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世界最特別的政治哲學入門書:評周保松編《政治哲學對話錄》

前言

做為研究生助理,我的工作之一是協助老師蒐集上課用的文獻,整理之後供修課的同學閱讀。因此,除了蒐羅自己論文所使用的文獻外,平常也習慣會留意有沒有可能適合的入門文獻。而香港中文大學的周保松教授所編撰的這本《政治哲學對話錄》,則是我在蒐集過程之中,覺得十分驚豔與欣喜的一本著作。。

周保松教授於2004年與同學一同完成本書,但並未出版,只印了三百來本分送,之後則在2014年於網路上跟大家分享。看到這裡或許會有人好奇,幹嘛特地推薦一本來自香港且未正式出版的書?在台灣的書市中要找本政治哲學的書來讀有很難嗎?確實,討論政治哲學的著作很多,有直接翻譯國外大師的第一手作品1、有專門討論和介紹大師理論的二手文獻2。。在其中,最為人們推崇與好評、而且難易適中適合入門的作品,應該是哈佛大學桑德爾教授的「正義」課了。在很多人眼中,它的地位大概就像是《灌籃高手》裡的山王工業一樣難以撼動。因此,為讓大家方便理解《政治哲學對話錄》的優點,我將不時地以《正義:一場思辨之旅》一書與《政治哲學對話錄》進行比較,試圖呈現出該書的各種特色。

論辯完整呈現

為什麼桑德爾教授的正義課如此備受推崇呢?桑德爾教授的一大特點,是他擅長用對話的方式進行課程。桑德爾教授不用教師權威的姿態去強硬地灌輸,而是讓同學們的意見能夠完整地發揮與表達,並適時地運用自己的哲學能力,對於同學們的意見進行補強延伸或是回應。而這個特色同樣地也出現在周保松教授編撰的這本《政治哲學對話錄》中。既然本書書名叫做對話錄,顧名思義,它是由對話所構成的;本書是周保松教授政治哲學課程的同學與周保松教授透過來回書信對話,來討論一個個政治哲學的主題。

乍看之下,使用書信對話看似沒有課堂對話那麼高的即時性,但我認為這反而是個優點,這更有利於透過文字來完整保存對話的過程。細看《正義》一書,桑德爾教授在將課程內容集結成冊的時候,礙於一些媒材的限制,只能呈現桑德爾教授個人講課內容,並簡要摘錄同學的看法。相較之下,《政治哲學對話錄》雖用書信往來的方式討論,看似沒有那麼高的即時性,但反而更能完整地呈現不同的聲音或詮釋之間的對話。

當然,在《政治哲學對話錄》一書中的論辯並非隨意的自說自話而已,這些參與者都是有所準備,而非完全天馬行空。這是本紀錄政治哲學課程討論的作品,因此每個參與者大都已被事先要求閱讀相關的文獻,這確保了討論具有一定的品質。那麼,沒讀過相關文獻的我們會不會看不懂呢?不用擔心,在相關理論主題開始進行討論之前,都有一篇由修課同學所撰寫的導言,為讀者簡單地介紹了目前所要討論的政治哲學理論之內涵。我認為這個設計對於政治哲學的入門者而言非常友善,讓人們可以在享受確實地欣賞政治哲學論辯而不至於霧裡看花。

直搗核心:質疑政治哲學

在本書中,有些討論主題是政治哲學領域中較為常見的基本款,像是效益主義、羅爾斯的正義論、諾齊克的放任自由主義、女性主義等等。關於這些主題的討論也很容易在其他政治哲學的導論性書籍中看到;比如說,前三個主題同樣也出現在《正義》一書之中。

但除了這些常見主題外,本書還有些主題我認為比較難得一見。在本書的卷二中有個很長的篇幅即是在討論「為什麼要念政治哲學」。對於不少政治哲學的導論性作品而言,這個問題並沒有被仔細地討論。比如說,《正義》一書是直接從各種生活上的例子出發,讓我們思考在這些問題中可能涉及的基本概念(福祉、自由、美德),並以這些概念導引出一個個政治哲學理論。這種作法其實是直接肯定了政治哲學,桑德爾教授的問題意識完全著重於「我們應該採納哪一種的政治哲學理論」。但是,我們為什麼可以這麼肯定政治哲學呢?這種逕自對於政治哲學予以肯定的想法恰當嗎?

