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桑德爾(Michael Sandel)的書籍在台灣熱賣,來台活動更是造成了一股桑德爾風潮。有人喜歡,當然也有人厭惡。舉例來說,《正義:一場思辨之旅》第一章裡面介紹的思想實驗「電車問題」,就讓不少人覺得十分無聊:
假設你是電車駕駛員,以時速一百公里在軌上行駛,看到前方軌道有五名工人在施工,手持工具。你卻停不了,煞車壞了。你發慌,知道向前撞過去,五名工人保證通通沒命。假設這一點你很確定。突然你注意到,前面鐵軌有個分岔,分岔的軌道上也有人施工,但只有一人。你知道可以把電車轉向這一條支線,這樣只會撞死一人,卻會讓五人活命。怎麼辦?(Sandel, 2010/2011, p.28)1
這個問題當然就某方面來說不無聊:哲學界討論電車問題的論文多不勝數,創造的博士與就業機會也相當可觀;除此之外更開啟了許多只有哲學家才看得懂的笑話。但就另一方面來說,似乎也滿符合許多台灣人對「無聊」的標準:
- 哲學家吵這個問題似乎永遠沒有標準答案,只是一堆閒閒沒事做的人進行的詭辯。
- 一般人思考這個問題沒意義,畢竟我們永遠不會遇到類似的處境。
- 就算會遇到類似的問題,在一瞬間就要作出決定,根本不會讓我們想個半天。
確實,這都是合理的說法,我也承認在這樣的意義下,在書本上讀到了電車問題本身似乎相當無聊。(當然,如果無聊是相對的,我不覺得電車問題比看到別人玩Pokemon Go就跳腳無聊。)或許我們真的找不到標準答案。或許我們一生不會開電車,所以永遠不會遇到把電車轉向的問題。如果我們真的遇到電車問題,或許我們真的只能憑本能、直覺在一瞬間做決定。想這個幹麻?然而,這個無聊的問題,其實比想像的迫切。
##自駕車##
據說Uber的自駕車下個月出甚至這個月底就要在匹茲堡上路。 這只是個開端。許多世界級知名企業都在發展自駕車,比方說Google、Tesla、Apple好像都有相關計畫。自駕車似乎早晚會在世各地的道路跑來跑去。雖然說一定會遇到一些阻力,比方說只要撞死一個人整個計畫就會遇到極大的反彈,但是自駕車所帶來的利益不容忽視。某本知名科學期刊的某篇文章這樣寫道:
自駕車對世界潛在的貢獻包括增加通勤的效率、降低污染、避免90%的交通意外。(Bonnefon, Shariff, Rahwan, 2016, p.1573)
或許有些人對此存疑,但我們必須知道,電腦對於簡單重複的任務比人類擅長許多,辨識行人、車輛、動物、障礙的技術不斷提升,反應時間超快,不會喝酒、疲倦、發脾氣、緊張等等因素,讓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可預期的未來,自駕車的技術很可能超越平均甚至多數的駕駛人。
然而,一個重點問題在「避免90%的交通意外」。那剩下10%怎麼辦?自駕車要如何面對?當然,一定有許多的車禍發生了就發生,沒什麼好想的。但
有些車禍涉及不可避免的傷害,因而會要自駕車做出困難的道德決定。舉例來說,自駕車可能會為了避免傷害許多行人而犧牲一個路人,或者說自駕車可能必須選擇是否犧牲車內乘客來拯救一名或多名行人。 (Bonnefon, Shariff, Rahwan, 2016, p.1573)
我們可以跟該文的作者們一樣,思考一下
- 自駕車是否該為了避免撞死十個路人而轉向撞死一個路。
- 自駕車是否該為了避免撞死一個路人而轉向撞牆犧牲車上乘客。
- 自駕車是否該為了避免撞死十個路人而轉向撞牆犧牲車上乘客。
##實質上就是電車問題##
當然這是自駕車,而不是電車。但是這種問題在結構上是一模一樣的:原本會死一些人,插手干預之後會死另一些人,但後者死的人比較少。而在自駕車的情境中,問題可能就沒那麼無聊。
首先,這個問題我們不需要在事發的每一個當下,在一瞬間作出決定。相對地,我們可以繼續坐在搖搖椅上、火爐邊好好地思考,甚至找一群人討論,在充裕的時間下設法回答這個問題:
我們要怎樣「設定」自駕車?
其次,雖然我們一生可能不會真的遇到被自駕車撞或者被自駕車犧牲的情境——可能因為車禍已經夠難遇到,避免了90%後的10%車禍更難遇到——但是我們還是必須立法決定要怎樣「設定」自動車。立法很可能不會只交由專家決定,畢竟我們每一個人都受到同樣的影響:就算我們不買、不搭,總是會人(可能包括我們的子女、親友等等)因為不同的「設定」而被撞或不被撞,或者成為車上被犧牲的乘客。
最後,確實對於什麼是正確的答案可以有爭議,但是或許一個「公平」或者「多數人可接受」的「單一答案」(或者說「一個範圍內的可接受答案」),會比放任車商、車主依照自己的喜好設定好得很多。用一個比較詳細描繪的情境(或者說煽情的手法)去說明:
設想今天妳跟妳的伴侶、親友、長輩、小孩加起來一共十個人走在路上,迎面而來一台自駕車。妳是否會希望那台自駕車無條件保護車上乘客?
