們要好好保存,以免這個瀕臨絕種的珍貴文化消失,另一方面卻縱容大中華文化消滅本土母語,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
或許可以引導到一個比較爭議的方向,就是其實有些人認為某些文化有特權,有神聖不可分割的價值,因此就算已經驚呆的十三億人在保存,我們還得繼續強迫所有學生研讀;而相對地,其他的夷狄本土文化,消失就算了,甚至最好消滅。
不知道會不會有人覺得,一方面堅持說文言文是世界遺產我們要好好保存,以免這個瀕臨絕種的珍貴文化消失,另一方面卻縱容大中華文化消滅本土母語,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
或許可以引導到一個比較爭議的方向,就是其實有些人認為某些文化有特權,有神聖不可分割的價值,因此就算已經驚呆的十三億人在保存,我們還得繼續強迫所有學生研讀;而相對地,其他的夷狄本土文化,消失就算了,甚至最好消滅。
我覺得文言文是世界遺產,他可以想辦法保存,但是這無法建立或構成他人對這個文化保存的義務。而且保護世界或文化遺產之類的是政府的義務,他大可透過獎勵或是標案來做。
真正面臨滅絕危機的並不是文言文,而是其他方言的保存,就立即的危險性,還排不到前面吧。
我想到一個比喻賴天恆可能會喜歡:
花錢保留文言文,就像花錢保育蟑螂一樣。
我不記得蟑螂會四處消滅其他生物。
花錢保留文言文,就像花錢保育福壽螺一樣。
那從外來種變成台灣鯛的吳郭魚呢?
你們是不是搞錯了什麼?
台語比北京話保留了更多文言。
文言文從來沒有"消滅"方言,文言文是文字使用的方式,其中包含文字的形式、文字意涵應用、文學經典的閱讀能力。如果想捨棄文言文教學,那麼光用白話文能夠取代文言文去教導孩子學習這些能力嗎?
還是意識形態要比語文能力重要?
如果要討論,請把文化層面與文學層面跟語言層面分開,混在一起談是相當混淆的。
你們在討論"強迫"學習文言文,那怎麼不說我們的"強迫"學習英文呢?這兩者之間有何不同?我想聽聽你們的看法。
文言文跟本土母語的層次不太一樣。本土母語又分台語,客語跟各種原住民語。前兩者其實算很偏大中華文化。想保護台語跟客語的人,未必就排斥文言文-畢竟說起來,它們的根也是古中國。又假如以河洛話唸唐詩,能不能算兩者兼顧(對母語為台語的人來說)?反過來,你好像覺得支持文言文的人可能就會打壓本土語言。這或許是事實,但我猜關鍵還是因為那個支持文言文的人還另外支持國語(北京話)。論原住民語的話,那就是整個漢/原文化間的衝突。所以說到底,我是不認為文言文和本土母語有很直接的矛盾。
原題是討論文化上的教育問題,所以我提出英文教學,在相對於本土母語教學而言是更具排斥性的不是嗎?文言文教學反而對於台語、客語教學而言有相容性。
如果你講到實用層面那便是混淆了問題。
凡事過猶不及,但絕不能全面捨棄。尤其是為了意識型態去捨棄文言文教育那便是削足適履的行為了。
我對於上面把文言文比喻成害蟲的說法感到不解。彷彿要將其除之後快的心理令我憂心。為何會有這樣的危機感存在我們的意識?難道學了文言文就會讓我們本土文化被消滅嗎?如果真有這樣的危險存在,那麼我提到的英文教學不是更加有侵略性嗎?
原題是討論文化上的教育問題,所以我提出英文教學,在相對於本土母語教學而言是更具排斥性的不是嗎?
我們絕對不是以保存外國文化的目的教學生英文
別犯蠢了
那麼請你告訴我教文言文的目的不是為了語言能力嗎?我們討論的不是「中國文化基本教材」而是文言文,文言文的本質就是個書寫的形式,不是嗎?如果你要說語言的學習必然會牽涉到文化傳承的問題,那英文教學難道就能免除對於西方文化的傳遞嗎?
你使用了如此挑釁的字眼回覆,希望你有能力表達你的看法,而不是只停留在這麼粗淺的層次。
學文言文是為了語言能力?意思是說不學文言文不會講中文嗎!?
更正!用語文能力來說比較精確!