在書中,有個叫小強的同學對於政治哲學提出質疑。小強認為,政治哲學是個「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而缺乏客觀性的學科;在其中,每個人都能頭頭是道地對於良善的政治說出些他/她認為應該具有且不可或缺的價值,但這些「應該」、「價值」問題根本無客觀答案。既無客觀答案,那麼參與討論,企圖用理性來彼此溝通的人們就不太可能達成真正的共識,他們實際上所做的不外乎是透過各種的權力或暴力壓抑對方的情緒反應,以逼迫對方接受。

如果這種說法成立的話,那麼討論政治哲學的過程就只是個虛妄的遊戲而無實益。我認為這是個蠻強的問題。當然,並非所有參與者都贊同小強的觀點。但直接在這裡爆雷會剝奪大家的閱讀與思考的樂趣,因此只先稍微點出可能的討論方向:我們或許可以去想想,這個問題中的幾個關鍵詞彙,如客觀性、理性等,它們到底所指為何呢?小強這套說法,難道不也是用理性的方式勸服大家不要參與政治哲學嗎?如果這也是說理的話,那麼它是否自我矛盾呢?理性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可以看到,我們對這些詞彙的看法牽動著我們怎麼思考這些問題。此外,這種價值大亂鬥而無法定於一尊的現象,本身也有思想史的背景需要了解。這些討論都出現在本書的卷二之中。

人生哲學:與政治哲學有何關係?

賴天恆文章中提過,有些人覺得哲學家常討論不實際的問題,像桑德爾書中曾提到的電車問題。他們可能認為哲學要更加貼近生命,該回答人們何謂幸福與美好人生,也就是人生哲學的課題。這的確是哲學課題,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的《尼各馬各倫理學》的核心問題就是「何謂幸福人生」。但我們也知道,政治哲學討論的是政治制度和社會基本結構正義與否,是指出一個良善的政治所應具有且不可或缺的價值。因此,有些當代自由主義哲學家將這問題歸於私人領域而不屬於公共政治問題,暫時將這問題擱置。乍看之下,我們似乎沒理由在一本政治哲學著作中討論人生哲學,政治哲學看似與人生哲學無關,不用摻在一起混做撒尿牛丸。但《政治哲學對話錄》第三卷就是討論人生哲學,看來周保松教授不做如是想。那在他眼中這兩個學科的關係是什麼呢3

在討論效益主義的批判時,周保松教授提到哲學家諾齊克(Robert Nozick)所設想的一個思想實驗。效益主義的看法就是讓人們盡可能獲得快樂,而且多多益善,增加最多的快樂就最正義。諾齊克請大家試想一台體驗機器,這機器會一直對使用者注射藥物刺激他/她的反應,讓使用者一直體驗快樂的感受。如果效益主義的觀點合理的話,那大家都該把自己關進機器,什麼都不做被注射一輩子。

聽到這裡可能讓不少人覺得毛毛的,想斷然拒絕效益主義的觀點,畢竟我們不只希望擁有快樂的感受而已。諾齊克的思想實驗呈現出效益主義的不足:即使生命有些不如意或痛苦經歷,仍有人心甘情願去過活與體驗,不會選擇進入機器,而且合情合理。畢竟生命不只是各種感受的總和,而且還是「我的生命」,我會希望它富有意義。這是我們自己的生命,我們會有生命的計畫並投入其中,也正是透過這些投入的行動才活出自己的生命意義,完全剝奪這些要素的生命很難說是幸福或正義。人們反對效益主義是因為它背後蘊含一套輕視「自我」的人生觀,把生命的幸福化約成快樂感最大化,接受它的觀點可能讓我必須放棄對於自己生命的珍視與意義。