關於這點,在下面會有進一步的說明。
##更多的社會兩難##
事實上,在研究中針對自駕車設定問題,受試者給出了很有趣的回應。
- 受試者普遍相信偏向效益主義——讓愈多人活下來愈好——的設定比較道德。他們認為這樣對大家都比較好。
- 然而,受試者希望自己的自駕車無條件或盡可能保障車上乘客。(Bonnefon, Shariff, Rahwan, 2016, p.1575)
這是很標準的社會兩難(social dilemma),或者如果我們喜歡的話,可以稱為多人囚犯兩難(multi-person prisoner’s dilemma):
所有人都合作會讓世界更美好;但每個人都有動機去佔別人便宜。2
而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有理由強制規範車商、車主依照大家或多數人都可以接受的答案去設定自駕車。沒有強制規範的話,很難避免車商為了衝高銷售量,將自駕車設定為無條件保障乘客;但無條件保證乘客一旦設定下去,不但代表設定違反道德,更代表行人與其它車輛在路上都必須承受更高的風險。相對地,如果所有強制規定所有自駕車都以降低總傷亡人數為目標,那麼每一個人死傷的機率,都會遠低於所有車都設定成無條件保護乘客。
然而,問題不只於此。如同上述的2.所說,大家都偏好擁有保障乘客安全的自駕車,畢竟自己、親友、子女等等的會搭乘自己所購買的自駕車。這直接轉換成購買自駕車的意願。該文章的作者們進一步提到說,這是一個問題。如果自駕車真的好處多多、可以降低90%的車禍,我們當然希望自駕車愈早上路愈好、愈多人放棄自行駕駛轉而購買自駕車愈好。但是我們是否應該為了提升購買意願,而讓自駕車的設定「較為不道德」?
##更多問題##
自駕車問題起碼跟電車問題一樣困難,但結構相同,因此我們在思考自駕車問題時,或許可以藉助一些電車問題文獻的既有討論。此外,如果我們希望對自駕車問題有更完整的解決方案,我們至少也必須考量下面這些問題:
原來問題當中需要考慮的細節
- 自駕車選擇犧牲乘客或路人時,是否要把年齡等各種因素考量進來。(舉例來說,是否應該特別保障兒童。)(Bonnefon, Shariff, Rahwan, 2016, p.1576)
- 要如何衡量非人類動物的價值。
- 自駕車是否要特別保障遵守交通規則的用路人。
- 面對不確定性,比方說不確定會不會撞死的情形,要怎樣做決定。(比方說,自駕車撞牆跟撞到路人或騎士,死亡的機率不太一樣。)(Bonnefon, Shariff, Rahwan, 2016, p.1576)
延伸的道德問題
- 如果自駕車普遍比較貴,那麼我們得思考一下貧富差距對於立法的影響,思考一下要怎樣讓立法對買不起自駕車的人公平。
- 如果自駕車真的比多數駕駛人安全,我們要思考一下駕照是否要變得更為嚴格,比方說要求駕駛人至少要跟自駕車一樣可靠、道德。相關的則牽涉到是否以及要怎樣「淘汰」傳統車輛?
其他技術和社會問題
- 共用車搞不好比以前更為可行,要思考怎樣推行與規範。
- 要怎樣落實自駕車設定檢查,避免有些人偷偷更改設定、佔其他人便宜。
- 要怎樣避免自駕車遇到資安問題。
- 要怎樣避免自駕車危及個人隱私。
- 要怎樣讓自駕車不會因為台灣超級死腦筋的主管機關而受挫。
- 要怎樣避免宗教人士冒充道德專家影響政府決策。
這些只是我一時之間想到的問題,而我相信有更多複雜的問題需要面對、解決。就目前來說,我也只能講一些跟空心菜一樣的建議。就像台灣的未來應該交由人民以公平的程序決定一樣,對於自駕車所帶來的挑戰,我也只能希望台灣社會可以以公平的程序來找到一些眾人可以接受的方案。 3
##Notes##
- 記得電車問題不是桑德爾所提出的。Philippa Foot在約半個世紀前就提出了這個有名的思想實驗,請見Foot, P. (1967). The problem of abortion and the doctrine of double effect。另外,「電車問題」(the trolley problem)這個名稱,以及著名的變形:推胖子問題(可以把一個胖子推下去把電車擋住拯救五個人,但胖子會被撞死)則是Judith J. Thomson所提出的。請見Thomson, J. J. (1985). The trolley problem. Yale Law Journal, 94(6), 1395-1415。另外,確實有人指出,以「胖子」為例子不必要而且相當冒犯。(為什麼不能推一個「人」就好?為什麼得是個「胖子」?)
- 標準的兩人囚犯兩難,是兩個人各自可以選擇合作或不合作,就個人利益而言,都合作比都不合作好,但佔便宜最爽,被佔便宜最慘。在這樣的條件下,不管對方選什麼,自己不合作的利益都會比較多。然而,每個人追求自身利益,會落入大家都不合作的僵局,利益反而比不上大家都合作。同樣地,在多人囚犯兩難中,對每個人來說,不論別人選什麼,個別地選擇不合作都比較有利,但是這樣會陷入一個大家都不合作的僵局,個人所得利益低於眾人都合作的情況。
- 另外,有興趣的可以上MIT的這個網站,看一下自己的道德直覺: http://moralmachine.mit.edu/
##References##
- Bonnefon, J. F., Shariff, A., & Rahwan, I. (2016). The social dilemma of autonomous vehicles. Science, 352(6293), 1573-1576.
- Sandel, M.J. (2010/2011)《正義:一場思辨之旅》. 樂為良譯. 台北: 雅言文化.