我前面提到:
這就是語文能力。當然我們不需要會讀文言文才能會說中文。
我個人認為 應保留文言文
一個國家的文化與歷史 都是 傳承
傳承的重要性,以及思想
高麗人 與 日本人 依舊保存 漢字
妳好像沒有抓到重點
這裡討論的是文言文教育是否會壓迫到本土文化存續
我認為應該把文言文教育看作是語文教育而非文化教育,因為它的本質就是語文能力的養成,如果看成文化教育那是捨本逐末。而且如果將它視為文化教育,那就有可能導致文化多元性的削弱。
我印象中日本的高中課本也是有古中國文學, 例如詩經.
在高中階段, 本來就應該進入一個語文的源流的理解與認識.
透過這些典籍的認識, 重點不在於國族認同, 而是它本來就存在在那,
並且它成為了今日的生活上的典故或喻意.
甚至這些典故在東亞都流通著.
但不可否認的一個問題是, 台灣的中學國文課綱太過於守舊.
仍以政治, 道德倫理, 教條作為寓教的宗旨, 這反而失去認識"文學為何"
並窄化了"文學"一事的可能性.
上了大學後, 國文必修遇到好老師, 才真正發現古文可以那樣賞析與作功夫.
說實話, 這其實該放在高中教育上, 對照法國高中的課本和高考考題就會發現這真相.
本質上, 本土母語和文言文並沒有 “vs” 關係,
真正本土語言教學是在國小, 而非屬於高階段中學任務.
但我們要要做的是擺脫守舊政治意識型態.
所謂的"正統", 不應是政治意識型態化的, 但也不意謂國文就是死背書, 四書五經, 教條化, 華麗辭藻. 正統教育, 應該意謂著, 透過教學 (didactic) 讓學生能辨識在不同時代與流派間是如何運用語文創作規則與題材如何被挑選, 並使得這些文學類型可以一再被創新.
沒有學到這一個文學正統, 本土少數母語也無法被進化與創造, 只能流於口語溝通之工具, 最後逐漸被多數的語音所蓋過. 畢竟這樣的語言並不足以成為"文學".
所以, 除了文以外, 聲音至今在台灣語文教育與藝文創作是被冷落的. 像古法文, 古德文唸起文章, 就和現今德法文語音系統有相當大的不同韻味. 在歐洲各地區的人們, 仍然是有意識地去保留這些聲音, 例如南法Toulouse地鐵站名的發音就是會有兩種表達. 台灣其實也是如此, 但是我們未來要做的任務, 不是刻意要把不同語言分隔開來, 就例如說臺語就要排除所有國語的聲音, 如果參雜就代帶有… 一絲絲的不忠誠…
我們該更進一步做的是, 讓這些語音的進入我們的語詞系統中. 甚至刻意造字或找到源頭字並固定. 事實上, 現在的報章雜誌已經可以見到許多這樣的表達, 只是沒有系統化. 還是個老問題, 問題出來台灣的國文教育思想是相當保守的, 也就是固執在20世紀中國文字中心主義, 並不承認這些 !! 承不承認這是要由語言學家每年去爭論, 然而一旦定型在我們的語言表達中, 字典就必須更新並添詞.
但另一個問題, 其實在我們每個人身上, 我們有在閱讀新文學的習慣嗎? 事實上台灣新文學寫作者仍不斷地創作. 但多數人學了7年的國文課後, 就擺爛了.
結果現在冒出本土母語vs文言文這個不存在議題… 而在教育部或立法院裡的人, 又有多少人意識到文學為何物?? 總總混淆糾在一起, 出亂子罷了.
不好意思,請問一下什麼是台灣新文學?(有台灣舊文學?)
第一次見到這詞彙。謝謝。
我不覺得文言文可以算是「語文能力」耶。至少國高中教的不算。因為那些課程頂多只能讓學生學會讀他們讀過的文言文課文而已,原則上無法寫,也無法說。
文言文是死的語言,它已經不再演變,也幾乎沒有人用它來溝通。如果規定所有人都要擁有這種「語言能力」,會讓我覺得很疑惑。
反過來說,台語和客語雖然很少人真的有辦法寫和讀,確實有人用它們來做聽說的日常溝通,而且它們也還在演變當中,這可以從台灣各地不同的腔調和用詞看出來。
可以思考一下這個議題是怎樣「不存在」
某個政權到台灣之後,一手推行「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一手禁止校園使用母語。類似的,有特定搶救國文大聯盟的召集人一手推崇文言文,一手寫篇「狼來了」企圖線鄉土文學於罪。至今仍有執政黨政客主張方言要消滅,要大一統語言,才能跟秦國一樣強盛。
授課時數上,同樣是搶救國文大聯盟的人反對減少國文時數,增加「鄉土語言」時數。
「文言文是正統,讓本土少數母語得到進化與創造」,這種言論可以嘗試對原住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