我們可以看到,若想提出一套政治價值觀,我們無法將正義孤立為單獨課題,它鑲在一套廣大深層的意義結構和價值中。若我們想掌握正義為何,我們無法忽視這些背後價值,也正是這些價值界定了我們是誰。這顯示了政治哲學的一項任務,它無法像自然科學般自外於研究對象,政治哲學的探問都與人自身相關,是自我理解的學科4。要完成這任務,政治哲學的討論無法斷然拒絕人生哲學。而「我們的生命」並不只是抽象概念,它是我們的各種體驗與元素所交織,因此本書第三卷其餘主題(幸福、信仰、宗教、人性與文化)等,即是較細緻地討論我們生活中常見的各種元素。

再者,我們在自我理解的過程中意識到「我的生命」的價值,珍視自己的生命後,我們可進一步設想,在我們眼前一個個的人,他們的生命也有這般價值。出於對生命的同情理解,若我珍視我自己的生命,渴望自己的生命得到他人尊重珍視(不希望被抓到體驗機器裡被注射過一輩子),那麼他人的生命也同樣值得尊重珍視。這套人生觀遂支撐起一套平等觀5。平等是當代政治的根基,現在的我們不太可能接受一套公然否定或藐視平等的正義觀,而當前的政治理論也都試圖以各自的方式去詮釋與體現這項政治根本價值6。況且,我們並不只是與他人一同存活,更是共存於一套政治制度與結構下。這套制度有能力影響形塑我們的人生,政治制度可能是幫助或是阻礙。因此,要活出自己的有意義人生,亦有賴於好的政治環境。人生哲學的課題因此無法遺世獨立,而與政治哲學彼此纏繞在一起。

結語

如同《正義》一書是由美國學者與美國大學生的課程討論所構成,《政治哲學對話錄》亦是由香港學者所編,參與討論的也都是香港中文大學的學生,因此不論是討論時所採用的實例,或甚至是一些遣詞用語方面,對於我們台灣讀者可能不見得都很熟悉(比如說,在討論諾齊克時提到了強積金一詞)。做為一本出自課堂討論集結而成的作品,它的內容算不上是高深艱澀或是獨到,但由於周保松教授相當重視「原典」,他企望同學在認識相關理論時不要侷限他個人的一方之見,在討論中常直接將原文段落貼上一段(沒有翻譯)。這對於香港讀者來說可能不太是問題,但對於部分的台灣讀者而言,或許會增加閱讀時所消耗的時間與心力。

我不認為這些是本書的瑕疵。比起其他國家,香港的狀況對大家來說或許相對地沒那麼陌生,我們仍可不時在媒體上時常看到各種相關訊息,各種中文的資訊也較容易直接從網路上取得與閱讀。況且,哲學的反思本非虛無飄渺,它往往正是源於自己所身處的特定經歷;所以,一本出自香港的政治哲學著作,有這些特性可說是理所當然,甚是必然的。

中國作家余華曾說:「寫作和閱讀其實都是在敲響回憶之門,或者說都是為了再活一次。」我相信,不論是編者、參與討論者或是充分享受這次閱讀經驗的讀者,或多或少都會認同這看法。另一方面,我們固然可以欣羨其他國家或地區產出的優秀哲思作品並繼續翻譯與引介,但其實我們的生活中不也有著少問題等著我們去想去討論,它們也相當地有潛力變成有品質有論理的哲學思考。若能從自身處境和經驗反思,這扇回憶之門必能被敲得更響亮。

NOTES

  1. 如:羅爾斯(2003)正義論,李少軍等譯、李國維校、周保松導讀,台北縣:桂冠。但本書目前應該已經絕版了。

  2. 如:威爾‧金利卡(2003)當代政治哲學導論,劉莘譯,台北:聯經。這本書討論了當代論爭中常見的理論流派且論證清晰,有許多大學課堂選這本作為政治哲學的入門書。我個人也十分推薦,可做為閱讀過《對》一書後的進階閱讀。

  3. 由於周保松教授在卷三的鋪陳不是非常完整,又有部分討論內容以更加完整的形式出現於其他著作中。因此,以下的論述部分地參照周保松教授的其他文字;有出於本書其他卷(如卷一),亦有參考自:周保松(2008)相遇;周保松(2013)自由人的平等政治(增訂版);周保松(2014)政治的道德:從自由主義的觀點看。我相信,透過如此參照所得到的圖像是對周保松教授的最佳詮釋。

  4. 參見:周保松(2014),頁218-220。

  5. 參見:周保松(2013),頁1-5;周保松(2014),頁93-100。

  6. 當然,即使是前面被批評的效益主義,也可以說是在努力回應平等這項價值。它們可能主張自己十分平等,不因人的性別膚色種族等等因素就做出差別待遇,而只考量如何產生最好的後果。這部分可以參考:威爾‧金利卡(2003),頁4-5。

REFERENCES

威爾‧金利卡(2003)當代政治哲學導論,劉莘譯,台北:聯經。
周保松、盧浩文編著(2004)政治哲學對話錄
邁可‧桑德爾(2011)正義:一場思辨之旅,樂為良譯,台北:雅言文化。
周保松(2008)相遇,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周保松(2013)自由人的平等政治(增訂版),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周保松(2014)政治的道德:從自由主義的觀點看,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作者為台大法研所學生。個人部落格​ 惜字亭‧習字廷

本文寫作期間,承蒙沃草烙哲學社群的協助,特別是洪偉、楊理然和朱家安提供的建議與討論,讓本文論述更加清晰。但一切文責仍由筆者自負。

居然可以免費下載,也太佛心了吧。

哈囉感謝投稿,我是這篇文章的編輯,以下是我的建議:

前言的第一段太長了而且不有趣,尤其是交代你下載檔案然後放很久沒讀的那些段落。我建議把前言換掉,或許可以改成介紹什麼是政治哲學(詳見下)。若你真的很想讓讀者知道你載檔案又沒有看的那段故事,我會建議放在註腳。

這篇文章的後設說明(關於書裡有哪些內容的說明)比較多,但真的在哲學上有說明力的說明很少。希望可以增加一些,我想或許可以增加下列當中的一到兩項:

  1. 在前言處舉例介紹什麼是政治哲學。
  2. 舉例介紹書中關於「安身立命」的討論。
  3. 爆一個雷,例如:

「中文世界最好的政治哲學入門書」這個稱號有點強,身為編輯我希望我們保守一點(尤其是考慮到威爾金里卡)。

文章裡的書名要加上書名括號《》。中文段落裡的括號要改成全形()。

我改好囉!

我把第三節討論人生哲學的部分做了改寫,介紹在周保松的觀點下政治哲學與人生哲學的關係。前言的部分我也大幅刪減了 XD

至於篇名的部分我目前沒有好的想法,所以可能有賴各位的建議了。

這篇或許投到書評的論壇可能比較適合?要適合烙哲學我個人覺得可能要修改不少地方。

先有三點小建議。

1.關於小強的質疑,其實可以看看倫理學中 ethical subjectivism 和 relativism 的
相關討論,小強的說法可以在裡面找多更精緻的版本,還有相關論述回應。如果這本書只是收錄有學生提出這樣的質疑,質疑理性論述沒有用之類的,卻沒有適當的深入討論,我覺得光這點讓我很懷疑這會是一本好的哲學入門書。

PS 最近剛好在使用,所以推薦這本英文學界公認寫得很好的入門書:James Rachels - The Elements of Moral Philosophy(主題以倫理學為主,不過基本上討論到很多政治哲學討論相關的基礎問題)裡面有許多回應小強式質疑(所謂相對主義、主觀論)的好論述。

2.這本書可能提供了一個很不一樣的介紹方式,甚至值得傳統哲學家參考。畢竟,對話錄的方式可能更貼近實際生活和課堂經驗,論述也不是抽象的,而是和具體的說話者更有直接連結。有點加入「敘事」的成分,而不單純是 argumentative writing。這種強烈觀點式的討論,可能可以提供一些傳統哲學書籍不足的地方。可是這樣的主張需要更多的論述來支持,光上述這樣的描述應該遠遠不夠說服人。

你有提到一些理由,譬如:「雖用書信往來的方式討論,看似沒有那麼高的即時性,但反而更能完整地呈現不同的聲音或詮釋之間的對話。」

不過這樣的理由其實不太能說服我,最後一句話似乎必須有更多說明。

3.關於「人生哲學」的定義似乎太簡略。

簡而言之,要說是「最好的」恐怕太誇大,論述說這本是最好的,也是一個很大的題目,大概無法處理。

如果要改,或許可以想個小點的題目來說明這本書特別在哪裡,這樣的特別為何能補足其他傳統哲學入門書不足的地方。

我也有想類似的問題,但是聽說這周的udn烙哲學沒稿了。我自己看烙哲學的經驗,好像書評文通常都相對不受歡迎。而像這種廣泛介紹各家理論的書,我猜想會更難吸引目光。所以我有想過,如果這禮拜的烙哲學有稿了而選擇不放的話,這篇是否可以投到「Readmoo閱讀最前線」,但我自己沒有投過Readmoo,所以也想問問大家的意見。

有,這部分周保松有加以回應。的確只有質疑是不太OK,但是我覺得都雷光光也不好。所以我選擇稍微地點出可能討論的方向。剩下的還是要留給讀者自己看~

這部分我原本沒想到這麼多欸哈哈。我原本沒想過去批評現在 argumentative writing的不足。只是純就媒材來說,《正義》一書要將課堂的現場討論轉化為文字本來就比較困難,會有一些東西勢必需要減損(這是直接出自中文版書中編者識)。

我現在也同意不要用「最好」一詞,所以標題暫時未定。

另外關於人生哲學一詞的定義,其實周保松並未在第三卷一開始時先定義,也沒有直接說明政治哲學與人生哲學的關係。他的第三卷「人生哲學」是直接開始從「論幸福」開始。所以這部分是參考這本書中的其他段落(如討論效益主義),以及他的一些其他著作所做的,我認為合理的說明。

這問題或許應該問問 @kris

不過哲學相關的書評我個人是認為沒有問題,根據 8 月 14 日新公告的投稿須知的對於內容學術性的要求,就有包含這一部份:

但這個投稿須知目前還在試行階段,也歡迎大家提出意見。

感謝提醒,這個條文我真的沒注意到,真抱歉

我個人給的評論是把它當作一個論述型的文章為出發點。論述文章就是要求:重要概念定義清楚,有詳細的論述內容,介紹別人的論述或自己論述皆可,而不只是敘述描述一些書的編排結構等(質疑政治哲學那章節就有點只是在描述,Nozick那裡就是不錯的論述介紹)。而書評類的話,或許有些其他標準可以加進來,再看看編輯群的想法。

我個人修改上的建議是這樣:

兩書比較我覺得是個好點子,不過可以更「具體」一點,譬如說,直接舉個例子說明Sandel如何談論效益主義,而這本書又如何用書信交流來呈現關於效益主義的討論。實際的例子會更有助於說明兩者的不同之處。也可說明為何你認為更好。

另外,關於主觀論和相對主義,我會覺得應該是不需要擔憂暴雷,而是更直接說明這位老師的回應(因為一來一往的「交流」才是此書的重點,不是嗎?如果只有點出一個沒有回應的問題,似乎不足夠)。

最後,我還是不太理解人生哲學和政治哲學有什麼不同。人生哲學這個詞我沒有看過很好的定義,讀者應該也不熟,所以應該至少提供幾行字之類的定義。書中應該至少有一些人生哲學的定義?可能也可以提供一些具體的書中文字。因為那節後面馬上跳到效益主義的批判,就會讓我很困惑,所以效益主義的批判是人生哲學中的主題?那麼效益主義本身也是人生哲學的一支嗎?

「認為哲學該回答人們「安身立命」,也就是人生哲學問題。」這樣並不太能讓人理解人生哲學的定義。如果是指對實際人生有幫助的哲學,政治哲學和倫理學都算人生哲學的一種嗎?(至少在西方哲學界角度來看是這樣,因為這類理論都能指引我們實際的行動,告訴我們如何判斷一個行為的對錯或好壞,進而幫助我們行動。)

總體而言,我覺得加入更多引用和具體的書本內容例子,會是個好的方向。也更能說明清楚你要主張的不同在哪裡。

烙哲學寫書評是沒問題的。不過基於烙哲學的需求,文章裡還是需要有一些「單看文章(而不去看書)就可以掌握的哲學內容」。陳冠廷後來的修改我覺得滿好的,以下是我的建議:

這兩段有點難懂,應該多加一些說明。

我附議楊理然的意見:

修改好囉。

我把人生哲學做個稍微明確點的定義。也把家安認為不夠清楚的地方做了些補充說明了。

另外關於卷二(關於政治哲學)的部分,我把書中帶到的討論方向點得更明確一些,但還是傾向不要把雷給暴光,還是想賣點關子讓讀者去自己欣賞。

另外標題我還是沒想到更好的 orz

另外是關於政治哲學/倫理學與人生哲學的關係。我覺得有兩個方向可以談。倫理學來看,Pincoffs認為現在的倫理學有一個「困境倫理學」的狀況,這些理論以「困境」、「問題」為導向,著眼於怎麼把眼前的困境給解決掉(並發展一套解決困境的規則)。但是古代倫理學者不是這樣想的。但這部分不在本書的討論中,我對於Pincoffs的理解也只是基於二手文獻,所以也不能多談什麼。

另一方面,政治哲學的部分,像是Rawls在政治自由主義一書,就認為在合理多元主義的當代,要不預設或偏好任何特定的人生觀的方式來討論政治結構問題。可以說他拒絕在政治場域引入人生哲學的討論。而即使不是「拒絕」這麼強烈,有不少同樣是自由主義至少是「擱置」這個問題不談,覺得沒必要或是覺得這是個人的事(這部分的背景我有稍微提到,因為書中也稍微提到自由主義會擱置的這件事)。

這些都讓倫理學、政治哲學兩者脫離了人生哲學的討論。當然也不是所有人都贊成這樣的論調。但至少這個傾向是存在的。而我則是呈現了周保松為什麼不採取或跟隨這傾向。但他自己在第三卷並沒有一開始就明白說出,所以我利用了他的其他文字(本書中的,以及一些其他著作的)來呈現。

我覺得改得滿好的,一個意見:

「效益主義的正義觀」是周保松的用詞嗎?如果是在經驗機器的場合,用「幸福觀」會不會比較好?講「正義觀」,讓我有種政府為了實現正義的社會應該把人塞進經驗機器的感覺。

他確實沒有用正義觀。正義觀(conception of justice)是羅爾斯的詞彙,用以指稱一種對於正義這個抽象概念的具體想法。我記得金里卡那本也是這樣用,但那本剛好這幾天不在手邊,還是先把這個詞改掉。我之後看完若覺得非這樣用不可的話再改回來。感謝!

威爾金里卡介紹的也是作為政治哲學理論的效益主義。這一點我記得金里卡有特別註明。

嗯嗯對,但我那段思想實驗也是從卷一(討論各派政治哲學的那一卷)找出來的。周保松沒有在卷三(論人生哲學)裡面再次討論這個思想實驗。我記得這個思想實驗本身也被金里卡在書中引用,來反駁「作為政治哲學理論的效益主義」。所以我才覺得正義觀應該可以用。

感謝修改和回覆,這樣我大致理解你說的人生哲學是什麼意思了。

其實你描述的這個所謂「人生哲學」的路線,也很接近於 Sandel 的路線(沒記錯的話應該是他書中最後兩章可以最明顯看到,第一章他也有介紹)。他在正義一書,除了簡介各理論以外,就是以亞里斯多德德行倫理學為基礎的社群主義路線,用來批判自由主義。他強調某些時候討論正義,無法和個人對於good life的看法分開來談。這種路線也就把私人領域的個人人生選擇、好壞價值觀、對good life的定義,宗教信仰等等也納入政治哲學討論。

這樣來理解作者所稱的人生哲學應該是okay的。(雖然我對這個詞彙還是不夠喜歡,還有他和後續效益主義討論也有些細部問題需要探討,但一般來說是可以大致理解作者想說什麼)

就是一個小建議,這樣說起來,這個路線和Sandel的正義一書,其實是相符合並不相斥。不過通篇讀起來,你會想要強調兩書的不同。

例如你寫道:「有些人覺得哲學家常討論不實際的問題,像桑德爾書中的電車問題。」

其實,桑德爾討論電車問題也是點出這是個抽象議題,你的描述,雖然沒有明說,但似乎隱含Sandel的路線是在討論不實際的抽象問題。

但實際上,Sandel 的路線其實和你所說的人生哲學路線很相似,所以或許可以把這句話改掉。甚至,更好的話,可以點出兩書在這個路線上的相似性。

(也就是以亞理斯多德倫理學為基礎,來批判自由主義的路線。Pincoffs所說其實就像是常見的德行倫理學(virtue ethics)批判,他們認為現代倫理學和政治哲學忽略了更私人的問題:一個人如何變得更好、更有品德等等私人面向的提升,而過於強調體制上的正義。就Sandel來說,他會認為:討論體制的正義是什麼,無法和什麼是「美好人生」(good life)的問題脫勾。自由主義中,會認為前者一般認為是公領域,後者是私領域問題,兩者互不隸屬,後者也就是你所提的人生哲學問題。)

另外,標題的「最好」改成「最特別」如何?這聽起來的確是一本少見的哲學入門書。主要因為他寫作的方式是對話錄而不是一般教科書的形式。還有一些特別的內容。改成最特別我想大家也會比較容易接受。

那改成「桑德爾書中會提到的電車問題」有比較好嗎?我只是覺得,大家大都是從該書中知道這個哲學問題(如賴天恆的文章提到的那樣)。沒有要把Sandel也歸類為這種哲學家(而且Sandel確實不是)。

我覺得這個建議很棒。謝謝你!我先這樣改,但還是保留空間讓編輯做更動(編輯可能更知道什麼是好標)。

感謝冠廷和大家,這篇文章差不多了,鑑於它比較沒有時效性,會先墊檔,擇日上稿!

哈囉我想問一下這篇文章最近有考慮要上稿嗎~~

是這樣的,我最近看到香港的01哲學在徵稿,想說這樣一篇討論香港學者的書的文章應該蠻適合投的,所以有點心動。但畢竟已經先丟到烙哲學這裡而且受到大家的不少協助,我還是先問一下這篇文章在最近(比如說今年結束或是過年前)會不會上稿 XD 如果不會的話我會丟去01哲學試試看 (但依然會標註烙哲學的協助)。

BTW,我記得之前的烙哲學聚會有提到過烙哲學要不要另闢戰場(找到新的平台)的問題。我對於平台不熟,不知道01哲學是否會是個好選項?

洪偉跟01有接觸,他會談談看合作的可能性。這篇書評先留給鳴人堂好嗎?最近學期末,我擔心稿量下降。

好喔!
就先照家安你說得這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